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价值冲突讨论综述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价值冲突讨论综述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的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冲突论文,价值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西方学界提出全球化概念并开始研究全球化问题,之后,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和思想流派。我国学界对全球化问题研究起步晚一些。但进入90年代,国内从事经济、政治、哲学、科技、文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球化理论已成为我国学术界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

(一)全球化的涵义

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是说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全球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这就产生了“全球人”,形成了一种“地球文化”。尽管有矛盾和冲突,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特性。这种全球文化已经存在了,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当然存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判断。全球化的世界即所谓“大同世界”,并非是全球统一到一个模式,同只能存在于不同之中,欲大同则必存大异。

第二种意见认为,全球化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二层。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而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全方位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人类共同体”、“地球村”变得更为真切而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了,这种全球化社会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必然归宿。

第三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各种要素流动、融合并构成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过程。全球化的基础即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于全球化本身。这种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既表现为地区或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甚至从一般经济合作转变为经济制度、法律政策等等的趋同,相互连接成为更紧密的经济体,也表现为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规则和运行机制的趋同,世界范围的贸易、金融、市场以及国际分工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经济一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第四种意见认为,从文化角度讲,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依存化。所谓整体化是指全球作为同一个社会整体而存在;互联化是指所有国家和民族在信息、交往、利益方面的普遍相关性;依存性是指国际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趋同,全球化是一种世界普遍的相关性,全球趋同是指普遍的一致性。全球化也不意味着全球一体化。一体化是指质的单一性、体系的统一性,而全球化追求统一性,但并不必然导致全球统一于一种体系。

第五种意见认为,当前全球化这个词有被泛用的倾向,如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而我们说的全球化是指经济全球化这个特定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生产力角度考察,经济发展超越了国界,使整个生产活动在全球展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世界市场而生产是生产力全球化;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本质是追逐最大化利润,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还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世界贸易市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国际贸易,商业资本的全球化;其次是借贷资本的全球化;再次是产业资本的全球化。现代经济全球化是指这三种资本形态完备的全球化。

(二)关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

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使我们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全球化,它已经以不同的形式渗入到我们的经济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在目前已成为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

第二种意见认为,全球化还不是客观现实,“全球化”似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它以经济合作和互补为物质基础,但当今世界经济合作能显示生命力的经济组织也只有欧盟一家,而其内部关系还很复杂,即使有经济作为基础,全球也“化”不到一块,只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才能使“全球化”成为现实。但形成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岂能轻易“化”为一体?况且“全球化”的倡导者是要未来的世界统一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旗帜下,希望全球西方化,然而今日之世界却仍是多极的,所以,要实现全球化,必然是路漫漫兮!至少在当前还是“乌托邦”。

第三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本是指经济现象,之后扩展到其他领域,如说“全球文化”等。全球化经济及当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都对人类生活、文化、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但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能导致或带来全球化文化。文化不仅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受到政治、宗教、哲学等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是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由全球化经济推导出全球化文化未必恰当。相反,人们看到的世界上的文化仍是一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见,全球化文化的时代并没有到来而且还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未来。

(三)关于全球化的成因

一种意见认为,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推进,全球通讯网络的逐步形成,跨国性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人类社会正发生着一场全球性社会变革,共同面临全球化这一新的趋势。可见,全球化的基本推动力产生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民间,而并非来源于主权国家。

第二种意见认为,全球化始于工业革命,它的来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首先,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其次,全球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的结果;再次,全球化是信息革命的必然产物,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方式;最后,全球化也是上述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结果。

第三种意见认为,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它的进程常常受到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如全球发展战略、全球化方针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开启了全球化的进程,此后,随着资本的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全球化的浪潮扩展到全球。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扩张为全球性制度的进程。今日全球化的方式早已由武力和殖民扩张转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资本主义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仍在顽固地“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行为体。

第四种意见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化”现象。在这个新阶段,那种集中于大城市、大工厂的生产方式,转移到周边国家和半周边国家,出现了区域化和一体化经济;而在资本主义中心的美国,则出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再以具体商品为主,而以形象和景象的特殊安排及其储存和服务方式为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这种新的世界体制里,资本是一个庞大的机器,它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组织”;资本和国家共谋,实现资本不断扩张的逻辑,形成跨国的资本主义;其政府和跨国资本家阶级互相勾结,推行全球资本主义。随着跨国资本的发展,文化也将进入跨国化的进程,形成所谓的“全球文化”,并进而使世界范围的人进入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接受全球资本主义制度的观念意识。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全球化与其实施的全球战略的目标是一致的。

(四)全球化引起的矛盾和冲突

一种意见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离不开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科技合作。虽然存在差异和矛盾,但人类共同利益已经形成并在不断增多,人类的共同利益应该高于这些差异和矛盾,因为人首先是地球人、全球性社会中的人。而且在当今,古典的资本主义已走向现代化,使血腥的资本主义变得比较文明了,这不仅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成熟,也意味着人的进步。

第二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进程。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新旧事物和意识的矛盾以及多种参与主体间的矛盾。它们体现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以及国内共同体间的冲突,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冲突,个人与共同体间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在一定条件下会激化,导致一定范围的暴力冲突。

第三种意见认为,在全球化发展中,主要有三种矛盾: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新起的发达国家与老发达国家产生的矛盾;主权国家与跨国公司、无国界公司之间的矛盾。全球化程度加强,矛盾会更深化,呈现更为复杂的状态。

第四种意见认为,资本主义扩张产生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少数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它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这是发达国家控制、干涉、掠夺与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和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这种没有变的剥削制度的本质、资本的本质,决定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向落后的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所谓跨国公司、金融手段等都是资本的新殖民主主的表现。随着跨国资本主义发展,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绝对的空间区分便会逐渐消失。而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不能消灭社会主义,反而加深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代表着理性、进步的价值,它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仍然主导着未来世界矛盾的走向。

(五)对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

一种意见认为,面对全球化,我们首先要克服思想上的僵化,承认全人类的共同利害、共同的价值判断,承认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人类共同文化和价值观,以人类的共同的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领域坚持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努力谋求和谐协调发展。为了整个地球的生存和发展,所有的地球人都必须接受和创造某种共同的价值观、正义观。思想僵化说到底是一种冷战思维,冷战思维就是全球范围的意识形态的对抗。我们必须坚持高举全球友好外交的旗帜,完全摆脱同时与“帝修反”为敌、用意识形态划分敌我的冷战思维。面对全球化,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兼收并容精神,一种中庸之道,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科技合作,学会按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的规则办事,把自己融入国际社会,以不被国际社会淘汰,为推动全球化做出贡献。

第二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是我国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观念定位,也就是“按国际惯例”办事。中国正处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其基本方向是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是指人类社会应遵守的一些合乎各国共同利益的办事规则、程序和行为标准应互相联接、统一,以利于进步事业的共同发展。我国在建立市场体制中,必须改革许多与国际市场不相符合的体制、法则,以达到与其标准、惯例相衔接的目标;也要改革我们的行政管理观念和体制,以便与国际惯例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实质上就是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实行“拿来主义”,这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同时也是学习和吸收全人类共同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的过程。为了适应与国际接轨,必须注意进行全球教育,培养全球化意识,及懂得全球化知识的专门人才。

第三种意见认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充分认识到实际上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像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即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一是机遇。全球化过程将为发展中国家引进资本、吸收现代技术、发展外贸、推动经济市场化而进入全球市场提供历史机遇;其二是挑战。全球化也将使发展中国家传统主权基础受到侵蚀,受到发达国家经济霸权的威胁,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过程,是个充满痛苦和血泪的过程。但是全球化既是不争的事实,回避或抗拒这一世界潮流都是不智之举。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球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向,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历史机遇。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全球化问题,运用社会主义的优势及其合理的发展思想,推动全球化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四种意见认为,思考全球化的关键是破除对全球化的浪漫的、一厢情愿的理解,不要把它意味为一种“世界大同”的实现、一种人类的普遍的自由;它实际上意味着世界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也意味着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国际性不平等。亚洲金融风暴就是明证。事实上,随着外国资本进入我国,跨国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也对我国文化带来冲击。目前有种误解,即把全球化当作目标,把中国与国际规则直接联系,定出一条中国与国际化保持“同步”的发展道路。这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看到,全球化的主导者不是我们,全球化规则也不是我们制定的,那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所为,是西方的蓝图,加入这个全球化进程是我们别无选择的选择。可见,全球化不是普世的福音,既不能抗拒,也不能简单认同。我们只能把它当作手段,而不能视为目的。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对“全球化”的“问题意识”将“全球化”“问题化”,在多重批判和反思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我们应从国情出发制定独立的发展战略,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审慎参与全球化进程。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的跨越国界的经济,世界性货币体系和市场一体化的出现,以及各种世界性的政治、文化组织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国家的许多职能正逐步被社会(全球性的)所取代,并逐渐将国家大部分职能让位给社会(或市民社会);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方式向内在化亦即全球范围内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并由此促进了一个全球性社会的形成;全球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乡土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全球思维替代传统思维方式;等等。

第二种意见认为,经济全球化给国际政治带来一个新变化,即国家主权和职能在主动和被动两种形态下向外部转移。跨国界的经济要求国家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要民族国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而由国际协调机构行使。随着全球化的演进,民族国家主权会遭受到侵蚀,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这样就使国家经济主权弱化,也使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性质、能力、作用和责任等发生剥夺性的改变。这种变化启示我们,传统国家主权偏重于政治和外交,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家主权概念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由于国家主权在现实中已体现出了可分割性,国家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完整国家,因此传统民族国家概念也将得到修正。不过主权弱化并不意味国家利益消亡,相反,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利益和民族特征仍会得到强化。

第三种意见针对西方学者的国家历史终结、国家主权概念过时等观点以及国内某些类似的看法,而认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但不能笼统说民族国家的时代过去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并存是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传统思维和行为模式带来冲击,但在总体上,仍然是民族国家的观念和意识支配人们的行为模式;主权是民族国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主权上是不能轻易让步的。

第四种意见认为,国家权力有主权和治权,主权是最高或最终权力,是国家的固有属性,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等;治权是指政府治理国家的权力。主权决定治权的性质,但在量上并非是对称性的。西方学者否定主权的理论和观点,是为资本扩张提供理论根据,为帝国主义开脱罪责,是坚持“西方中心论”,否定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坚持国家主权的原则,是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安身立命之本。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是主权,若主权丧失,国家利益、经济主权则无从谈起,甚至会成为新殖民地。但在全球化中可以提出对各国的治权即政府管理国家的权力进行有限自主限制的要求,出让一部分治权,使各国能共同行使这部分权力并分享其利益,但治权的出让必须把握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度”。这就是坚持主权和对治权的自主限制的有机统一。

第五种意见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中,民族国家必须强化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削弱”了政府的权力,这不仅导致政府权力无形中向上转移到跨国性的组织机构中去,也导致向下转移,使民族国家政府的自主性发生了复杂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政府管理作用的淡化。相反,世界经济竞争、“强权逻辑”的存在,对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本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就必须突出和强化国家的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使政府行为具有更高的预见性、准确性和技巧性。这就要求民族国家政府不断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其相适应。

综上述可见,国内学术界对全球化问题众说纷纭,意见分歧较大。研讨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但关键问题还是对全球化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的认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同,就影响了对全球化内涵、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发展趋势等诸问题的理解不同,并且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全球化的态度和对策。而之所以对全球化问题的意见分歧较大,又源于观察问题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异。

在全球化讨论中,有一些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如称“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应实现“全球价值”;要承认人类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观,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其他差异和矛盾;全球化是要与国际接轨、趋同,实现“大同世界”;等等。其实,这些看法似乎与西方资本主义思潮接轨、趋同了。西方全球化思潮的主流是以新自由主义中的国际社会发展趋同论和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他们提出的是全球“齐一化”,主张自由价值观是全人类应有的价值规范,他们要建立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社会模式。

当年戈尔巴乔夫曾提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新思维。但是,他的唯心史观及其价值观和方法论已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而验证了其谬误性。社会历史在告诉人们,在利益尖锐冲突的过去和今天,所谓高于一切的全人类共同利益之说是欺人之谈。在今天,左右着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是在实行着它的“新世界秩序战略”,美国是要把它的价值观变成人类的“共同的原则和价值观”。这就是马克思早就指出的,资本主义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戈尔巴乔夫最近也在批评美国力图将本国的经济模式强加于全世界,认为各国应根据本国的情况,采取自己的模式。并说:“全球化不应成为一台压路机,迫使我们大家都持同样的意见”。连他的看法都较以前有了不同,可是我们有些人却在重复着与戈氏过去相似的论调,这是很值得反思的。

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矛盾重重,情况复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它,必须首先解决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只要不存在偏见,坚持科学态度,我们就会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分析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剩余价值理论和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论述等,并没有过时。只有它才是指导我们研讨全球化问题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标签:;  ;  ;  ;  ;  ;  ;  ;  ;  ;  

全球化与价值冲突讨论综述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