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核心素养:教育无法承受的“重点”:对知识加速运行的追求_核心素养论文

走向核心素养:教育无法承受的“重点”:对知识加速运行的追求_核心素养论文

走向核心素养——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不能承受论文,走向论文,核心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不存在“没功劳有苦劳”

      所谓“没功劳有苦劳”“大不了白干一场”是对工作结果“零效能”状态的一种描述,意指即便工作没有成效,但考虑到至少付出了辛苦劳动,因此便不应该责怪。然而,这种说法在一般性的工作中可能是成立的,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却是不成立的!因为,鉴于教育对象的互动性以及教育对象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呈现出的发展性和可塑性极强的特点,教育的效能要么是正向的,要么是负向的,任何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在教育对象身上呈现出毫无痕迹的“零效能”状态,只不过由于教育效能的后果呈现有较大的滞后性和隐蔽性,难以被人快速而明确地认知到。

      当我们不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时,我们就会把孩子“教育错了”,而这种“错”不仅仅是让孩子的发展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而是会对孩子的发展潜力带来不易察觉的“摧残”——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在这种不当的“得”与“失”之间,我们因关注到那些并非最重要的“得到”而喜不自禁,却对那些更为重要的“失去”浑然不觉。正是在这种浑然不觉中,我们让孩子们离智慧越来越远!

      遗憾的是,这样的道理原本很浅显,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教育中的很多现象,诸如“多学一点知识没什么不好”“技多不压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表现出对这一规律的忽视。对于教育的内容,我们向来信奉“开卷有益”,似乎只要知识本身有价值,不管什么时候学,只要学了就一定会有好处,或者最起码不会有坏处;对于教育的方法,我们向来信奉“实用主义”和“头悬梁锥刺股”,似乎只要让学生记住了、考到高分了就是对的,而不管这种方法是不是以“收获分数但牺牲快乐”“收获成绩但牺牲思维”“收获成才但牺牲成人”为代价。

      这样的教育不是“生命的教育”,而是“绩效的教育”,最终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偏离本真的轨道。

      获取知识可以加速,但思维的发展绝不能够加速

      “追求知识的加速跑”有两层含义。其一,教育目标是以“追求知识”为导向的。知识的获取成为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学校教育集中一切力量,努力教学生知识。学生则拼命想办法记知识,以便能顺利通过知识的考试并获得成功。在这里,判定教育成效的核心标准锁定在知识的获取程度上,包括知识的量、知识的深度难度以及获取知识的进程速度,所有教育中的“较量”实际就是知识获取程度的较量。其二,在追求知识目标导向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加速的。在加速跑的状态下,学习内容层层下放、学习难度不断加码、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前教育小学化,高中三年课程一年半就基本结束、最后一年半基本用于备考训练,每堂课都把内容安排得密密麻麻,追求“教学进度”、追求“信息量最大化”的“高效课堂”,这些都是加速跑的表现。“加速跑”本身就是“知识导向”的证明,因为唯有知识的追求才是可以加速的,思维的发展是绝不能够加速的。

      那么,这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究竟“错”在何处?它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多大的危害?

      追求知识的加速跑会压缩学生的其他学习时间,学生的发展不仅难以全面,甚至连基本的人性发展都被忽略。

      追求知识的加速跑让我们的孩子被迫接受难而深的知识,进而导致学习自信心和兴趣尽失。

      追求知识的加速跑使得我们忽视了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错过了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与美国基础教育相比,我国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这让我们许多教育者引以为傲。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潜在危害是,正因为知识扎实反而导致了创新思维的缺失——知识太过于夯实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说:“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的思维的藩篱,结果导致个体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另一位美国学者马丁戴尔也指出,“创造力常常与远距离联想关联。要能突破常规、想出新的思路,就要借助远距离的联想”,而远距离的联想则要借助于低觉醒度状态,原因是“唤醒的增加使行为更加稳定,而唤醒的降低会使行为更为多变”,也就是说,高唤醒状态下脑子里产生的联想基本上属于“近距离”的;只有唤醒度低时,脑子里才可以产生远距离的联想,所以说“处理少数复杂的事情,唤醒度高没有优势,反有劣势”。

      很显然,对于知识学习而言,过度学习是增强大脑的唤醒度,所以过分深化的知识学习虽然让人掌握了系统有深度的知识,但是因为它使人的大脑长期处于高觉醒状态,因而无法突破“近距离”思维的限制;同时,在过度过量的知识学习下,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提高追求“标准答案”的“效率”,学生几乎不敢尝试任何可能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路径和解决方案,久而久之,“标准答案”就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学习者的思维被捆绑在一种方向上,“怕错”成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因为“怕错”而不敢尝试新的路径,缺乏联想与发散。

      也许,这些原因可以解答“钱学森之问”的困顿——当我们把学生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时,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知识晚一点学是可以补的,而思维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却可能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了知识丰富却缺乏想象力的人,收获了知识,却牺牲了智慧的内核——思维!

      我们必须清醒地直面和认识到追求知识加速跑所带来的危害。事实上,最大的危害是我们还沉浸在“不以为害”“反以为喜”的沾沾自喜、自我麻痹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改变我们的认识。如果认识不改变,什么理论也解救不了我们的教育。

标签:;  

走向核心素养:教育无法承受的“重点”:对知识加速运行的追求_核心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