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寒地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中国几千的历史文化,从最开始的不毛之地到现在的高楼林立,中国经历的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都会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留下痕迹,从古代到现代,我国的建筑风格随着每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地域环境的不同,从而显现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每一个建筑不可能仅仅依靠凭空想象建造出来,必然经过每一个设计者根据当地的地势地形进行设计建造,下面将对建筑风格地域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设计准则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风格;地域性建筑;建筑文化;人文因素;文化交流
中国从夏朝开始已经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当时的建筑类型受条件的制约建筑造型大多简单,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是中国建筑在风格上有一定的变化,然而建筑本身依据地域性特点建造的特点是不可能改变的,例如北方建筑根据自然环境四季分化明显的特点,建筑风格上多为封闭性而南方天气潮热、建筑上多以通气、连通为主要特点。每一个地方的建筑都会因其当地地形地域自然环境的特点进行设计建造。
一、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基本特征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所建造的融合当地环境的建筑,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建筑是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的,不会显得突兀和不入流。举例来说,一个地方的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的古代建筑,如果要在其附近二百米左右的地方建造住房,应考虑周围建筑高度,不应过高显得突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然而太过现代化的建筑应当避免与较为古朴的建筑距离较近,因为那样就会产生明显的差距,影响整体的美观效果。
二、影响建筑风格形成地域性的因素
1、当地地形环境因素
据记载,现存最早的建筑理论书籍是罗马时代的建筑家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该书所述,建筑包含的要素应兼备实用、坚固、美观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些特点,应确立艺术的且科学的观点。应与当地环境气候相结合,建造出能适应自然环境气候的建筑,才能使之长存。人类在自然中寻求一个栖居地也是建筑艺术创造的根本。用诲德格尔的格言讲,建筑的确是将大地作为栖居风景奉献给了人类,同时又在人们之间营造了睦邻相居的亲近感。人类的生存本质是与自然的相处,换句话说也是建筑与自然的相融,建筑的地域性改造基于建筑与自然的适应协调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影响区域性建筑风格存在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当地的自然资源等,就好比南方多山地区为木屋结构,北方平原为砖砌结构。气候也是影响建筑的一种重要因素,我国西北气候严寒,东南湿热多雨,复杂的天气及起伏的地形促成了全国气候的多样化。为了适应当地的典型气候,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典型的地方建筑,云南水乡的吊脚楼只有在小桥流水中才能散发出古巷的韵味。塞北的城墙在南方就会显得过于呆板。就是这种不同的地貌风光,才使得我国建筑形象如此的丰富多彩。
2、人文底蕴、地域文化的差异
结合整体来说,建筑的本身含义是从人根本出发的,从最开始的仅仅供人们取暖遮挡风雨,到后来的融入更多的地势特点,再到现代建筑在不光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也包含了美观和人文特色。每到一个地方通过当地的建筑特色都能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性,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当中,我们的生活也依附于自然环境提供生存所需的必要条件。同样的建筑也存在自然环境当中,融合了当地的人文环境特色,从而显现处不同的建筑风格。
我们生活在世界大环境当中,除了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对于外界的环境一无所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原有的生活圈去感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其中除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地方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也使人流连忘返,虽然建筑本身的功能只是为人们遮风挡雨,但因为社会的变迁建筑的风格越来越呈多样化趋势发展更具有当地的文化特点,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意思就是书中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知识,然而你只有亲自去感受了,才能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所以很多游人通过游览各地风景建筑来感受到当地最深层的民族特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将遥远的文化通过自身的呈现带给世人,同时建筑以他孤独的姿态独立人间,每一个设计者用自己的心血建造的建筑,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同时又因为所存在的地域空间的不同,所呈现不同的建筑特点。
3、当地经济以及技术因素
建筑的建造离不开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他需要多方面的融合才能建造出来。只有当一个地方的经济达到一定富裕的程度时候才能因地制宜的建造。建筑风格的体现可以通过建筑材料,细节的技术处理,以及整体形态的展现,从而传递出建筑风格的本身含义。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建筑的风格也会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建筑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它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就工程形态来说,建筑不仅是技术的体现,也是艺术的展现。建筑的含义已经超越了物质水平,而是一种艺术欣赏,一种文化寄托。建筑不仅仅是融合了当地的人文素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也常足于经济的发展。
建筑的本质是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艺术的含量又建立在经济基础以及经济素养上,然而两者的平衡还在于各方贡献的力量,一个成功的技术本来是一种的艺术的体现,建筑艺术也需要一项成熟的技术打造。确切的说技术要长久发展来提高建筑的效果性,营造成功的建筑,达到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目的。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项成功的建筑技术还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增长也。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建筑艺术更是经济的产儿,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出许多建筑艺术品。
三、地域性建筑风格的设计准则
通过上述对不同建筑风格区域性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设计准则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优先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以及优势原料,合理利用当地的条件进行匹配的建筑设计。合理的将建筑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尽可能滋生其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其次,要依据当地历史文化的演变发展,结合周围资源特色因地制宜的建造属于当地自己的建筑风格,这样通过建筑的体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最后,注重科技的进步,将技术融入到建筑当中,做到生态环境人文相结合,在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也要做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建筑本身多带来的文化底蕴。
四、结语
建筑的设计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建筑设计的准则看似循规蹈矩但从另一个方面却又灵活多变,往往由于周围环境、民族特色、自然生态和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现代的建筑当中融入了太多的科技因素,却忽视了人文特点,一个地方的建筑只有根据当地地域特点进行设计建造才能长久的保存下来。
参考文献:
[1]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德侬.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
[3]宋晔皓.结合自然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张薪萍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建筑论文; 地域性论文; 建筑风格论文; 经济论文; 自然环境论文; 因素论文; 地形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