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标”的思索
刘亚丽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362000
“教案”应该是老师们熟悉的一种文体,大家都写过很多的教案,也看过很多的教案。笔者以为,尽管当今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资料(包括现成的教案)处于井喷的状态,但认真地撰写教案,依然是教师备课的一种主要行为,一份指向明确的教案,依然是教师顺利施教的主要依据。
一份完整的教案,肯定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活动的指向,是对师生双方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后的结果的预期,是对学习者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训练后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详细的表述。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曾经比较多地看过很多学科的、很多形式的教案(包括原创和舶来的),以下是笔者对学校某次专题教研活动的三份教案的摘抄。
物理:
1.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和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
2.通过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以极度的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数学:
1.学生能够理解函数图像与不等式解集的对应关系,能够利用函数图像求解不等式。
2.学生在分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
信息技术:
1.掌握图像合成的一些基本方法。
2.能够根据表达、交流或创作的需要,利用媒体和工具完成图像作品,用以呈现信息,交流思想。
3.经历创作图像作品的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参与图像作品创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上这几篇教案中所设定和表述的教学目标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从上述列举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堂课教学目标时间主题(即指向)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这几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绝大部分指向学生,因为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地直接依据是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教学目标的表述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包括认知、能力、行为等等),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表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目标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我们在设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如果能够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上,并加以准确的界定,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实践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掌握、理解、体会、认识、提高”等表意模糊抽象的语言,力求准确、具体、可观察、可衡量、可操控
比如“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和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这一教学目标的表述中的“猜想、假设、实验”等词语具体表述了学生认知的的途径,“发现”一词又对学生通过相应学习后的获得进行准确地定位。“通过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中的“知道”一词用得恰当,因为就一节课而言,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学生对这一科学原理的认识只能到知道这一程度,要加深理解是后续课时的任务了。而“学生能够理解函数图像与不等式解集的对应关系”这一目标表述就不好衡量了,因为学生的表现得到何种程度才能算得上是“理解”呢?由此可见,如何准确具体的设定和表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老师对学生主体、学生学习的行为、学生学习的条件和学生学习表现程度这几个要素的综合思考,这对于老师经营好一节课有重要意义。
三、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有关,但不能够等同于课程目标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的课程目标。在这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构建的三个侧面。我们确定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实应该关注与之关联的课程目标,但不能将课程目标直接作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上述例子中的“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等实际上是不能作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因为一节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即使教师有三头六臂,学生自始至终全神贯注,也不可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它们的达成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我们应该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段、年级、学期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制定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的指向更加明确。
备课抑或撰写教案,确定和表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它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准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论文作者:刘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教学目标论文; 堂课论文; 教案论文; 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这一论文; 图像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2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