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英语教师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英语教师论文,作用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式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语言知识并逐步形成语言能力。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思想——知识和能力是学会的。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教学思想到教育行为诸方面都要发生新变化,要求教师把教学研究的中心由“教法”转向“学法指导”和“导学”。下面,笔者拟从几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语言知识的获得
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有效时空。这种有效时空主要指课堂时空(关于课外时间,后面另有叙述)。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把尽可能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支配,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或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相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恰恰依赖于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教师是否能采用灵活、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否能营造出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引导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是否能优化并自如操纵教学内容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语言知识、学会思考和学会学习,是否能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形成并提高语言能力。
因此,教师发挥好指导作用就成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获取语言知识和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说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学”上。课堂伊始,教师首先通过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以亢奋的情绪进入“探究”——开始与文本对话(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言输入)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敲边鼓”,通过层层递进、不断加深的具有诱导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进而获取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生成语言”阶段,即进行语言输出(尤其是创造性语言输出);语言输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有一点要注意:凡是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己获取的知识,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语言知识的不同层面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均可以由学生自己获得,尤以语音最为突出。在起始阶段,初学者单凭自己是难以正确读出英语单词的,是需要教师的传授和帮助的。
二、语言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英语教师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获取语言知识、学会思考和学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形成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语言实践。只有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灵活、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才能实现部分向整体、知识向能力的整合发展,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行双边和多边互动的群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在开放、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中积极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产生浸润性效果,最终实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互换性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双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语言交流。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流,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应的交流形式、情境、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意可表、有物可写。
在语言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语言运用障碍。对此,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否则,会降低学习效率,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要会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机械性操练和意义性练习不充分导致学生语言运用不正确、不熟练或不得体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以指导和帮助。如果大多数学生不能按教学设计进行正常语言实践,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步骤,重新组织学生练习,为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践继续做些铺垫,帮助他们实现由新知识、新功能向语言技能的迁移;如果是少数学生有语言障碍,教师则可在学生互动的语言实践中随时进行个别帮助和指导。
2.难点
这是学生认识能力与抽象知识之间的焦点,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教师要化难为易——通过组织一些简单、适应性、过渡性练习尽量把复杂的语言现象简单化。
3.易错点和易混点
由于中英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特有差异,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极易受到来自母语的干扰;再加上真实英语环境的缺乏,学生常常不能用英语正确、得体、自如地进行交流。如:“How do you do?”与"How are you?”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得体运用。教师要充分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进行运用,帮助他们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得体性。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新课标在强调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自身首先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思想者,然后,通过创造性劳动设计出一系列创造性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使简单机械模仿的语言输出成为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语言实践,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新(包括创新意识、习惯、能力、水平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效果。学生的开拓创新、敢于并善于“标新立异”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带动学生创新。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新教材给教师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从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教材内容的传输者变成创造者。换言之,教师要通过自己大量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教学手段、方法、情景、活动、任务、内容的调整取舍或增补等方面),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阶段,教师要具有相当强的创新语篇意识和能力,才能给学生搭建起创造性运用语言和形成语言能力的平台。
比如,开放性的project就是学生自主、不拘一格、灵活进行创新的有效活动。学生在教师设计的project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通过创造性劳动完成project并能自主设计、自主完成一项新的project。
四、课外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指导
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十分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是由于学习者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方式等,仅凭课堂有限的时间很难使不同学习者因自身特有的种种差异而获取等量的知识并转化成对等的语言能力,即学习者各自的语言能力在同一时间内不会达到同一水平线。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更需要借助课堂以外的一些辅助手段、渠道来增加接触语言材料的机会。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帮助他们进行选择性学习,以避免走弯路或空耗时间和精力。
课外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作为前奏,教师可指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为课堂做些准备工作——按教师的提示(教师在备课时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学生实际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预习一些词语、部分或全部课文内容,查找与所学材料有关的背景资料等。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课外可以是课堂的延伸。作为延伸,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和开拓性语言练习,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尽可能用英语交流(与父母、朋友、教师、同学、国际友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及通过书信或电子邮件进行书面交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英语角、阅读、写作、演讲、编剧(根据课本改写)及演剧小组,讲故事活动,英语演唱会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语言知识,培养和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兴趣和自信,形成和提高语言能力。
注意:课外是课堂的辅助,切忌“课内损失课外补”。教师千万不要把课堂内未完成的教学任务遗留到课外。这样会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
总之,教师要通过“指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实现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