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煤炭泰山疗养院 影像科 271000
【摘要】:目的:分析3.0T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应用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取影像研究所 128例肝癌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并将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观察组(64例患者实施3.0T磁共振成像诊断),将两组肝癌患者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肝癌患者中,阴性患者有4例、阳性患者有60例、检出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检出率78.13%(P<0.05),观察组肝癌患者敏感性92.19%、特异性85.94%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敏感性78.13%、特异性76.56%(P<0.05)。结论:将3.0T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应用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后,3.0T磁共振成像诊断方式更具优势,具有检出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能避免误诊和漏诊情况,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同时在临床进行使用时,应根据肝癌患者病情和经济状况进行合理选择。
【关键词】:3.0T磁共振成像;64排螺旋CT;肝癌诊断;临床价值
研究显示,肝癌一般主要指发生在人体肝脏的癌症,由于患病方式的不同,其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80%患者为肝细胞癌。近年来,临床影像学技术具有较大进步,对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能明确疾病诊断率,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1]。因此,将12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诊断方式,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收取影像研究所128例肝癌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并将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观察组(64例患者实施3.0T磁共振成像诊断)。纳入标准:①128例肝癌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128例患者均符合临床肝癌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
观察组;肝癌患者年龄在30岁-51岁,平均年龄(40.25±1.02)岁,女性患者-34例、男性患者-30例。
对照组;肝癌患者年龄在31岁-51岁,平均年龄(41.27±1.29)岁,女性患者-35例、男性患者-29例。
两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无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64例肝癌患者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使用影像研究所提供的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将碘海醇注射液作为对比剂,扫描速率为3ml/s、层厚为10mm、层厚重建为5mm,电流为160MA,对患者首先进行常规平扫,对比剂注射20秒-25秒后,再对患者进行动脉期扫描,其中门静脉期扫描在75秒内完成,3分钟后进行延迟扫描)。
观察组-64例肝癌患者实施3.0T磁共振成像诊断(使用影像研究所提供的3.0TMR超导型磁共振成像,在扫描前应告知患者禁食6小时-8小时,使用常规性平扫,通过3D技术对其进行多期动态扫描,使用轧喷酸葡胺作为对比乳剂,对其进行注射,注射速度为3ml/s,使用憋气法对患者进行三个时间段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肝癌患者诊断后的各项指标(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22.0软件,每组肝癌患者诊断后的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相关统计处理,本次研究内容中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使用P<0.05表示研究中两组肝癌患者诊断后的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比具有差异,其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具有意义。
2 结果
2.1对比检出率
观察组肝癌患者中,阴性患者有4例、阳性患者有60例、检出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检出率78.13%(P<0.05),如表1所示。
表1:对比2组肝癌患者诊断后的检出率
3讨论
在进行CT平扫和磁共振成像中,肝细胞癌病灶常表现为低密度、T1Wl低信号 ,对肝细胞肝癌患者来说,动脉期强化为常见的影像特征,特别是在人体小肝癌病灶区,其的血供较为丰富,由于供血来自人体肝动脉,在病灶增强后,其动脉期具有不均匀强化,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常表现则为退出快速,还存在假包膜情况[2-3]。
3.0T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检查方式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对人体肿瘤组织敏感性也较高[4],但是3.0T磁共振成像检查方式的检出率要高,磁共振成像是多参数成像技术,在诊断过程中能提供多种参数信息,能提高图像信噪比,减少采集时间,还能清楚显示人体血供丰富病灶边缘和细节,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显著降低误诊和漏诊率,但是该项诊断方具有检查费用高、设备要求高等问题[6-7]。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肝癌患者中,阴性患者有4例、阳性患者有60例、检出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检出率78.13%(P<0.05),观察组肝癌患者敏感性92.19%、特异性85.94%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敏感性78.13%、特异性76.56%(P<0.05)。
综上所述,将3.0T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应用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后,3.0T磁共振成像诊断方式更具优势,具有检出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能避免误诊和漏诊情况,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同时在临床进行使用时,应根据肝癌患者病情和经济状况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志鹏,姚立正,陈飞等.3.0T磁共振成像与64排螺旋CT在肝癌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对比[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5(1):38-40.
[2]吴成贵,吕志达.3.0T磁共振成像和64排螺旋CT应用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8):106-107.
[3]迟秀婷,沈加林,程杰军等.CT灌注成像对评估12例5 cm以下肝癌介入治疗疗效[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9):772-776.
[4]高军喜,王颖鑫,杨磊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癌射频消融效果的一致性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2013,6(19):1179-1183.
[5]邓家琦,付文广,雷正明等.18F-FDG PET/CT对腹部增强CT术前评估肝癌远处转移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6,45(13):1756-1758.
[6]司同,黄爱娜,王燕飞等.108例肝癌患者超声及腹部CT扫描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77-79.
[7]周赵霞,俞高龙,徐贤等.320排 CT 及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优势[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5(2):274-276.
论文作者:鹿巧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4
标签:肝癌论文; 患者论文; 磁共振论文; 检出论文; 螺旋论文; 特异性论文; 敏感性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