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集团军医院心内一科 075000)
关键词:双心护理;心血管疾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双心护理是在“双心医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医疗照护模式。是指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在关心疾病治疗进展的的同时,强调心理护理,通过语言沟通和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正确的行为模式和合理的思维方式,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1]。
1双心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探讨
1.1 双心护理干预对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 因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的躯体症状,及对介入手术的不了解和手术的创伤等各项因素,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有研究表明,早期有效的认知矫正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焦虑、抑郁状态有明显作用,提高护理满意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3】。
1.2双心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其疾病的治疗、护理效果和康复及预后,甚至促使冠脉事件的发生。有文献报道,运用双心护理模式对高龄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从心脏、心理两方面着手,在疾病治疗的同时,采取心理和认知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从而提升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调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4][5]。
1.3双心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情绪障碍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陈其萍等[6]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窗口期患者采用双心护理模式,身心共护,有效防止了患者心脏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1.4 双心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由于疾病的慢性,长期反复发作,预后差,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双心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改善生活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7]。
2 精神心理因素诱发心血管病症的原因
2.1 心血管疾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交替,而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治疗费用花费较大,经济负担较重,家庭、社会等各种原因的存在,往往导致患者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大量研究证明,消极情绪的增加,会影响患者的精神-内分泌系统,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被破坏,导致动脉硬化,心肌缺血,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复发,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 [8]。
3 双心护理方法
3.1 注重沟通,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与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提高疗效并改善预后。HEI量表能够快速、大批量准确地筛查情绪障碍患者,等情绪障碍患者[9],结合患者病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选取业务能力、专业素质较高、并且沟通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发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给予疏导和安慰,并引导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由心理科医师协助处理。
3.2 给予综合全面的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情况,因人而异,针对性地开展健康宣教,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生活注意事项、告知用药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正确认识、判断疾病。也有研究表明,向病人和家属通过情景化联合宣教、微信引导等方式病人及家属联合式的管理模式可降低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情况,提高疾病的预防能力 [10]。
3.3 进行放松疗法 冥想训练和腹式呼吸能使下丘脑合成及释放一定量的组胺类物质,帮助患者产生类似运动后的欢欣感,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有效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强化内在正面动机,从而起到减轻焦虑、抑郁和激动的作用 [11]。此外,音乐疗法也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 [1]。
3.4 认知行为干预 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模式,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包括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饮食规律,以清淡为主,少食多餐,多吃绿色蔬菜,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烈性酒,不饮浓茶,控制热量摄入,避免肥胖[1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身身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循序渐进,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合理控制活动量,运动强度逐步增大。避免过度紧张造成不敢活动,防止盲目乐观、操之过急 [13]。
3.5 积极、广泛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缺乏可造成患者自我效能的下降,导致抑郁,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降低自我应激反应的严重程度,提高自我效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14]。采取家庭支持疗法,为患者提供经济和精神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积极发动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抵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3.6 出院随访 李玲等[15]研究表明,建立专门的出院随访小组,设计规范化的随访内容,严格按时间随访,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遵医行为,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还可以通过按时复查,定期召开座谈会和讲座等方式使患者对疾病治疗保持主动性,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双心护理干预的重要性日趋显著。双心护理模式的推广,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促进了医患关系的更加和谐,更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改善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护理人员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综合因素,以达到“双心护理” 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庞静.双心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3):2155-2157.
[2]杨红,李芳,范谦,等.认知行为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病人术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6):2011-2013
[3]何芳,赵艳伟.双心护理干预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9):1062-1063
[4]张亚丽,刘辉,张然,等.双心护理在高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8):984-987
[5]龚红兰.双心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4):86-87
论文作者:张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患者论文; 情绪论文; 焦虑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论文; 抑郁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