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央舞台--印度洋控制竞争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21世纪的中央舞台--印度洋控制竞争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21世纪的中央舞台——印度洋控制权的争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洋论文,控制权论文,舞台论文,中央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好坏,像“冷战”和“文明的冲突”这样的概念依然对现实世界适用。同样,地理也是如此,地理提供了对世界政治目前和未来趋势的空间概念。理解欧洲地理对于理解20世纪至关重要。尽管最近的科技发展以及经济融合鼓励了全球化思维,一些地方仍然比另外一些地方显得更加重要。而在其中的一些地方,比如伊拉克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历史上国界就不明晰的国家,政治仍然要看地理的脸色。

那么如今世界上哪个区域能够让人最好地了解世界的未来呢?由于自身的地理环境,美国特别关注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二战和冷战导致了这种状况: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日本、原苏联以及中国全都环绕在这两个大洋周边。这种偏向性甚至存在于地图绘制传统中:墨卡托投影(Mercator's Projection)总是将西半球置于地图中央,将印度洋隔开。但是,2008年秋索马里海岸的海盗活动以及孟买的恐怖主义袭击显示,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已经成了21世纪挑战的中心舞台。

大印度洋地区包含整个伊斯兰半岛,以及从撒哈拉沙漠到印度尼西亚群岛之间的广阔海域。尽管阿拉伯人与波斯人通常被西方人认为是来自沙漠的人,他们其实是非常伟大的航海家。中世纪时,他们从阿拉伯航行到中国,并一路上改变着当地的宗教信仰。如今,印度洋的西端——索马里、也门、伊朗和巴基斯坦这一系列火药桶地区,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贸易通道和全球恐怖主义、海盗和贩毒网络的庇护所。上百万穆斯林——中世纪宗教改革的“遗产继承者”,生活在印度洋的东岸地区,如印度、孟加拉、马来西亚和印尼。

印度洋包括了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两个巨大海湾,而紧邻它们就是世界上目前两个最不稳定的国家:巴基斯坦和缅甸。巴基斯坦国家体系的崩溃或政权更替让俾路支族和信德族分裂主义者有机可乘,投向印度和伊朗,从而对邻国产生影响。同样,缅甸(印度等国争夺能源和自然资源最为激烈的国家之一)政府的倒台将威胁到附近的经济体,并会导致国际社会大规模的海上人道主义干预。另一方面,一个越来越自由化的缅甸会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助长印度的影响力,能够加快地区经济融合步伐。

换句话说,印度洋不仅仅是一个地理范畴,更是一种理念,因为它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向心力和未来的世界能源政治格局,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则预示着一个多极世界的出现。印度和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但它们快速的军事发展却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学副教授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mes)和古原俊井(Toshi Yoshihara)认为,这两个国家的大国抱负及其对能源安全的要求促使它们“将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这种战略转变表明两国对自身的陆地安全很有自信。总之,围绕印度洋海域而发生的战略竞争呈现出了21世纪的权力政治轮廓。

但印度洋海域仍然是一个需要美国来帮助维持和平并维护全球公共利益的地区。遏制恐怖分子、海盗和走私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应对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争都需要美国介入。与正在进行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不同,美国不需要单单依靠陆军冒着卷入宗派斗争的风险远涉重洋直接介入印度洋海域的争斗,相反倒可以在该地区充当战略平衡者的角色。与陆军力量相反,海上力量显得较少具有威慑力:海军通常是访问沿海各国港口而陆军的出现则意味着侵略战争的爆发。海军舰艇需要较长时间航行才能到达战区,这为外交斡旋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美国在2004年印尼海啸期间的行动表明,由于大多数水兵在晚上都会返回舰艇就寝,因而海军能够发挥影响力而不会产生过多的麻烦。随着美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越来越稳固,对陆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它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性也会相应减小。

此外,由于印度和中国都开始关注他们的海军力量发展,那么应对它们和平崛起的任务就落在了美国海军的肩上。三国海军之间肯定会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当它们之间的相对力量差距开始缩小时。即便美国海军的规模在未来会缩小,但它仍然是能够在印度洋海域发挥影响力的最大海上力量,这种军事存在使得美国有资本成为印度和中国竞争关系的平衡者。要理解这个机制,人们就须从制海权的战略视角看待印度洋海域。

海洋的变化

因为可以预测季风,印度洋沿岸国家在蒸汽船出现前就已经互通有无了。沿着绵长的海岸线,印度洋沿岸各国早在中世纪就开始了乳香、香料、宝石和丝绸的大规模贸易。正如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 Armesto)所写的那样,因为能够更经济地运送货物,海路运输历来就比陆路运输重要。“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就相当于扼住了威尼斯的咽喉”,这句话暗示了15世纪威尼斯同亚洲的重要贸易关系:如果将世界比作一个鸡蛋,那么霍尔姆兹海峡就是它的蛋黄。即使在今天这个航空和信息时代,90%的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和65%的原油是靠海洋运输的。全球化因为集装箱运输的廉价与方便而成为可能,而印度洋则占据了全球集装箱运输量的整整一半。此外,70%的石油产品从中东运往太平洋地区时需要经过印度洋。这些商品的运输路线经过了世界上最主要的航道,包括亚丁湾和阿曼湾以及世界贸易的一些主要咽喉通道:巴布·厄耳·曼德海峡、霍尔姆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40%的世界贸易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而40%的原油贸易会通过霍尔姆兹海峡。

印度洋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和贸易的国际航道,而它的影响力在未来将会更大。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在2006-2030年间会上升45%,而其中需求增长的一大半将来自印度和中国。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在1995-2005年间增长了一倍,在未来的15年内可能还会增长一倍;到2020年,中国预计每天会进口730万桶原油——几乎是沙特目前产量的一半。超过85%的原油和原油产品都会通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

印度即将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用户,居于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其对原油的需求占到其能源总需求的33%,其中65%来自进口。而90%的进口石油制品很可能来自波斯湾。到2030年,印度必须要满足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群体。它的煤炭进口来自于遥远的莫桑比克,也存在着巨大增长的可能,而这还不包括印度已经从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比如南非、印尼和澳大利亚等进口煤炭。在未来,驶往印度的货轮将还会装载大量来自于非洲南部的液化天然气,目前印度已经从卡塔尔、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家进口了液化天然气。

随着整个印度洋包括非洲东海岸成为巨大的能源贸易网络,印度开始在伊朗高原到泰国湾的广阔地区寻求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印度从东向西的一次影响力扩张。印度同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以及伊朗的贸易不断增加,而这些国家一直以来都同印度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大约有350万印度人在海湾合作委员会的6个阿拉伯国家中工作,每年会汇回印度大约40亿美元左右。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印度同伊朗以及一旦实力恢复后的伊拉克之间的贸易也会随之增加。伊朗——就像阿富汗——已经成为印度对抗巴基斯坦的一个战略基地,同时也是其重要的能源伙伴。2005年,印度与伊朗签署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从2009年起,伊朗将在未来25年内每年向印度提供750万吨液化天然气。同时在讨论的还有自伊朗经巴基斯坦到印度的一条输气管,这个项目将会把中东和南亚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够稳定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印度和伊朗关系不断升温的另一个信号就是印度一直在帮助伊朗发展阿曼湾的察巴尔港,这个港口同时也会成为伊朗海军的基地。

而在东面,印度一直都在扩展其同缅甸的军事和经济联系。印度并没有缅甸那样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锌、铜、铀、木材和水力——这同样也是中国进行了大力投资的自然资源。印度希望这自西向东的能源管道网络能够最终将其同伊朗、巴基斯坦和缅甸联系起来。

印度同样也在扩张其海军。拥有155艘战舰的印度海军早已经是世界上主要海军之一了。预计到2015年,印度海军还将新添三艘核潜艇和三艘航母。其中主要的一个发展动力是其海军在1990-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未能从伊拉克和科威特撤回印度公民这一耻辱。而另一个就是夏威夷亚太安全研究中心的莫汉·马力克(Mohan Malik)所说的印度的“霍尔姆兹海峡困境”。它的进口全靠海峡,而在霍尔姆兹海峡靠近巴基斯坦的马克兰海岸,中国正在帮助巴基斯坦在那里建造深水港。

事实上,随着印度向东西方扩展海上和陆上的影响力,必然会遭遇因为同样关心在该地区利益而向南扩展的中国。中国政府希望最终能够通过陆路管道从印度洋港口运送石油和其他能源产品到中国,从而绕过马六甲海峡。中国政府迫切希望台湾回归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能够重新部署其海军资源,将重心从台湾海峡移向印度洋。

中国政府已经在印度洋实行了“串珠”战略,其中包括在印度洋北岸的友好国家建立一系列港口。它目前正在建造的有:距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以东75英里处的帕斯尼港(将会通过一条高速公路同瓜达尔港相连接)、位于斯里兰卡南海岸的加油站,以及拥有丰富海事和商业资源集装箱场站的孟加拉国吉大港。中国政府在孟加拉湾的岛屿上同时也设有监控设备。缅甸政府每年都能从中国政府处获得几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中国也正在帮助建造(或改造)民用和海军港口、修建道路、航道以及运输管道来连接孟加拉湾与中国的云南省。这些设施中的其中一些比较靠近中国中部和西部的城市而不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此这些道路和铁路的建造也能够帮助中国刺激其内陆省份的经济。中国政府还计划建造一条穿越泰国克拉地峡连接印度洋和中国太平洋的运河——一个规模相当于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同时也是让中国海军和商用船只能更方便地进入从东非、日本以及朝鲜半岛水域,进而让亚洲的权力天平偏向于中国一方。

所有这些活动都让印度政府感到紧张。随着中国在东西两面不断建造深水港并且可能通过印度洋来从事武器买卖活动,印度害怕被中国的势力包围,除非它能够扩展自己的影响力。这两个国家相互重叠的商业和政治利益导致了竞争,海洋方面的竞争可能比陆上的更激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前副部长赵南起曾经在1993年说过:“我们不能再接受印度洋只是印度的大洋了。”作为对中国在瓜达尔港建海军基地的回应,印度在果阿邦的卡沃港不断完善那里的军事设施。中国海军分析家张明警告说,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的244个岛屿可以被用作“铁链”来控制马六甲海峡航道,而这条航道是中国非常倚重的。“印度可能是中国最现实的战略之敌,”张明写道,“一旦印度控制了印度洋,那么它就不会再满足于其现在的地位,定会寻机拓展其影响力,而它的东方战略对中国肯定会有特别的影响。”这些听上去都像来自中国理论层的专业性担忧,但这些担忧显示了中国政府早已将印度当成是一个主要的海上力量。

就像印度和中国的竞争所显示的那样,印度洋将会是21世纪世界斗争的焦点。冷战的旧边界瓦解得很快,而整个亚洲,从中东到太平洋,正在成为一个更加融合的大洲。南亚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是伊斯兰中东地区的一个隐形部分:东阿富汗地区的迦色尼穆斯林王朝在11世纪发动了对印度西北海岸的袭击;印度文明自身也是本地印度教文化与这些侵略者所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结合体。尽管2008年11月的孟买恐怖主义袭击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印度虽位于大中东地区,不过印度洋的整个海岸线一直以来隐藏着一个巨大而相互连接的网络。

现在不确定的是这些联系的程度。在南欧亚的海事地图上,人工岛的部分都消失了;甚至中亚的内陆地区都同印度洋有联系,来自土库曼的天然气可能有一天会流入阿富汗。比如穿过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城市与港口,这是可能的几条连接中亚和印度次大陆的能源管道之一。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基地和印度在伊朗察巴尔港的势力可能最终会使它们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阿塞拜疆、哈萨克、土库曼和其他原苏联国家联系在一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中亚问题专家弗雷德里克·斯塔尔(S.Frederick Starr)在2008年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说,印度洋的入口“将会决定未来中亚的政治格局”,其他人则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港口称为里海石油的“排出点”。甚至距离1200英里外的国家都同印度洋发生着联系。

优雅的隐退

美国在亚洲面临着三个相互联系的地缘政治挑战:大中东地区的战略梦魇、原苏联南部地区的权力斗争,以及中国和印度在印度洋越来越强的军事存在,最后一个问题似乎是这三个挑战中最温和的一个。与伊朗不同,中国并不是美国的敌人,而是一个合法的竞争者,印度则是美国的重要盟友。印度海军崛起成为位于美国和中国之后的第三大海军,将会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扩展产生遏制作用。

所以美国海军的任务将是稳妥地平衡这些盟友的海军力量——印度洋中的印度和西太平洋中的日本,以此来限制中国的扩张。但它同时将会抓住每个机会让中国海军也融入国际联盟之中,中美有关海军的共识对于21世纪的世界政治稳定至关重要。毕竟印度洋是世界能源和印度大麻的运输通道,并且非常需要加强管理。而要想实行有效的管理,美国的军事谋划者需要在诸如恐怖主义、海盗和走私这样的问题上将印度、中国和其他一些拥有共同海洋巡逻权力的国家集合在一起。美国的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球化的海洋体系,以此来减少国家间的冲突,并减轻美国海军的负担。

维护印度洋的和平将会在亚丁湾与日本海之间的海岸线连接起来后变得更为重要。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航线选择在未来将会增加许多,港务集团迪拜港口目前正在对中国所希望的在克拉地峡运河附近建造一座陆上大桥做可行性研究;马来西亚政府也对能够连接孟加拉湾和南中国海的运输通道非常感兴趣。事实上,随着海上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周边拥挤的港口将会成为亚洲海运中心: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它将会变得非常具有战略重要性,就像冷战时原苏联坦克进入西德的通道富尔达边界一样。美国海军的保护性监督如此一来就显得相当重要了。作为在亚洲大陆唯一存在的没有野心的海军力量,美国海军在未来将会同单一的亚洲国家合作,比如印度或中国,其效果可能要比亚洲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还要好。美国海军需要的并不是保证其支配性地位,而是让自己变得一直都很有用。

必要的变化早已出现。由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最近几年报纸的头条都被有关陆军和反暴动的讨论所占据。但地球上7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洋200英里之内的地区,全球军事的未来很可能会被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运作的海军所主导。同其他武装形式相比,海军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经济利益以及拥有这些利益的体系。意识到国际经济活动对海上交通的依赖,美国将领正在考虑用责任(比如监管全球贸易)来取代战争和赢得战争。他们同时也意识到如果美国打击伊朗会对海上贸易和油价带来很大的影响。正是有了这样的考虑,美国海军几十年来都在帮助保护印度洋上重要的战略据点,通常依赖距离印度1000英里、靠近主要航道的英属迪戈加西亚岛上的基地。2007年10月,美国海军表示,希望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而不仅仅是大西洋地区,增加其影响力,这是美国海军战略的一个重要转变。《海军展望和战略2025年》也总结认为,印度洋及其相邻水域将会成为这个世纪全球冲突和竞争的所在。

但美国在海洋上面临的挑战仍然还有很多,目前美国海军的主导地位还能够保持多久尚是未知数。冷战结束时,美国海军骄傲地宣称拥有600艘战舰。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279艘。舰队数量在未来一年可能会增加到313艘,会有一些新的海上战斗舰加入,但也可能因为超出34%的成本以及缓慢的战舰建造进度而下降到200艘左右。尽管精确制导武器革命意味着现存的舰艇拥有比冷战时期更强大的火力,但一艘战舰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因此船只数目越少,如何调配它们的决定就越具冒险性。由于数量不足影响到质量的那一天总会到来。

同时,在未来10年内,中国海军的舰艇数量将会超过美国海军,中国目前制造和购买潜艇的速度是美国的5倍。除了潜艇,中国也非常明智地选择优先购买水雷、弹道导弹这些能够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武器,以及能够阻断和干扰美国海军GPS卫星信号的技术。中国还计划购买至少一艘航母,因为缺乏航母,中国海军在2004-2005年的海啸救援活动受到诸多限制。中国的目标是“海上封锁”,或是阻止美国航母攻击群按美国政府的意愿靠近亚洲大陆的任何地方。尽管种族战争的可能性让美国的将军打消了在斯里兰卡这个位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交汇处的重要战略国家建立军事基地的考虑,但中国目前却在同一地点为其战舰建造加油站。

中国海军的崛起是合法的。随着国家的经济利益大幅扩展,中国必须扩张其军队,尤其是海军,以此来保护这些利益。英国在19世纪就是这么做的,而美国在南北战争和一次大战期间崛起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1890年,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一书,并在其中提出保护商业船队的国家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和印度的海军战略家如今都非常看重这本书。中国扩张在印度洋地区影响力的愿望在2005年对郑和——他是15世纪早期探索了中国、印尼、斯里兰卡、波斯湾以及好望角海域的明朝航海家——的大规模纪念活动上表现出来,纪念活动显示了中国相信这些海域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的影响力范围内。

就像19世纪末英国皇家海军通过平衡其盟友(日本和美国)的海军力量而减少其存在一样,美国在21世纪初也应该通过平衡其盟友——印度和日本在海上的力量来优雅地退场,以此来应对崛起的中国。将更多责任交给想法相似的国家,尤其是盟国,而不是那些依旧喜欢武力的欧洲国家,还有比这更好的退居二线的办法吗?

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是非常愿意帮忙的。印度战略家拉贾·莫汉(C.Raja Mohan)在2006年写道:“印度从未坐等美国的允诺来平衡中国的力量。”由于受到中国崛起的威胁,印度尽可能地向东西两面扩展其海军力量,西至莫桑比克海峡,东至南中国海。它一直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尔这样的群岛国家建立补给站和情报站,并同这些国家建立军事联系,主要目的在于遏制中国同这些国家非常活跃的军事合作。随着中国和巴基斯坦联盟的建立,随着霍尔姆兹海峡附近瓜达尔港的建设初具雏形,以及印度海军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的基地建设初见规模,印中两国在更大的海洋范围内呈现出敌对关系。这是美国私下鼓励印度对抗中国的一个原因,虽然美国现在仍然在寻求同中国的更多合作。冷战时期,太平洋和印度洋对美国来说就相当于是它的两个湖泊。但这样的霸权已不复存在,美国必须寻求一种更微妙的权力平衡机制来取代这种霸权。

超级联盟建立者

那么美国能否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远程的并不断收缩的霸权,同时又能在一个被《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所谓的“后美国世界”中维持海洋和平呢?几年前,当时的海军作战部部长麦克·默伦(Michael Mullen)上将(如今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由上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由所有热爱自由的国家组成——监督海洋,并相互守望”。 “由上千艘战舰组成的海军”这一说法虽说因为过于盛气凌人而被舍弃,但它背后的理念仍然重要:美国海军不能单独行动,而是要成为一个超级联盟建立者,同任何愿意在海域巡逻并分享信息的海军合作。

驻扎在吉布提基地的联合特混舰队(CTF-150)由美国、4个欧洲国家、加拿大和巴基斯坦等数国的15艘战舰组成,已经开始在麻烦不断的亚丁湾附近实行反海盗巡逻。2008年,大约有100艘船只在该地区遭海盗攻击,超过35艘货船以及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货物被扣。2008年底,超过1 2艘船,包括油轮、货船和其他船只,以及300多名船员仍然被海盗扣押。每艘船的赎金基本上都超过100万美元,最近,海盗为一艘沙特油轮更是开出了2500万美元的赎金。2008年夏,在一艘装有坦克和其他军事设备的乌克兰船只被扣之后,来自美国、肯尼亚、马来西亚的战舰开往亚丁湾协助CTF-150巡逻。这支加强了并被称为CTF-151的海军力量很有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存在,海盗是陆上无政府主义的延续,而只要索马里仍然陷于混乱之中,听从军阀命令的海盗将会继续出没于非洲东海岸的水域中。

这种联合舰队的运作模式同样也可以应用于马六甲海峡或印尼群岛周围的水域。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海军和海岸警卫队早已联起手来打击近几年该地区日益猖獗的海盗活动。由于美国海军的角色既是调解者也是标准程序的执行者,那么这种联盟就可以将敌对的国家团结在一起,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国家的政府能够很容易向公众交待为何要参与这样的联合舰队,这些都是没有异议的跨国威胁,海盗问题可以成为团结印度洋沿岸敌对国家的润滑剂。

印度洋沿岸聚集了许多政府软弱、摇摇欲坠的国家,因此美国同其他国家必须要拓展其海军力量的职能范围。这个地区呈现的是一个非传统的世界、一个美国军队必须以特殊方式来回应一系列危机的世界。这些危机不仅包括海盗活动,还有恐怖袭击、民族冲突、飓风、洪水等等。尽管美国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海军在衰退,但它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传统军事力量,并被期望能够成为对这些危机作出反应的领导者。随着那些气候条件差、位于地震带的地区人口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类陷入危险之中,因此这种军事配备将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正是这些不断出现且变化多端的挑战使得21世纪印度洋的战略格局与20世纪北大西洋的截然不同。后者表现出的只是一个单一的威胁和概念——原苏联,在北大西洋,美国唯一要关注的就是保护西欧不受红军侵略,并将原苏联海军阻挡在北极圈附近。由于这种威胁显而易见,而美国当时又处于权力的鼎盛时期,因此美国领导的北约组织也颇具争议地成了历史上最成功的联盟。

人们可能会设想一个由南非、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组成“印度洋版北约”,如同北约内部的希腊和土耳其一样,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矛盾也可在联盟内部解决。但这个想法完全忽略了印度洋问题的本质,由于中世纪阿拉伯和波斯航海家的探险和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殖民者的活动遗产,印度洋成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集合体。从战略角度来讲,它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关注点,就像现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一样。亚丁湾、波斯湾、孟加拉湾,所有这些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势力带来的不同威胁。就像如今的北约是一个比冷战时期松散得多的组织一样,任何以印度洋为中心的联盟都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考虑到某个海洋可以横跨了好几个时区及将近一半的纬度和船只相对较慢的移动速度,任何联合舰队能否及时赶到危机区域都将是一个挑战。美国能够在2004年印尼海啸后有效领导救援行动就是因为当时林肯号航母群恰好处在附近海域,而非其真正的目的地——朝鲜半岛。

依靠印度洋地区多个区域联盟来应对危机可能会是一种更好的方式。某些地区已经做出了相关努力,泰国、新加坡和印尼海军已经开始联合打击马六甲海峡的海盗活动;而美国、印度、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海军则在印度洋西南海岸展开了联合演习——这也是对中国在该地区战略规划的隐性回应。按照前美国海军作战部副部长约翰·摩根中将(John Morgan)的说法,印度洋战略体系将会像纽约的出租车网络一样,由市场力量来驱使,而不需要中央调控。在那些航道需要保护的地区自然会形成联盟,就像出租车通常会在演出结束前后聚集在剧院出口一样。澳大利亚一位海军准将也认为,这个模式应该通过美国的一系列海军基地网络来实现,这样就可以出现不同的联盟组合:来自不同国家的护卫舰和驱逐舰能够在那些分散在东非至印尼群岛间的海军基地中间“即插即用”。

就像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缩影,印度洋地区正在成为一个既受主权国家(拥有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严格保护又相互作用(鉴于陆上运输管道和海上航道)的地区。自从葡萄牙在16世纪早期第一次攻占这片土地,西方的力量确实已经开始下降。印度和中国将会在这些水域进入一个互动的大国敌对状态,但作为主要的贸易通道,中印两国在印度洋海域业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虽然不太情愿,但两国合作的可能性很大。而此时,美国就可以地区稳定平衡者的角色登场,扮演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不是在该地区谋求主导地位。

(选自《外交》2009年3/4月号)

标签:;  ;  ;  ;  ;  ;  ;  ;  ;  ;  ;  

21世纪的中央舞台--印度洋控制竞争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