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研究论文_高霏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201799

【摘 要】目的 探究乳腺癌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给予D-二聚体水平检测,观察、手术前、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结果。结果 手术前、后,乳腺癌患者检测结果中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和血小板呈负相关。结论 手术前、后对乳腺癌实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有效的预防患者血栓形成,并可为手术后抗凝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

乳腺癌,属于妇科比较高发的病症,其对患者的身心均会构成严重的影响,且发病率、病死率均非常高。当前,这类病症呈上升的趋势发展[1]。D-二聚体,属于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在后期构成,具有特异性的降解产物,这一产物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将纤溶活性的强度显示出来。临床实践显示,恶性肿瘤通常进程较高的凝血活性和血栓风险。Nagy认为,D-二聚体的水平和乳腺癌分期、预后有直接关联。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研究其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情况,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年龄42~64岁,平均(53.2±4.6)岁。其中1期、2期、3期各20例、28例、12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小叶癌、乳腺髓样癌分别为:32例、26例、2例。所有患者局通过国家抗癌协会TNM分期的方式实行临床分期,并符合乳腺组织影像学的诊断标准[2],经活检、收弧病理证实。

1.2方法

仪器选取CA-7000型血凝全自动分析仪、XE-2100型血球分析仪,所有使用的仪器、试剂均为日本希森美康公司提供。首先,应收集患者4ml的静脉血,置于柠檬酸钠浅蓝色的真空采血管中,以及EDTA紫色真空管中。120min内实行血常规检测,并于第一时间对患者D-二聚体实行高速分离血浆检测。红细胞积压范围在20~50%的过程,应将抗凝剂、血比例实行严格的调整。0.00185×全血量×(1-红细胞积压%)=抗凝剂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手术前、后,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

1.4统计学的处理

本文中的数据均经过SPSS14.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X²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乳腺癌临床体征、术前D-二聚体水平情况

手术前,高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低龄乳腺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和体质指数(BIM)和乳腺癌分期,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女性乳腺主要通过皮肤和纤维组织、乳腺腺体、脂肪所构成,且乳腺癌多出现于乳腺腺上皮组织,属于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中,女性的发病率为99%,男性的发病率仅为1%[3]。乳腺,不属于维持人体生存质量的主要器官,且发生原位乳腺癌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然而,乳腺癌细胞丧失正常细胞的基本特性,细胞间连接发生松散情况,就会产生脱落的现象。癌细胞脱落后,游离癌细胞会随着血液/淋巴扩散于身体各位被,这时就会对患者的生存情况构成严重的威胁。正常条件下,人体血液中的凝血、抗凝血系统为动态平衡的状态,进而可有效的维持患者体内血液中的正常循环状况。恶性肿瘤情况下,患者凝血功能易于发生紊乱的情况,同时凝血和纤溶系统、抗凝间均会失衡。主要的表现:抗凝血酶和蛋白S、蛋白C等活性下降,这也促使患者凝血酶活性不断提升。本次研究中,观察到乳腺癌患者主要特征中D-二聚体水平、乳腺癌分期情况,以及BIM和乳腺癌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的差异,这和国内较多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4]。50岁以上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50岁内者。由此可见,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更高,活动度就会随之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乳腺癌者和乳腺良性癌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PLT值比较,可以看出乳腺癌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PLT和FIB的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外的相关文献结果,基本一致。Manabu报道中显示,恶心肿瘤者合并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高于健康的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的血栓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促凝活性物质提升,肿瘤细胞和组织细胞相互的作用,以及血管壁受损情况、血流瘀滞等。本次研究中血栓患者4例,乳腺癌患者发生血栓和D-二聚体、手术后是否存在输血情况有直接的联系。

总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血小板,均可对手术前、后,患者乳腺癌者血栓情况进行检测,通过相关的检测结果,可以明确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血栓情况,以利于在第一时间实行诊治。此外,D-二聚体水平,能够有效的预防乳腺癌患者发生血栓,并可为手术后、日后临床实行抗凝治疗提供准确的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红雨,马兴璇.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2):137—138.

[2]张红雨,马兴璇,刘春明等.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价D—二聚体与糖类抗原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2):5697—5698.

[3]吴卫,孙胜利,陈倩.乳腺良性病变与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0):3015—3016.

[4]柴源,王娟娟,刘斌.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7):1323—1328.

论文作者:高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乳腺癌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研究论文_高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