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展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623)
摘要:2018年12月15日至19日期间,大湖电站运维统计汇流箱保险丝烧断9个,组串保险丝周故障率0.3%(3087串),相对其他电站故障率较高,这引起公司的关注。为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加强技术监督,提高发电量,安健环与技术部检查和统计了各项目汇流箱保险丝的运维数据,本文对报告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光伏电站;保险烧断;组串电流变大
1大湖电站保险丝烧断年统计
2018年大湖电站保险丝烧坏影响电量情况,调查监控系统历史数据统计如下:
大湖电站采用 35 kV 高压侧并网系统,总装机容量 17.97 MWp,位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湖东村。该项目共安装阿特斯 CS6P-265P 型号多晶硅组件 67803 块,阳光 SG500MX 逆变器 34 台,分为 18 个区域。22 块组件为一个组串(其中一个组串 21 块),12-16个组串接入一台直流汇流箱,6台直流汇流箱接入一台500 kW逆变器,逆变器输出经 35 kV变压器升压后,通过架空线路接入35 kV大湖站。
台山电站为 110 kV 并网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为 55.41074 MWp,位于江门市台山市汶村镇。共安装 TSM-270PD05 型号组件 120816 块,TSM-275PD05 型号组件 11232 块、TSM-275PEG5.20 型号组件 63408 块、TSM-285DD05A(Ⅱ)型号组件 704 块、LR6-60PE305M型号组件 4708 块、LR6-60PE310M 型号组件 640 块、LR6-60BP305M 型号组件 1408 块。直流汇流箱 544 个。SPI630K-B 型号逆变器 72 台、SPI500K-B 型号逆变器 4 台、SPI50K-BHV型号逆变器 40 台。逆变器输出交流电经箱变升压至 35 kV,通过 3 条集电线路输送到升压站,经主变压器升压至 110 kV 并入公共电网。
丰力电站为屋顶分布式10kV用户侧并网系统,总装机容量10.1MWp,位于从化区鳌头镇。该项目共安装TSM-255PC05A型号多晶硅组件20526块、TSM-260PC05A 型号多晶硅组件18722块,SG500MX型号逆变器20台,汇流箱124台,直流配电柜20台,交流配电柜20台,10kV升压变压器 10台,分成2个区域。
统计公司各光伏项目汇流箱保险丝运维数据,丰力光伏电站、台山电站同样存在保险丝烧断常见的现象。
由上表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光伏电站中,汇流箱保险丝烧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综合公司2018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保险丝烧坏对发电量有一定损失。
②大湖电站保险丝烧坏比例相对其他电站较高。因为台山电站潮湿环境比大湖电站恶劣(但台山电站保险丝运行较好),而上述三个电站保险丝品牌型号一致,因此可判断大湖电站此批次保险丝存在一定质量问题或安装工艺不当。
③大湖电站保险丝烧坏数量较多,而损失电量较少,说明运维人员及时更换发现烧坏的保险丝,效率高,保障了发电量。
④底座热伤数量较少,初步判断为保险丝烧坏原因而引起的热灼伤。
⑤上述三个电站装机81570kW,因保险丝缺陷导致发电量损失2089.12kWh,影响较少。
3保险丝烧断原因分析
保险丝熔断的原理是流过保险丝电流过大,熔丝发热,热量没有及时散去,进而持续升温导致达到熔点,从而烧断保险丝。通过不同情况下保险丝烧断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部分保险丝存在质量问题(需抽检测试确认,型号:BUSSMANN,PV-15A 10F)。
2、保险底座材料和工艺问题,存在保险丝与底座接触不良,发热增加热量。
3、夏天天气炎热,持续高温,导致组串电流因温度系数作用产生波动,保险丝运行质量不稳定。
4、汇流箱未安装防反二极管,导致电压高的组串给电压低的组串充电形成内部环流。
4措施
1、建设过程,对进场保险丝和底座质量把关,需进行抽检测试,满足质量要求。
2、定期对汇流箱做绝缘检测,确保组串绝缘合格。
3、加强巡检,定期检查汇流箱接线端子有无松动和变色,发现异常及时检查处理。
4、加强日常设备数据监控,做好数据统计,发现组串电流异常,快速消除隐患,保证发电量。
5、核实保险丝熔断电流并进行多家保险产品型号进行对比实验。
5结论
光伏电站中,汇流箱保险丝烧坏是一个常见的缺陷,对发电量造成损失相对较小。因不同项目地环境、保险丝质量、底座质量、工艺等不同,导致烧断的比例也不一样。因此,为保证光伏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发电量,建议大湖电站及各电站加强日常巡检工作,发现保险烧坏及时更换,做好数据统计记录。
论文作者:潘永恒,李华峰,李烁烁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保险丝论文; 电站论文; 型号论文; 逆变器论文; 发电量论文; 组件论文; 大湖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