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绵阳市中医医院儿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2绵阳市中心医院急诊儿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分析蒙脱石散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给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124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2人抗生素和奥美拉唑口服治疗,观察组62人给予蒙脱石散剂联合抗生素治疗,2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通过2个月的临床治疗,两组患者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现象都基本消退,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0.32% 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为91.4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5.81%,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为70.83%,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脱石散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蒙脱石散剂;抗生素;小儿消化性溃疡;联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207-02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肠等组织发生局限性组织丧失的一种多发的慢性疾病。对于小儿科来讲,其因为年龄比较小,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当前发现蒙脱石散剂用于治疗小儿童消化性溃疡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可以降低传统药物对于儿童身体功能以及器官的损害。本论文主要是以绵阳中心医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124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蒙脱石散剂联合抗生素在治疗小儿科消化性溃疡中的疗效。特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124例消化性溃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人。观察组患儿当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5.7~11岁,平均(7.3±1.4)岁;对照组患儿当男37例,女25例,年龄5.0~12.4岁,平均(6.9±2.3)岁。经过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Hp阳性及溃疡类型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患儿在入院后都进行过Hp检测、大便隐血以及胃镜检查,标准都符合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患者抗生素和奥美拉唑口服治疗,用量按患儿实际体重决定,早晚各1次;观察组在在口服抗生素和奥美拉唑的同时,另口服蒙脱石散剂每日2袋(7~8g),早晚各1次,服用时间定在口服抗生素和奥美拉唑后2小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时间为2个月。
1.3 疗效评定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进行胃镜检查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治疗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另14C试验检测结果阳性表明Hp感染,阴性表明Hp根除。
2.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所有患儿的腹痛疼痛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均明显缓解。按上述胃镜检查溃疡结果的疗效判定,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75.8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χ2 =3.251,P<0.05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患儿的不良反应
在观察组患儿中有1例出现呕吐,有1例出现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但是在对照组患儿中有2例出现呕吐,有2例出现腹泻,有2例出现腹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7%,其中P>0.05。
3.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特点。就治疗上来讲的话,传统药物作用有一定效果,但是有相当大的副作用,采用蒙脱石散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效果较好,本论文研究也证明了这点。
从本文的研究研究情况看到,蒙脱石散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75.81%),P<0.05;且观察组的Hp根除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70.8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2%,低于对照组的9.6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通过蒙脱石散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非常好显著,Hp根除率较高,可以进行全面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志刚.蒙脱石散剂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S2):8-9.
[2]宋国荣.蒙脱石散剂联合抗生素在小儿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4,(09):137-138.
[3]陈剑琴,张红.蒙脱石散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护理[J]. 海峡药学,2013,(02):133-135.
论文作者:叶小榕,陈谦,刘建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散剂论文; 抗生素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患儿论文; 绵阳市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