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

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

唐智芳[1]2012年在《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大力推广本国语言,传播本国文化己成为世界各国语言教育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对外汉语教学是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它强调以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前提,整合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以适应外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创造汉语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机会,以促进语言文化传播,增进国际理解和合作,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发展。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影响外国学生汉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巨大的合理性内核,能为当今世界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中国文化,有助于树立中国国际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因此,文化理应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使教学反映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特性。然而,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导致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常产生文化的障碍,也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当前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理应将中国文化精华有机地融入对外汉语现行教学体系中,以反映语言和文化融合的观点,并保持中国文化的必要张力,构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充实,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也可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现实支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从论文的选题缘由入手,阐明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与研究的价值,在对与本论题相关研究的综述中,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和论文写作中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情况,最后明确界定了本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汉语语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和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维护国家文化利益,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打破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第叁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历程。文章以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端为起点,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60年历史中的发展进程分为“自发参与”和“自觉探讨”两大阶段。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文化出于与语言的天然联系,自发地进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但文化教学的意识尚未觉醒。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外语言教学理论和国内学术界“文化热”的升温,有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讨论迅速展开,并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地位、目的、内容、原则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第四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困境。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揭示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化教学目的的狭隘抽象;文化教学内容的莫衷一是;文化教学方法的简单粗糙;文化教学评价的片面封闭;教师文化教学能力的缺失等,并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沿着历史——现状——未来的思考路径,提出了文化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即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旨归”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以价值性、针对性、客观性、多元性为选择标准,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文化、中国基本国情文化、中国特色文化艺术为重点领域,以主题、经验、活动的组织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文化体验教学、文化对话教学、文化比较教学等策略来实施教学,实现文化的理解和融通。

刘列斌[2]2001年在《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作为社会和文化成员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的各种构件也无不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语言又是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 近十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变为更为广义的文化意识上的提高;教学内容从对文化较为狭窄的理解转变为对文化较为宽广的理解;教学方法及视角更加注重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互动。目前,学习一种语言意味着也要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外语教学的同时也要进行目的语文化教学,这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并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我们不可能在教授英语语言的同时,而不教授与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然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文化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及方法等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本文以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为依据,试图探寻更富有文化含量的教学实践以及以跨文化交际为基础的目的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期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 本文主体共分四章:第一章重点论及文化的含义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语言教学中离不开文化教学;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 IS皇霎弓Z】丽十主付N寸 M”。·。M\llSIERSTHESIS — — 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叁章综上所述,阐 述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作用:第四章论述了如何将文化教学与 语言教学相结合并提出文化教学的主要原则、方法及测试手段。本 文旨在提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赵争[3]2014年在《近叁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事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我国学术界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但有关我国近叁十年来文化教学的综述性研究成果却很少。鉴于此,笔者搜集了大量有关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学术着作、学术论文、学术期刊以及院校学报等。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对我国近叁十年来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成果做了一次综述性的概括和总结。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该部分对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背景做了简要介绍,并对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该部分对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然后就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笔者从不同教学阶段和不同课程类型对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教材编写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第叁章笔者对我国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我国现阶段在文化教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阐述了文化教学发展的前景,并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第四章是结语。笔者认为,近叁十年来,我国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面以及在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编写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

高蕙[4]2014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课例研究》文中提出“教语言必须教文化”已是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共识。根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鉴于国内外针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图式理论等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国家教育部推行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于已有的关于江苏省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中文化资源的分析和分类,本研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各类文化资源,试图通过课例研究的方式来探索: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否能有机融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2)如何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设计出相应的文化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本研究依照阅读文化资源、图片文化资源、词汇文化资源和活动文化资源这四大类别,通过课后研讨、记录课堂片段,反复进行教学的课例研究形式,结合对教师、学生的访谈等定性研究的探索,研究结果发现:1)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可以并且必须得当地与文化意识培养活动有机的整合;2)高中英语教师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需设计出相应的文化意识活动。具体而言,在基于阅读材料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增补、文化比较、文化联想等活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在基于图片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增补、文化讲解或文化对比等活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在基于词汇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化注释、文化引申等活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基于活动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合作、文化扮演等活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让学生在愉快的文化氛围中学习。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报刊阅读、多媒体视听介入等多种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有效策略。最后,本研究认为:通过以上活动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可以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增强语言技能、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张冬梅[5]2013年在《新课改背景下西藏自治区中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英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的重要工具,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国际语言。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更好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人们逐渐发现纯粹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探讨实施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已成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是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观念和考试的负面影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没有重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尤其西藏地区中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跨文化教学缺乏系统性,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西藏地区中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其原因,为了更好的在西藏地区中学实施课堂跨文化教学提供一些建议。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针对西藏自治区中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西藏拉萨地区、日喀则地区、那曲地区的初中和高中学校中的760名学生和56位英语教师。学生问卷主要探讨:(1)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态度和兴趣(2)学生认为的教师学科知识素养(3)学生接触到的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4)学生接触到的或喜欢的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法(5)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障碍。教师问卷主要探讨:(1)教师对于教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态度和兴趣(2)教师学科知识素养(3)英语跨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4)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方法(5)教师进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障碍和困难。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教师的访谈,本研究总结出西藏自治区中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跨文化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文化素质比较欠缺;跨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单调僵化;应试教育制度给师生带来巨大压力。针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师的文化底蕴薄弱;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不完善;现有考试制度的弊端。因此,本研究建议:第一,对教师:树立跨文化教学价值观,增强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历和知识水平,提高文化素养;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教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拓展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对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加获取英语国家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对文化的体验与感知。第叁,创造有利于开展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的环境。

王洋[6]2009年在《对维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少数民族进行教学,是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尽管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不一,出现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时间早晚不同,但从整个历史上看,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通过国家与各民族地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了基础,为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时至今日,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又作为我国语言教育重要分支的语言教学门类,却因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加之各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很难统筹划一,长期沉寂、步履艰难,仍然只是一种不完善的经验型语言教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本文以对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的汉语教学为着眼点,通过对其历史的回顾与学科定性、定位研究,为这一教学构架一个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中涉及的各个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微观层面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是通过对维吾尔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具体的教学实施提供对策性建议。笔者试图通过这一研究,使更多的人对维吾尔族这样一个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族群的汉语教学发展脉络有所了解,由此拓展到去关注我国的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使这一教学能够尽早建立起自己特有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以保证我国的少数民族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更快更好地掌握国家通用语——汉语,为新时期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是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加以阐述,为研究展开进行总体的规划与设计。第一章是对维汉语教学的历史回顾。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历史上对维汉语教学发端于中国传统汉语母语教学,与传统汉语母语教学具有源与流的关系,可以说是传统汉语母语教学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转化。古代对维汉语教学,既没有合理地顾及到维吾尔族这一独特的族群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而产生的语言学习障碍,也没有积极有效地发掘消除其学习障碍的教学途径,但由于当时学习汉语对象范围的局限性与学习目的的单一性,使得这一照搬传统汉语母语教学模式的教学在历史上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晚清、民国时期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多,加之当时对维吾尔族实施汉语教学本身的目的是以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因此承袭传统汉语母语教学模式的弊端凸显,到民国时期更是暴露无疑。第二章是对维汉语教学的学科性研究。从第一章的研究结果中发现,对维汉语教学由于从一开始就受传统汉语母语教学的影响,使其对自身学科定性、定位缺失,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其学科的定性、定位进行研究与探讨非常重要。为了找准其学科的定位,在借鉴一些学者对我国语言教学种类划分的基础上,将对维汉语教学定位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为了对其性质与特点进行研究,将其与我国其他门类的语言教学进行了对比,发现其不同于外语教学、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以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特点;为了从全方位的视角进行学科建设,在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第二语言教学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为对维汉语教学构架了一个学科体系,旨在将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叁章是对维汉语教学的现状研究。这一研究是在对学科体系架构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展开的。在宏观层面,通过对建国后国家到地方所制定的保障这一教学顺利实施的政策进行梳理,发现不同时期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与完善的;在中观层面,对建国后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发展变化进行了梳理,探寻理论层面对这一教学在目的、要求、内容等方面的演变历程,结合国家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为对维汉语教学树立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教学观提供理论基础;在微观层面,以教学具体实施中的核心因素——学生为主,通过对其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对目前教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第四章是对维汉语教学的对策研究。通过对教学主体——维吾尔族学生的问卷调查,挖掘出了目前这一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这一章以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即学生、教师、教材、评价为基点,逐一探讨提供对策。对维吾尔族学生的研究,从其学习汉语的动机出发,对其产生汉语学习工具型动机的根源进行分析,为教师在了解学生动机基础上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依据;对调查中维吾尔族学生反映出的言语要素中“语法”一项难学以及言语技能中“说”的一项难以掌握,建议以国内全新的语言学理论——“字本位”理论为指导进行语法教学,分设语言技能课提高听说能力,以期为其打破学习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献策;通过对学生语言使用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为我们找准延伸课堂教学之外学生汉语学习的路径和方法提供依据。在对教师的研究中,分析了目前新疆对维汉语教师队伍现状,结合维吾尔族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当今对维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并对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使用、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运用提出建设性意见,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对师资培训与教师结构优化进行探讨。在对教材的研究中,首先提出教师和学生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剖析,为今后教材编写在课文内容、练习体系、词语编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在对评价机制的研究中,针对目前对维汉语教学评价存在的“以考代评”的现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全新评价理念,为其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构筑基础。第五章是对维汉语教学的前景展望。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维吾尔族自身发展诉求的提高,为使其更好地学习汉语,国家、地方行政教育部门借鉴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成功经验,提出加强汉语课程内部建设与其他课程外部联系相结合,对维汉语教学已成为新疆双语教学成功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这本身就对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汉语教学要更加突出双语教育体制中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性,在更好地顺应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潮流的同时,仍要以其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创新为基础,在我国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此推动我国整个的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为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与尚待研究之处。

陈桂琴[7]2013年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地位的确立,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却是长期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给予文化教学、文化学习以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了多年英语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了真实再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摸清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根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采取策略,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综合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应用语言文化学等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叁分模式为统领理论框架,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阐述了语言、文化与交际叁位一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跨文化教学才能得以实现。研究针对作者从教多年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采取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叁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生文化学习与运用情况不够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很低。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对于文化的定义和认识、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文化信息来源情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精力分配情况,其中学生对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最大。影响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学习的态度、教师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含量、文化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或态度,其中跨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跨文化教学情况的影响最大。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在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师自身跨文化综合素养、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识与教学实践、教材文化内容呈现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对文化学习看法模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个层面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教学理念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文化内容欠缺失衡、教学环境不足、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影响等是引发问题存在的的根本原因。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叁个层面内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体系明确阐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处理好本土文化与英语文化、英语功用性与人文性、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系列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语言、文化平等观,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树立跨文化自觉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解决跨文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打破了以往为数不多,又以零落、散乱为内容特点的跨文化教学实证研究的格局,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针对性。研究选取的学校是众多中国高校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状况。研究结果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有益尝试和必要补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为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参考。

余娟[8]2011年在《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外语课程研究的深入,教育界把外语课程分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大范畴,使人们对外语课程的认识更为科学,同时为外语课程研究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但是,外语文化教学作为新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对它在跨文化交际上的特殊功效的认可尚待加深。21世纪,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是急需深入研究的领域,当代外语教学研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将文化置入语言环境去审视,特别是从文化的立场去理解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今后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从文化立场研究外语课程顺应了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基于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对外语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把外语课程的语言学习置于文化理解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文化的定义、文化立场的意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教育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文化回应性教学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文化理解和外语文化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更为科学地指导跨文化交际实践。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叁、四、五、六章是重点,其中第二章中的外语教育的文化适应性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观点或创新点。论文的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从关系论视角探讨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叁者的关系问题。探讨外语作为一种文化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答“文化是什么”这一本源性的问题。虽然人们对于文化已经耳熟能详了,在生活中也经常使用,但是对这一概念的说法却有很多种。因此,本文用大幅篇目从厘清叁者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外语课程的内容、功能、实质进行探讨。论文的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从多元文化视角探讨外语教育与文化转型的问题。进行外语教育研究,必然要全面地把握文化发展的历程,从当前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到后现代文化为外语课程的文化教育提供思考的方向。本章还从探讨外语教育的文化立场和外语教育的文化适应性两方面,来把握外语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的第叁部分,即第叁、四、五、六这四章,从实践论的视角探讨了具体外语课程的文化教学问题。在这一部分,分别从目标、内容、方式几个方面对外语教育的文化性进行研究。论文基于“教学为何”、“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的思考,对当前外语课程的文化立场缺失进行了问题考察,对传统的外语教学的知识观进行了批判,明确了外语教学中理想文化立场的构建,并就如何实施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策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阐述。

贺新宇[9]2016年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我国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上长期共存、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共生共荣、和谐共处,其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尤其是多样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层面,为探寻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教育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样本。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与我国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又对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基础上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论文试图从教育与文化两个纬度,围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的民族教育问题的综合研究,认真厘清这些关系的特征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充分体现多元文化时代特色、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系统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理论体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理论。全文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元”与“教育和谐”的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充分汲取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我国古代“和合论”与当代多元一体化教育等理论的营养,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借助国内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要样本,在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和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等各种非和谐现象及其成因,指出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缺失、主流文化中心倾向和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文化认同迷失问题以及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策略和建议。作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中观的和谐学校建设再到微观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多个层面去整体建构。就宏观层面而言,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从政策制定、教育立法、资源配置、教师交流、监测评价、优化布局等层面,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就中观层面而言,从民族地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基于文化理解的多元和谐的课程设计、实施到尊重差异、合作共享的课堂教学生态、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及拥有跨文化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和谐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再从微观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而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不同民族的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多元文化相应知识、拥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取舍、美人之美、和而不同之观念和消除偏见、歧视的情感、态度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价值观,获得相应的消解文化冲突的社会行为技能,从而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为此,论文对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层次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刘美兰[10]2014年在《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9.11”恐怖袭击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斯波尼特”,美国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恐怖袭击、文明冲突对美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国家安全成为新世纪美国必须重点关注的大事。为消除文明冲突、保证国家安全、维护霸权地位,美国推出安全语言战略,即“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语言的安全功能凸显,语言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语言已成为美国全球博弈的重要工具。在美国,“关键语言”就是关键外语,是美国紧缺急需的、对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些小语种。“关键语言”直接关系着美国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势、外交通畅、信息安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交流、教育合作。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推出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NSLI)中列出的主要“关键语言”有8种:阿拉伯语、汉语、朝鲜语、俄语、印地语、日语、波斯语、土耳其语。本研究从“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思想来源、发展历程、产生背景、社会现状入手,聚焦“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的目标、内容规划体系的构建、战略实施与相关保障策略、战略的成效与影响的分析。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思想的根源主要是文明冲突、霸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发展经历了“美苏争霸”引发的第一阶段、“经济竞争”引发的第二阶段和“反恐防华”引发的第叁阶段;语言规划理论和社会语言需求理论是“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的理论依据。美国海内外利益面临的挑战及美国急需的“关键语言”人才的危机使得安全语言战略势在必行。在安全语言战略思想指引下,美国展开国防和国民“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在国防“关键语言”战略体系中,教育部、国务院、国防部、情报部门先后提出法案、出台文件来进行“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并配有大量经费资助的众多语言项目集群;在国民关键语言战略体系中,教育领域、私人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族语社区等也都响应联邦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到“关键语言”教育项目中去。同时,本研究对“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实施举措及相关的保障战略也作了探究。本文对美国的“关键语言”之一----汉语教育战略展开了个案分析。通过梳理汉语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追溯美国把汉语列为“关键语言”的原因,出台的相关政策、法案和文件,相应汉语教育战略规划、相关针对汉语这一“关键语言”的教育项目,以及实施的措施和保障策略。美国的“关键语言”教育战略是以联邦政府为主导,采用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强调联邦政府各机构间的密切合作,同时保障联邦层面和州层面语言战略的同步展开和实施,强调国防和国民“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相辅相成,国防“关键语言”教育是先锋,国民“关键语言”教育是储备。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教育发展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比较法、个案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这也是一个跨教育政策学和社会语言学两个学科的研究,本研究既有一定的教育政策研究高度,也有一定的语言规划研究的深度。本文在阐述和评析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规划对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规划的启示。文章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国安全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应的措施,同时针对美国把汉语教育定为“关键语言”教育并采取了一些战略举措,提出了完善我国的汉语海外推广政策的方略,为汉语教育在美国,乃至世界的推广提供战略参考。

参考文献:

[1]. 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唐智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 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D]. 刘列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3]. 近叁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D]. 赵争.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4].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课例研究[D]. 高蕙.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 新课改背景下西藏自治区中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 张冬梅. 西藏大学. 2013

[6]. 对维汉语教学研究[D]. 王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7].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 陈桂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8]. 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 余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9].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 贺新宇. 西南大学. 2016

[10]. 美国“关键语言”教育战略研究[D]. 刘美兰. 浙江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