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度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综合评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1)01-0001-05
一、问题的提出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条件,而且也是经济运行良性循环的主要标志。何谓适度增长?对此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①②③④。由于经济适度增长不只是个量的概念,还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因此不能简单地判定经济增长适度与否,而应当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包括指标体系的确定、指标的定量、权系数的确定、评价模型的建立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处理等方面,其中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基础。本文拟首先根据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确定综合评价因素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反映每个评价因素状况的具体指标的详细分析,并借鉴前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经济适度增长二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因素体系的确定
经济适度增长综合评价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取决于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等⑤。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科技进步、管理、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体制等方面⑥⑦。因此,评价我国经济增长适度与否必须考虑以下主要因素:(1)宏观经济效益;(2)经济增长方式;(3)经济结构;(4)科技进步;(5)居民生活水平;(6)通货膨胀;(7)就业状况;(8)人力资本;(9)财政收支状况;(10)国际收支状况;(11)经济体制变革等。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应该是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经济结构日益合理和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货膨胀控制在目标区内、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以及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条件下的较快增长。这11个方面因素便构成了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综合评价因素体系。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确定了评价因素体系后,下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因素体系中每一个因素的状况,因为每一个因素本身的优与劣又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必须通过若干个具体指标才能反映其好坏,这就决定了经济适度增长综合评价是多层次的,相应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是多层次的。
另外,具体指标的选取应服从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1)重要性原则:指标的经济性质比较重要;(2)完备性原则:指标及其数据较全面反映该因素的状况;(3)最小性原则:指标个数精简到最小限度;(4)明确性原则:指标的经济含义明确;(5)可测性原则:指标尽量能够定量化等。
下面通过对每个评价因素的分析,依据指标选取原则,并借鉴前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定每个评价因素的指标体系。
1.宏观经济效益(X[,1])。宏观经济效益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即:宏观经济效益=产出/投入=劳动成果总量/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总量。经济效益好是指用一定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取得较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或取得一定数量符合社会需要的成果耗费较少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由于反映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的指标较多,因而表示经济效益的指标也较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表示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效果的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据此,选定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为:(1)社会劳动生产率(X[,11]);(2)社会总成本利税率(X[,12]);(3)社会总资金利税率(X[,13]);(4)能源消耗系数(X[,14]);(5)投资效果系数(X[,15])。
2.经济增长方式(X[,2])。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两种。所谓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速度,其特征是依靠外延的扩张,即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集约型增长方式则相反,其特征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是要切实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据此,选定经济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为:(1)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X[,21]);(2)投资投入增加的贡献率(X[,22]);(3)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X[,23])。
3.经济结构(X[,3])。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内要素间联结关系及要素数量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配合关系及数量比例。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间的经济联系与数量对比关系,三次产业划分是产业结构的主要划分方法,三次产业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产值比重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和产值比重先逐步上升,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产值比重则逐步上升。区域结构是指由地区分工形成的地区投入之间或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衡量区域差异可以用单项指标,如人均GDP,也可以用综合性指标,如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等。据此,选定经济结构评价指标为:(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1]);(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3]);(4)工业加工度(X[,34]);(5)经济发展均衡度(X[,35]);(6)区域经济加权变异系数(X[,36])。
4.科技进步(X[,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之一。评价科技进步的方法有二类,一是根据生产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法),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索洛的余值法和增长速度方程等;二是建立一系列反映科技活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指标体系(指标法)。这里采用指标法,选取二类指标,一类表示科技发展水平,一类表示科技发展潜力。具体指标为:(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4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X[,42]);(3)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X[,43]);(4)研究与开发经费增长率(X[,44]);(5)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X[,45])。
说明:科技进步率本该是反映科技进步的综合性指标,但由于它的计算往往只能采用倒扣法,计算结果中实际上还包括了政策、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因此,这一指标体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中更为适合。
5.居民生活水平(X[,5])。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一目标。当前国内需求不足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导致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一方面,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的增长较大幅度地落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分配中不合理差距的扩大,表现在不同阶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两方面:收入的增长和分配的公平。据此,选定居民生活水平评价指标为:(1)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X[,51]);(2)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X[,52]);(3)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X[,53]);(4)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X[,54]);(5)城镇基尼系数(X[,55]);(6)农村基尼系数(X[,56]);(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57]);(8)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X[,58]);(9)部门间职工收入差距(X[,59])。
6.通货膨胀(X[,6])。通货膨胀是指多种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用物价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物价指数从不同的角度又可分为反映全国城镇和农村各种零售商品的价格变动、各种投资品的价格变动、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以及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等。据此,选定通货膨胀评价指标为:(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X[,61]);(2)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X[,62]);(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X[,63]);(4)GDP平减指数(X[,64])。
7.就业状况(X[,7])。这里就业状况的含义是,失业率控制在目标区内,就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考察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劳动就业率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结构转换相对于产业结构演化滞后,严重制约经济的正常增长;国有企业中大量富余人员的裁减,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但也不可忽视由此而带来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当然,考察我国的就业状况还必须注意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情况,如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劳动力市场还未能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雇佣劳动力并不是严格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定以及工资的确定并不是劳动力供需均衡的结果等。据此,选定就业状况评价指标为:(1)城镇登记失业率(X[,71]);(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72]);(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73]);(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74])。
8.人力资本(X[,8])。人力资本是对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投资总量,包括为进入劳动大军作准备的公共和私人教育投资、在工作过程中的岗位培训、脱产培训、边干边学、个人自学等再教育过程的投资。人力资本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劳动者身体健康状况。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部分,而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状况的变化是衡量人力资本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社会用于健康卫生保健方面的投资也是另一个因素。据此,选定人力资本评价指标为:(1)义务教育普及率(X[,81]);(2)学龄儿童入学率(X[,82]);(3)学生辍学率(X[,83]);(4)人均受教育年限(X[,84]);(5)每万人中大学生数(X[,85]);(6)教育经费占GDP比重(X[,86]);(7)教育投入年平均增长率(X[,87]);(8)社会人均卫生事业费(X[,88])。
9.财政收支状况(X[,9])。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从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对国民经济产生了一系列良好的作用和效果,为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连年的财政赤字,必然导致政府债务规模越滚越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虽然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与国际比较还不高,但政府的隐性赤字和或有债务规模较大,加上与偿债能力密切相关的财政收入“两个比重”较低,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手段,从长远看,必须把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据此,选定财政收支状况评价指标为:(1)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X[,91]);(2)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X[,92]);(3)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X[,93]);(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X[,94]);(5)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X[,95])。
10.国际收支状况(X[,10])。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在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债务风险问题,只有将外债控制在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限度内,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出口力度,坚持“量出为入”的原则,保持外汇储备与进口总额的适当比例。在保持出口总额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对外劳务问题,实施积极的劳务输出战略,这既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又可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务进出口出现巨大逆差,这与我国存在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形成鲜明的对照⑧);同时,我们也应当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减少投资净收益差额。当然,由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尚需一定时日,因此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服务贸易和资本收益的逆差将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将继续、甚至越来越依赖于商品贸易的顺差。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定国际收支状况的评价指标为:(1)出口总额增长率(X[,101]);(2)商品净出口额增长率(X[,102]);(3)劳务净出口额增长率(X[,103]);(4)投资净收益增长率(X[,104]);(5)外债负债率(X[,105]);(6)外债偿债率(X[,106]);(7)外汇储备与进口总额的比例(X[,107])。
11.经济体制变革(X[,11])。经济体制是指一国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机制的完善尚需时日,在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管理还缺乏成熟稳定的经济体制条件,需要继续改革宏观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手段,为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运行微观基础的建设提供体制条件和政策空间。据此,选定经济体制变革的评价指标为:(1)劳动力市场化程度(X[,111]);(2)资金市场化程度(X[,112]);(3)商品市场化程度(X[,113])。
上述11个因素、59个指标便构成了我国经济适度增长二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X={x[,i]} (i=1,2,……11), X[,1]={X[,iki]} (k[,i]为第i个因素中指标的个数)
11
指标总数为:n=∑k[,i]=59
i=1
需要指出的是:指标体系中每个评价因素对评价经济适度增长的重要程度以及每个评价因素中各指标对该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可以通过给每个评价因素及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来解决,所以,权重系数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重要问题,而这正是本课题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标签:综合评价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