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_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_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势群体论文,社会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社会变迁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这一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一、社会弱势群体分析的来源

社会弱势群体(简称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它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虽然关于弱势群体的思想早就存在,但是它进入社会科学的核心领域却是20世纪的事情。促进弱势群体这一概念进入社会科学主流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学中关于社会问题研究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思想的普及。社会问题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生了以迅速的、大规模的城市化为主的重大的社会变迁,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社会学家介入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最初的解释主要是从个人道德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社会病理学把某些人贫困归结为他们的懒惰、不良习惯等。50年代以后权力因素被引入社会问题分析,特别是批判学派,把社会问题的出现归结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在社会分层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把失业、贫困、疾病、不发展等现象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认为由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由于某些社会成员缺乏权力和竞争能力而使他们陷入困境。这样,弱势就成为分析某些社会问题的重要角度。

更加直接地将弱势群体的概念推向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领域的是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国际上,社会工作是一个专门帮助社会弱者的专业或职业,社会弱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形成的基本要素。受社会学的影响,早期的社会工作常常把问题归结为个人、家庭和不可抗拒的环境,社会工作者的助人理念是怜悯。随着社会权利理论的发展,弱势群体越来越被认为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和社会政策专家马歇尔全面论述了公民权理论,认为公民权由公民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组成,而社会权利主要体现在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即意味着所有拥有完全公民资格的公民都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权利。这一理论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重大支持,同时也带来对社会问题的新的理解,即社会问题产生于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备,因为在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社会弱者是不存在的。在批判理论的影响下,社会弱者的存在和问题更多地被认为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有些人不能参与与其有关的决策,没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和机会的分配,于是他们沦为社会弱者和社会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在支持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时更多地诉诸于社会制度安排,认为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就是给他们以机会,发挥和增强他们的被压抑的能力。这样,社会弱势群体就被视为在市场竞争中、在社会财富和权力的分配过程中被不公平地受到排斥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含义及构成

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一个基本相同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社会弱势群体并未形成真正的群体,其内部可能没有组织化,它是同类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一般说来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和贫困者。在有些国家弱势群体还包括单身母亲、吸毒者、酗酒者、少数民族等。这些人之所以被认为是弱势群体,是因为在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他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不得不处于较低地位,他们同主流人群不能平起平坐。显而易见,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他们在社会中的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境遇来定义的,其直接原因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不足,深层原因则是社会结构的缺陷,即社会制度安排有问题。从总体角度来看,弱势群体的出现有生理和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两方面原因。生理原因是与个体的生物性发展相关的,如年幼、年老、残疾、体弱多病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关键的。如果社会给生理能力较弱者以充分支持,他们也可能不会沦为社会弱者。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即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明显的生理原因,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所至,如失业者。

在讨论社会弱势群体时区别一下相关概念是有益的。在社会学研究中,有学者使用了脆弱群体、底层社会群体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脆弱群体是指该群体的脆弱,他们难以像其他群体那样抵御外来的冲击,他们的特征是力弱,不管是体力还是社会能力。从范围来看,弱势群体与脆弱群体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弱势群体更强调“势”,即强调同其他群体的能力、权力的比较。至于底层群体则是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出发的,那些在经济和社会分层中处于低层次者被称为底层群体。这里强调的是社会阶层间的对比,它与弱势群体强调的“势”,即资源、机会和利益的竞争有不同。弱势群体一般属于底层群体,二者在范围上有较大重合。可以看出,上述三个概念的涵盖范围有较大一致性,但强调的角度有不同。

三、我国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只是其规模和程度有不同。但是,在社会转型阶段特别是转型社会中,弱势群体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社会转型有多种形式,比如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国内社会政策的重大变化等。转型社会则是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和社会巨变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制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机会的分配机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有些变化是根本性的。与此相应,社会两极分化现象、弱势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弱势程度的加深都相当明显。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状况大致如下:

生理性弱势群体。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0%,农村老年人缺乏社会保障,城市部分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医疗费的供给发生困难。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就业和婚姻遭遇极大困难。贫困农村为数不少的适龄儿童不能就学,尤其是13-15岁的适龄儿童。

社会性弱势群体。城市失业和下岗职工规模庞大。政府公布的登记失业率低于3.5%,实际上要高于这一水平。2000年9月全国不在岗职工达到2173.1万人(陆学艺,2001)。到2001年6月全国有1000万贫困人口尚未进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杨衍银,2001)。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贫困人口为3000万,超过625元但低于820元(相当于国际通行的每天1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的为6000万人,二者合计9000万人(高鸿宾,2001)。也有学者认为,除富裕地区的农民外,农民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这当然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而言的。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某些现象(如城镇的失业和下岗)是在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出现的。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被裹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后,城市的失业、农村的破产将可能加剧。我国城乡弱势群体的规模将会扩大,程度将会加深。我国的工人、农民及其家庭可能进一步弱势化。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都会有一部分社会成员不适应变化而被甩到边缘地带,在社会利益的新的分配格局中被弱势化,并变为社会弱势群体。

在研究社会弱势群体时,以下问题是必须予以关注的:谁是弱势群体?他们为什么被弱势化而成为弱势群体(或者说弱势群体产生的机制是怎样的)?弱势群体的出现对于当事人和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

以上我们大致指出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结构,可以发现那些生理性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的不幸者,社会性弱势群体则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阶级或阶层。我们长期依靠的基本阶级或阶层被弱势化了,有些已沦为弱势群体。至于弱势化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进入这一过程自然会对社会成员的机会和地位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微观过程,即在全体成员都进入改革过程时,为什么是基本的工人和农民而不是其他人员被弱势化,被甩入弱势群体。显而易见,这与政府的政策、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有关。在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利益的选择中政府无力保护所有社会成员使其利益免受损失,这样,某些社会成员进入弱势群体。当然,政府也可能有另一种选择,使这些社会成员的受损状况发生某些改变。

有的学者根据改革20年的利益损益对社会群体进行分类,指出我国各职业可分为特殊获利者群体(包括民营企业家、经理、工程承包人、经纪人、证券大户、歌星、影星、球星,以及外资、合资企业的管理层、技术层)、普通获益者群体(包括知识分子、干部、一般经营管理者、办事员、工人和农民)、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包括登记失业人员、下岗人员、待业人员)、社会底层群体(包括边远山区的特困人口、乞丐群体等)四类(李强,2000)。这种分类基本上反映了改革以来20年的情况,但还不足以反映近几年这种分类的进一步变化和更加细微的情况。比如,1996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1998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2倍,1999年为2.66倍,2000年为2.80倍。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424,1998年为0.456,2000年为0.458(韩卫,2001)。这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利益分化。近几年社会群体的益损结构可能与笼统的20年的结构有不同,而近期状况更容易影响各群体的行为。

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剥夺他们的群体怀有敌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中就潜伏着冲突的危险,甚至他们的敌视和仇恨指向也可能扩散。至于弱势现象对当事人的消极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不但影响本人的现实生活,而且可能影响其未来;不但影响其本人,而且会影响家人和亲友。在上述两个方面,我们都有深刻的教训。

标签:;  ;  

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_社会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