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论文_史胜娥

统整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论文_史胜娥

史胜娥 江苏常州市溧阳市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239-01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社会问题及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时,我们往往舍本逐末,或追求外在的花架子,或困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迈不开步子,这样的安逸、安全,使得新生代孩子明显对学校失去激情,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在自主活动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所以他们更呼唤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强的学习方式。

我校近五年来致力于打破学科界限,开发和研究统整课程,为课程在活动目标、资源开发、活动方式等方面提供了一些策略,有了一点思考。笔者把这种统整课程也归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活动目标的准确定位。

关注问题、体验发现、亲身实践、初步掌握能力,有这样的过程的活动,就是有效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需要独立门户,她完全可以融化到各门学科或统整主题单元之中。如果与课本有关的统整学科还满足不了综合的性质,则把统整课程中生成性的资源以及由学生中来的问题进行后续研究,让实践活动成为课程的加油站。

二、统整资源的研究开发。

主题呈现的方式有不同取向,其中以多学科、超学科两种取向为主。我们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开发以教材为原点的两到三个主题的统整课程。

以语文学科为例,书本上每学期都有关于季节的文章,我们各年级研究团队会依据教材,研究开发主题活动课程。

以春季为例,2015年3月,我校一年级研究团队从儿童的立场和生活出发,开发了以 “万物生长”为主题的课程。其中,语文课以《万物生长——种子》为题,以孩子们种植经验和活动为基础,彼此畅谈感受,然后以创作绘本的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教学中,有2位老师共同组织课堂教学,其中一位是资源教师,随时记录学生交流中使用到的好词,书写下来贴到黑板上,让学生在写话中能用到这些词语,学生的发言成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数学课上,以种花种草的生活为依托,学习数数、分组等,让数学学习巧妙地融合在活动中。学着像种子伸展一样唱《春雨沙沙地下》,音乐课上,孩子们面对自己培育出的嫩芽,唱得兴致盎然。美术课上,学习画小苗慢慢长大的过程,给自己的绘本稿配上了精美的图画……

中高年级以“发现春天”为主题,教学活动的阵地扩展到田野、公园、街道,从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语文课上, 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如词语的积累,古诗词的积累,美文欣赏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春天的勃发与可爱。最后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第一、让孩子们通过想象来构图;第二, 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同学听;最后是通过文字把口头所述的内容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内容的限制,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喜好,自由构思,自由绘画,自由表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自主观察、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对春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础上, 孩子们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亲身感受春天。学生想到:放风筝、挑野菜等。利用周末时间依据自己的条件至少参与一项活动,在获得深刻的体验之后, 进一步自由表现自我,于是“风筝的研究”“认识和品尝身边的野菜”等系列活动课程继续开展。

超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对老师之间的协调能力要求更高。以五年级为例,语文、科学、美术、品社等课程中关于外星球、古文明等内容都较多,我们设计了“走向月球”系列活动,邀请几乎全学科的老师,开发并执教了为期两个星期的主题活动课程。计算机老师领孩子们初步完成月球网站建设;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们正确认识月球的演变、地质地貌特点、月圆月缺、行星恒星卫星的概念、登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体育老师带领大家做引力旋转等游戏;数学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比和比例,学习如何测算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分别计算以汽车、动车、飞机的速度,达到月球的时间等;语文老师则引领大家阅读了关于月球的诗词、课文、科幻小说,观看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并辅导孩子们写了以“我所设计的登月飞行器”“ 月球的明天” 为主题的想象作文;美术课上,老师带孩子们把想象的交通工具、未来的月球画到了纸上;音乐老师则引领孩子们品味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们选择飞行器上哪种音乐可以让外星文明更好地捕捉并领会我们的心意……一个系列下来,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该学的学科知识也一样不少。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

“机器人与生活”“童年的游戏”“汽车的世界”“发现家乡美”等系列主题课程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提升。

基于教材的统整课程基本结束后,大家都会觉得意犹未尽。以《万物生长》为例,后期,孩子们的植物越长越高,但是耷拉下来,怎么才能长得壮,怎样才能结更多的果,同一颗种子怎么开的花颜色不一样……对植物的研究课程应运而生。

中年级的孩子在小组合作和日常活动中,朋友意识开始明显,男生女生的概念开始清晰,发生矛盾的频率也节节攀升。于是以《朋友》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前期指导采访和拍摄,记录下朋友间的友好交往或争吵的场景,然后围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朋友、怎样主动交朋友、怎样看待朋友的离去等展开活动。这样的课程对孩子们意义重大。

四、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安排。

每节课35分钟,有时意犹未尽,有时多出几分,为什么不能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呢?短则20分钟左右,最长1小时,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休整时间,小学校园的铃声何时可以销声匿迹,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是否真正是为孩子的生长而教,也打破学科之间的各行其是,互不相连。孩子们的座位甚至每天都不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心情选择。全学科老师们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给出大概的时间表,上几个班的老师可以错时前往。办法总是有的。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大教育”机制,要求实现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对接。你的报告厅,强不过“大众影剧院”;你的天文台、气象台,肯定也敌不过专门的天文站和气象站;你的种植基地再强,强不过“绿洲百菜园”;你的非遗馆,也沧桑不过“吴楚农耕园”……市区没有超出二十分钟、全市没有超出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这些上好的资源为什么不用呢?

我校总务处大力外交,和多个社会机构联谊,建立了多个社会活动基地。学校没有围墙,社会即是学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才是教育应有的美好!

论文作者:史胜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  ;  ;  ;  ;  ;  ;  ;  

统整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论文_史胜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