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儿童静脉穿刺质量的影响论文_丁修倩,阿依努尔·多斯木汗

(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 新疆塔城 8347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将258例首次接受输液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9例,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输液操作,实验组根据患儿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操作,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静脉穿刺质量以及护理人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静脉穿刺质量优于对照组,实验组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 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家属和患儿对静脉穿刺的合作性,配合护理人员操作,从而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心理干预;静脉穿刺;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4-0172-02

静脉穿刺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项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但患儿的哭吵和家属的不合作严重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也是引起纠纷的重要原因。临床上研究发现,患儿极易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我院儿科采用静脉穿刺前进行心理干预,改善了患儿主动配合程度,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本文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护理体会做出了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12月在儿科病房住院进行首次四肢静脉穿刺的学龄前期儿童258例,其中男138例,女120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5±1.2)岁。将患儿按住院时 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9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病情、静脉条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语言障碍。患儿家属职业、性别、年龄、学历、接受能力、家庭情 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穿刺者的要求:2组均由—r作10年以上,具有熟练穿刺经验并能与患儿进行良好沟通的儿科同一责任护理人员完成,对照组进行常规操作,而实验组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干预基础:责任护理人员首先要热情地接待,并自我介绍。注意自己说话的速度,适当的停顿,稳重的语调。在和家属沟通时,认真倾听并不断地注意患儿的情绪变化,进行抚触,握手,眼睛的交流。(2)情绪干预:由于患儿住 院期问环境的改变,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常表现出恐惧和焦虑,我们让他们表达害怕的感受。再耐心的开导。使其减轻恐惧和焦虑,取得更好的配合。对极度害怕打针、哭闹强烈的患儿,针对其逆反心理较强的情况,让家属不能打骂孩子,应改变环境,介绍配合好的患儿,让他们起榜样表率作用,也可以把打针说成捉虫虫,减轻其恐惧感。(3)认知干预:针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在做静脉穿刺前,先向患儿讲解穿刺方法、目的及对疾病恢复的好处,针对年龄稍小的患儿可以尊重其对打针部位的选择,改变患儿的想法和观念,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

1.3 评估标准

经过治疗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静脉穿刺质量进行对比,分为好、一般、差三个层次。

1.4 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静脉穿刺质量比较结果差异明显,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

3.讨论

患儿家属的配合是心理干预的基础。儿科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长第一次接触时,首先要面带微笑,使用温和、亲切友善的语言,实现了护患双方的沟通,既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又增进了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了避免、减轻或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需家长的理解、支持并配合。患儿的情绪往往受家长影响,家长情绪紧张除了影响患儿,还会说些诱导患儿紧张的话,要及时纠正,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稳定家长情绪,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本次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热情的态度和耐心的讲解不仅得到家属的支持,还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诱哄孩子,提高患儿依从性。这样可以得到患儿家长的信任和理解,为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 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出发,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穿刺全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干预方式。首先,通过心理干预,使患儿与护理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式关系,纠正患儿对护理人员的错误认识,减轻患儿穿刺时负性情绪,消除患儿紧张、恐惧时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所致的周围血管收缩。过度恐惧可降低患儿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本次研究针对患儿不同心理特点实施不同心理干预。采用面容直观法来判断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面部表情可反映心理活动情况,面部表情是情绪的客观外显行为。在宣讲中需特别注意选择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象生动的比喻,边讲解边示范,既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吸引其学习的兴趣,又能让患儿听懂、学会。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患者不遵从医嘱行为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为了康复,患者应服从医生,遵从医嘱[4]。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提高静脉穿刺的质量,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3·54.

[2]严谨.学龄前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584.

[3]祝敏芬,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4,3(2):86-88.

[4]施华芳总者依从性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4.

论文作者:丁修倩,阿依努尔·多斯木汗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8

标签:;  ;  ;  ;  ;  ;  ;  ;  

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儿童静脉穿刺质量的影响论文_丁修倩,阿依努尔·多斯木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