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循环与八角星纹和卐字符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字符论文,太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杜预注:“甲至癸也。”明确指出了由甲至癸构成的十天干就是远古传说中的“十日”。“十日”与十时,十位具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十日是根据太阳运行所处的不同时段,不同位置划分的,代表了太阳在一天之内的视循环运动。先民们发现,太阳不仅在一天之内朝升夕落,周而复始;而且在一年之内也是冷热交替,循环不已。因而扩而广之,以天干代表太阳在一个回归年的视循环运动。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所指的万物变化,其实就是四季变化,也就是太阳在一个回归年里给物候带来的变化。远古先民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太阳在不同季节的影长是不一样的,夏季的时候影子短,冬季的时候影子长。太阳的影子由最短到最短,或者由最长到最长,恰好代表了太阳循环的一个周期(一个回归年)。因而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立杆测影,从而准确地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地球上北半球中午的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也是圭表日影最短的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方向,至此到了极限,以后就要走回头路了;到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中午太阳高度最低,白昼最短,也是圭表日影最长的日子,从这天以后,太阳直射的方向又重新向北半球移动,开始循环往复的周期。
太阳循环的观念是古代先民的一种普遍观念。这一观念大量记载于古代典籍,古人对此信之不疑。屈原《天问》曰: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太阳从汤谷出发,在蒙汜停息,从天明到天黑,它经过的道路有多少里?)又曰:“何闽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什么地方关闭了,天色就变得昏暗?什么地方打开了,天色就变得光明?角宿天门尚未开启时,太阳藏于何处?)《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穷。”江林昌先生解释说:“肃肃是清冷的样子,赫赫是盛热的样子。太阳行于天,故赫赫;行于地,故肃肃。由于太阳是在作不停的循环运动,于是产生了阴阳的转化:天上的太阳原是从地底运行而来,故曰‘赫赫发乎地’;而地底的太阳则是从天上西降而下,故曰‘肃肃出乎天’。太阳的运行还与月亮的出没相对应,所谓‘日改月化’;结果有了‘消息盈虚,一晦一明’的自然景象。世界万物的死生都由此发生,终始循环没有穷尽。”[1](P57-58)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四时》: “共攻(工)夸步,十日四时。……有宵有朝,有昼有夕。”马王堆帛书《十六经·果童》: “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干,地有恒常。合口口常,是以有晦有明,有阴有阳。”《淮南子·天文训》由甲至癸所构成的日干,代表了太阳“孕育—出生—成长—壮盛—死亡—复归”这样一个生息循环的系统。
古埃及先民盛行太阳神崇拜,认为太阳是生命之神,人死了以后,只有追随太阳神所走的路线,才能获得再生。一些埃及学家认为,金字塔是奉献给生命之神——太阳神的纪念性建筑物,由角尺形的两根过梁支撑的进口门,实际上是一种圣书字符,意为洪水,也就是再生。在金字塔内,每个厅代表太阳神的一个字母。在金字塔这个建筑物里发现的每个符号都使人想起生命和创造的起源,而根本不是想到死亡。考古工作者在埃及法老的坟墓旁发现了用于陪葬的距今4500-5000年的多艘太阳船。为什么要用太阳船陪葬呢?因为埃及人相信太阳神每天早上乘着太阳船从东往西在天界航行,晚上则从西往东在冥界航行。法老是地上的奥西里斯神,奥西里斯死了,变成了冥界之神,掌管冥界。奥西里斯神就每天坐着太阳船从东面地平线上出来,出来了之后,他就变成了现世之王——荷鲁斯了。奥西里斯之所以要借助太阳船航行,就是因为它是载着太阳航行的,太阳能够循环再生,太阳船也就具备了循环再生的功能。借助这个船,法老的亡灵就会在另一个世界里边跟着太阳神一起走,之后再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像太阳一样一次一次地巡行于两个世界之间。
二
在我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东自山东及江苏北部的大汶口文化,西至甘青黄土高原的马家窑文化,北起内蒙的小河沿文化,南到长江上游的大溪文化及其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发现了八角星纹图案,就时间说,大约距今6000年至4000年之间,绵延两千余年;就地域说,涵盖了夏、商、周三代所控制的区域。其分布范围之广,涉及文化类型之多,都是极为罕见的。这反映了生活在中华大地的远古先民很久以前就有了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才能对某一现象有着如此高度一致的体认。
所谓八角星纹图案,就是中间有一个正方形或圆形,周边伸展出八个三角形,因而称作八角星形。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上面绘制的八角星纹图案,八角星形的外围,一般有一个圆形。八角星纹图案的寓意显然是太阳的运行图。中间的正方形或圆形,代表的是中心,即太阳戊和太阳己运行的方位。东方的两个三角形为太阳甲和太阳乙运行的方位,南方的两个三角形为太阳丙和太阳丁运行的方位,西方的两个三角形为太阳庚和太阳辛运行的方位,北方的两个三角形为太阳壬和太阳癸运行的方位。八角星纹图案正是太阳所运行的十位的形象展示,只不过十位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因为先民是把天看作一体来体认的。八角星形图案是太阳运行图,其证明是多方面的。其一,不同文化类型的八角星形图案都绘有太阳纹或变形太阳纹。大溪文化的一例八角星纹图案,绘有芒刺太阳纹,王大有先生称为八芒太阳纹。[2]青莲岗文化邳县大墩子遗址出土的一件八角星纹彩陶盆,殷红色的中央部位和四周放出白色的光芒,象征着太阳光照寰宇。[3]马家窑文化柳湾遗址的一例八角星纹图案,中央方框与八角星形至外层重圈纹的空隙,均绘有网络太阳纹,表示太阳光照中央与八方。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版,上刻两个重圈纹,小圆内是八角星纹,小圆与大圆之间绘有八个箭纹,箭亦是太阳光线的象征。其二,不少文化类型的八角星纹图案绘有太阳鸟纹。先民认为太阳由鸟(三足鸟等)载着飞行,故以鸟象征太阳。大溪文化的一例八角星纹图案,中央方框内画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头身与双翅分别指向四角[2],此鸟即象征太阳,寓意为太阳循天飞行。上述青莲岗文化的陶盆绘有太阳纹外,在陶盆的口沿上,还画了六个飞鸟纹[3],表示太阳与鸟的关系。内蒙小河沿文化出土的一件陶尊器座上,有一组八角星纹图案,中央由两个变形鸟羽纹组成,两个鸟羽纹的延长线,折曲组成了斜置的八角星纹。其三,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八角星纹玉版夹在玉龟的背甲与腹甲之间,背甲椭圆形,腹甲“亚”字形,学界已公认象征天空与大地,[4]置于其间的八角星纹图案应是连结二者的媒介,只有太阳才能出天人地,光照寰宇。其四,八卦是八角星纹图案演变形成的,八卦的方位和卦名与表示太阳运行的日干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先天八卦图中,东北为震,东为离,东南为兑,南为乾,西南为巽,西为坎,西北为艮,北为坤。震,娠也。《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原。……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毛传:“震,娠也。”《左传·昭公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震正是孕育中的太阳——太阳甲所在的方位。离即离开,表示太阳离开母体,故离表示新生的太阳——太阳乙所在的方位。兑,直也,通也。《诗·大雅·皇矣》:“柞械斯拔,松柏斯兑。”“兑”意谓通于上下,即其下根深,其上高耸。太阳丙由地下露出地平,含有通达上下之义,故以兑表示太阳丙运行的方位。《说文》:“乾,上出也。”太阳丁正是从地面冉冉升起的太阳,故所处之位用乾表示。巽,卑顺。《易·蒙》:“童蒙之吉,巽以顺也。”太阳庚运行之时,自高至低,由强转弱,故以巽代表太阳庚运行的方位。坎,陷也。太阳辛运行之时西沉陷入地平,故用坎代表太阳辛运行的方位。《易·艮》:“彖曰:艮,止也。”太阳壬运行之时,太阳已停止周天的巡行,沉入海底,故以艮命名太阳壬所在的方位。坤,字亦作巛,像水之形。古人认为日落之后太阳一直在水底运行。《说文》:“坤,地也。”坤,溪母文部;归,见母微部;癸,见母脂部,俱音近义通。故坤用来表示太阳回归地母,即太阳癸所处的方位。八卦图形为向心形,其中心为天地之中,是太阳戊与太阳己所处的方位。其五,《礼记·月令》记载说:“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注:“东室北偏。”“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注:“东堂南偏。”“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注:“南堂东偏。”“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注:“南堂西偏。”“中央土,……天子居大庙大室。”注:“大庙大室,中央室也。”“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注“西堂南偏。”“季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注:“西堂右室。”“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注:“北堂西偏。”“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注:“北堂东偏。”天子所居之方位与八角星形图案及八卦图案均完全吻合。天子是顺应天道行事的,这个天道只能是太阳的运行。其六,八角星形图案的外围通常有一个圆圈,这个圆圈象征着天地所构成的寰宇,而光照寰宇的只有太阳。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八角星纹图案中央的四个角内分别刺有“四季常青”四字,确切地证明了八角星纹图案表示的就是太阳在一年四季的循环。
三
卐字符号是流行于许多国家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符号,在中国、印度、波斯、古巴比伦、古代欧洲、古代美洲都能发现它的踪影。西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伊朗法尔斯省波斯波利斯之南的巴昆遗址出土的象征生育的彩陶女神像,她的肩上就有卐字标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货币上,有卐字符号。欧洲进入青铜时代后,卐成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中,都可见到卐。波利尼西亚人、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玛雅人、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也都用过卐和卍的符号。中国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及马厂类型的陶器上,都发现了卐字符号。内蒙古小河沿文化(公元前2800年左右)翁牛特旗石棚山所出的一件大口深腹罐绘有卐字纹,广东石峡文化中层(公元前2800年)也发现了卐字纹陶器。
卐字在梵文中作Srivatsal aksana,音译“室利靺蹉洛刹曩”。北魏菩提流支在其所译《十地经论》卷十二中,译此语为“万”字,鸠摩罗什和玄奘都译为“德”字。武则天长寿二年以此符号著于天枢,音之为“万”。中国卍字符号的出现不仅早于佛教的传入年代,而且早于佛教在印度的起源时代,因而卍字并非随佛教由印度而传入,而是中国固有的一个文化符号,此理甚明。
附图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字纹
采自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
“卐”字符号,在西南各族中流传与应用甚广,是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与服饰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杨知勇先生说:“藏族把它编织在坐垫、地毯和马垫四周,藏语称这种图案为‘雍仲扎日’,意为‘永固长城’;有时又将它连环绘在建筑物上,藏语称‘雍仲拉曲’,意为‘永恒牵手’。彝族毕摩(巫师)用羚羊角占卜,卦象呈现卐形卦为大吉卦;《云南彝族图案》中多处有这个图案,如圭山撒尼人包头上的‘卐’字挑花,撒尼人背布上的八菱‘卐’字挑花;石屏龙武聂苏人带状花边上和腰带头上的‘卐’字挑花;武定里濮人衣襟上的‘卐’字刺绣,腰带上的连环‘卐’字挑花;另外,彝族民间还流行一种‘四方八虎卐字挑花图案’,图案中央和四周均挑有‘卐’字符号。人们把这个符号作为永远吉祥的象征加以保存和应用。在普米族,它被当作方位符号:‘(’代表东,‘卐’代表南,‘八’代表西,‘/’代表北。白族木匠精工雕刻的花窗格子门上,正面雕各种花草树木,山水人物,背面多雕镂空的牵手‘卐’字作底板;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塔顶内木质经幢‘相轮樘’底座为‘卐’;白族妇女背带中心也有‘卐’字挑花。纳西族东巴经里也常出现‘卐’字,纳西语读‘卐’为‘额’,义为‘善’、‘吉祥’。东巴圣地中甸白地大东巴使用的神杖,顶端装一木雕小塔,塔座周围装有五个本教崇奉的‘卐’(实物见迪庆州三十周年州庆展览‘纳西东巴文化展’)。傣族有一种五彩织锦,用黄线织成左旋的‘卐’,用红线织成右旋的‘卐’(实物见云南博物馆展厅);傣族喜欢背的筒帕,接近口缘处织有一横行左右旋向相对的‘卐卍’。文山苗族妇女服饰上也有这个符号。”[5](P96-97)除杨先生所述之外,卐字纹也是壮族、黎族织锦常见的花纹。青海省都兰县巴哈莫力沟唐代岩画雕有鹿、羊、蛇、马、驴、鸡、卐字纹等图案。卐字纹饰也常见于明清服饰和家具,连续不断的卐字称“曲水”或“万字不断头”。就连皇家也特别钟爱‘卐’字。明朝时每当皇帝改换年号颁布新历,宫中穿“宝历万年”纹样衣服,以谐音的图案八宝、荔枝、卐字、鲶鱼来寓意。清代的龙袍以卐字纹为地。
卐字符号的来源是什么呢?对照八角星纹图案即不难看出,卐字纹正是八角星纹的简化变形。八角星纹中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角简化为“十”字形,代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的角则演变为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端点作垂足而与之垂直的垂线。简化变形之后,其代表的意义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明确了。举例来说,以代表东方的横线为端点折而向南的纵线代表的一定是东南,以代表西方的横线为端点折而向北的纵线代表的必然是西北。变形之后,图形成右旋或左旋的回旋状,更能形象地体现太阳循环、四季更替。我国最早出现卐字符号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与马厂类型,卐字纹均绘制在一个圆圈之中,与八角星纹图案如出一辙,这也证明卐字纹确乎脱胎于八角星纹图案。马家窑文化、小河沿文化既出土了八角星纹图案,又出土了卐字纹图案,其间的继承关系一目了然。彝族的“四方八虎卐字挑花图案”,与八角星纹图案异曲同工。普米族以卐字符号作为方位符号,还保存着远古以八角星纹图案代表八方十位的信息。佛教以“卐”象征太阳与火,与我国先民的心理可谓息息相通。纳瓦霍印第安人以卐象征风神雨神,亦不离自然物,可看作是太阳的延伸。卐是一个吉祥符号,代表了“永恒不变”、“永世长存”。其意义正来自于太阳循环。日出日落,冷热交替,四季更迭,亘古如斯,以其代表永世长存,不亦宜乎?西南少数民族的背布、腰带之上多绘有卐字图案,盖因为背布、腰带系背负幼儿之物,此种图案包含有子孙康健、绵延不绝的希冀,与伊朗新石器遗址女神像肩上的卐字纹含义相同。清朝皇帝龙袍上的卐字纹自然是希望皇位永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