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贫困劳动人口的就业及社会支持网络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调查报告论文,北京论文,贫困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6)03-0058-04
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的城市贫困问题日渐凸显。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调查研究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家庭为代表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其中一个社会现象应当引起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即城市“低保”劳动人口(以下简称“劳动人口”)的身心素质低,失业严重,如何通过政府和社会援助,帮助他们就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北京城市“低保”劳动人口的状况
(一)抽样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调查总体为北京市8个城区的所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以下简称“低保”家庭)。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等距概率抽样。具体的抽样方案如下:
1.从北京市8个城区社区居(家)委会中,按照多阶段等距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40个街道80个社区居(家)委会,形成“北京市民标准样本网络”(北京市民标准样本网络”是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建立的抽样调查网络)。
2.从“北京市民标准样本网络”中随机抽取18个社区居委会,具体步骤如下:(1)收集“北京市民标准样本网络”中80个社区居委会中享受“低保”的总户数资料。(2)按照等距概率抽样的方法在80个社区居委会中选取18个社区居委会,如果遇到享受低保的总户数低于30户的社区居委会,则用最近享受低保的总户数大于30户的社区居委会代替。
3.从已入选的社区居委会中选择本次调查的样本,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该社区居委会中享受低保的总户数占18个社区居委会中享受低保的总户数的比例,来分配该社区居委会本次调查的样本数量。(2)用等距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该社区居委会本次调查的样本。
本次调查共抽取了540户低保家庭作为调查对象,资料收集采用访问问卷方式。由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调查网络的访问员进行入户调查,共回收问卷540份,回收率100%,剔除被访者不符合要求和填答质量不合格的问卷,有效问卷499份,有效回收率为92.4%。
(二)“低保”劳动人口的一般状况
1.“低保”劳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分组情况。
抽样调查的499个“低保”家庭共有处于劳动年龄段人口(以下简称劳动人口,女16~55岁,男16~60岁)992人。从性别看,男,517人,占52.1%;女,475人,占47.9%。从年龄段看,16~29岁,223人,占22.5%;30~39岁,224人,占22.6%;40~49岁,468人,占47.2%;50~59岁,77人,占7.8%。“低保”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40~49岁,占1/2弱,该年龄段与再就业最困难的所谓“40~50”下岗失业人口年龄段相一致。
2.“低保家庭”的劳动人口数量。
在499户中,没有劳动人口的仅10户,占2.0%;有1人的133户,占26.7%;有2人的224户,占44.9%;有3人的118户,23.6%;有4人的13户,占2.6%;有5人的1户,占0.2%。总体上看,“低保”家庭拥有劳动的人口比例是较高的。问题是,处在劳动年龄段的人口的综合素质很低,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和劳动收入。
(三)“低保”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在“低保”劳动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32人,占3.2%,小学,55人,占5.5%,两者合计为8.7%;初中,345人,占34.8%;高中(含中专),501人,占50.5%,初中、高中和中专的人数最多,合计为85.3%;大专,36人,3.6%,本科及以上,23人,2.3%,大专以上合计为5.9%。(参见表1)
表1低保家庭与一般市民家庭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比较
“低保户”劳动人口市民劳动人口 两者的差
受教育程度
人数 百分比 百分比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32 3.2% 0.73%2.47
小学 55 5.5% 5.31%0.19
初中 345 34.8% 33.78%
1.02
高中 501 50.5% 33.69%
16.81
大专(含中专) 36 3.6% 26.49%
本科及以上23 2.3%-20.59
合计 992 100.0%100.0%
注:根据《北京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市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的数据推算出的劳动年龄人口。
与北京市一般市民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比,“低保”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三个特点:一是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口比一般市民高2.47%,二是高中(含中专)比一般市民高22.3%,二是大专及以上比一般市民低19.9%。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总人口,还是劳动人口,“低保”家庭与一般市民家庭相比,受教育程度都低。劳动人口较低的文化素质,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影响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就业和再就业。
(四)“低保”劳动人口身心健康状况
1.“低保”劳动人口的健康状况。
“低保”劳动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从患有一般或严重疾病的户数看,没有患病人口的,261户,占52.3%。有患病人口的,238户,占47.7%。其中,有1人患病的,180户,占36.1%;有2人患病的,51户,占10.2%;有3人患病的,6户,占1.2%;有4人患病的,1户,占0.2%。患病的劳动人口共有304人,占劳动年龄总人口的30.6%。患病人口不仅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临困难,而且医药费支出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照顾劳务负担。
2.“低保”劳动人口的残疾状况。
在992人的劳动人口中,共有残疾人210人,占21.1%,分布在177个家庭中,占总户数的35.5%。即是说,有1/3以上家庭的劳动人口中有残疾人。其中,有1人残疾的150户,占30.1%;有2人残疾的21户,占4.2%;有3人残疾的6户,占1.2%。劳动年龄残疾人口中,一些人丧失了劳动能力,一些人尚有劳动能力。通过政府和社会网络,援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是救助“低保”家庭的一项重要工作。
3.“低保”劳动人口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状况。
在劳动年龄段的992人中,有劳动能力者734人,占74.1%,无劳动能力者258人,占25.9%。其中,无劳动能力但生活自理者161人,占16.3%,生活半自理者65人,占6.6%,生活不能自理者30人,占3.0%。生活不完全自理的劳动人口合计为95人,占9.6%。
4.有劳动能力劳动人口的户分布状况。
被调查的“低保”家庭劳动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共734人。其分布状况是:没有劳动能力人口的97户,占19.4%;至少有1个劳动能力人口402户,占80.6%。其中,有1个劳动能力人口的160户,占32.1%;有2个的158户,占31.7%;有3个的78户,占15.6%;有4个的6户,占1.2%。家庭有两个以上有劳动能力人口的共242户,占48.5%;有3个劳动能力人口的,84户,占16.8%。一个家庭有两三个劳动力,但还要吃政府的“低保”救助,这种现象说明了城市下岗失业的严重性,也说明通过就业支持,扶持“低保”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实现就业的重要性。
5.失业人口与社会支持网络萎缩。
就业是个体走向社会并获得和拓展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职业或失业人员由于脱离了职业岗位,进而脱离或疏远了以工作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没有劳动能力的个体,由于永久地脱离了职业岗位,社会网络大大缩小,许多人除了亲属网络外,与非亲属网络的联系基本断裂了。此外,由于失去了职业岗位,个人所拥有的社会交换资源将大大减少,进而使原有的社会网络大大萎缩。
二、“低保”劳动人口的在业情况
(一)“低保”劳动人口在业状况
有985人回答了此问题(无回答7人),其中,就业98人,占9.9%;离退休30人,占3.0%;企业内待岗68人,占6.9%;提前内退23人,占2.3%;长期病休21人,占2.1%;失业或无业520人,占52.8%;家务劳动42人,占4.3%,在校学生173人,占17.6%;其他,10人,占1.0%。(参见表2)
表2“低保”劳动人口的在业状况
在业情况 人数百分比收入分类
百分比
就业 98 9.9
劳动收入
9.9
离退休30 3.0
提前内退 23 2.3
企业内待岗68 6.9
保障或福利性收入
14.3
长期病休 21 2.1
失业无业 520 52.8
家务劳动 42 4.3
无收入 74.7
在校学生 173 17.6
其他 10 1.0 1.0
合计 985 100.0100.0
通过劳动人口的在业状况进一步分析他们的收入,有劳动收入的仅为9.9%,有社会保障或福利性收入的14.3%,无收入的74.7%,约占3/4(这里的社会保障福利收入和无收入不包含他们所有人的“低保”收入),其他占1.0%。
(二)“低保”家庭就业、失业和无业人口的户分布状况
“低保”家庭中,无1人就业的408户,占总户数的81.8%;有1人就业的82户,占16.4%;有2人就业的9户,占1.8%。与家庭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相对照,家庭劳动人口失业或无业的情况是,没有失业或无业人口的仅97户,占19.4%;有1人失业或无业的282户,占56.5%;有2人的116户,占23.2%;有3人的2户,占0.4%,有4人的2户,占0.4%。“低保”家庭就业人口与失业及无业人口数量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通过政府和社会支持“低保”劳动人口就业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三)“低保”劳动人口的职业情况
回答此问题共124人(无回答4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人,占1.6%;办事员、职员6人,占4.8%;个体工商户(无雇员)2人,占1.6%;工商业班组长2人,占1.6%;技术工人24人,占19.4%;半技术工人或非技术工人81人,占65.3%;其他7人,占5.6%。在各种职业中,工人占84.7%,其中,半技术和无技术工人是技术工人的3.38倍。这种职业状况不仅决定了他们的劳动收入微薄,容易受到解聘的冲击,而且失业后难以再就业。
三、“低保”劳动人口的就业支持网络
鉴于“低保”劳动人口的失业和无业率高达52.8%,社会支持的最重要的内容和手段是帮助他们就业。问卷调查设立若干专门项目调查此问题。
(一)“低保”家庭就业支持的网络规模及网络构成
共有180个家庭获得过他人的就业支持,占被调查“低保户”的37.1%,占劳动年龄段并有劳动能力人口家庭(402户)的44.8%。
“低保”家庭就业支持网的平均规模为1.2人,说明就业支持网络的规模不大。就业支持网的亲属比例平均为24.4%;每月至少见面1次以上者的平均比例为41.3%,说明为“低保”失业人口提供就业支持的多为经常见面的亲友和熟人。以户为单位计算,获得1人次就业支持的家庭占82.2%,2人次家庭占14.4%,3人次家庭占2.2%,4人次家庭占1.1%。
(二)就业支持网络的具体关系分析
首先,我们把就业支持网络分为两类:个人关系网络和非个人关系网络(参见表3)。个人关系网络占67.7%,其中,亲属关系占24.4%;非亲属关系占38.1%。在非亲属关系中,同事占9.9%,同学占4.8%,朋友占16.6%,邻居占6.7%,老乡占0.1%;个人间接关系占5.2%。非个人关系网络占32.0%,其中,社区居委会占15.0%,街道占13.9%,两者合计为28.9%;职业介绍所,3.1%,其他,0.3%。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调查对象中,30岁以上的“低保”劳动人口占77.6%,他们大多属于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较多,因而,其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个人关系网络,特别是亲属网络的规模一般较大。今后一段时间里,城市失业人口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将逐步增加,相应的“低保”家庭中,夫妇同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的比例将逐步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个人关系网络,特别是亲属网络,势必大大萎缩。这是研究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支持网络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趋势。
其次,我们把社会支持网络分为可拓展网络和不可拓展网络。在个人就业支持网络中,亲属关系所占百分比较高(24.4%),但它属于不可拓展网络。在非亲属关系中,同事、同学、邻居、老乡具有一定的不可拓展性,朋友具有较大的可拓展性。个人间接关系往往以直接关系为依托,但它具有较大的可拓展性。虽然间接关系在就业支持网络中所占的比例较低(5.2%),但其就业支持的成功率较高(见下文)。如何拓展间接关系以促进就业支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在非个人关系网络中,社区和街道具有一定可拓展性。职业介绍所是通过政府和社会支持就业的可拓展网络,但调查数据显示,其发挥的作用很小,需要下大力量开发。
(三)就业支持网络成员的职业构成和单位构成
以个体身份为“低保”家庭失业人口提供就业支持的共有220人次,占就业支持网络的71.8%,其中,半技术工人或非技术工人最多,占31.8%;技术工人占12.7%;办事员、职员占10.0%;离退休人员占5.0%;专业技术人员占4.1%;中高级管理人员占3.2%;个体工商户(无雇员)占1.8%;工商业班组长占1.8%;失业人员占0.9%;小工商业雇主占0.5%。单位提供的就业支持共有62个,占就业支持网络的28.2%,其中,居委会29个,占13.2%;街道26个,占11.8%;职业介绍所7个,占3.2%。个体提供的就业支持百分比是单位提供就业支持的2.55倍。
四、社会网络为“低保”失业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
(一)援助者和受援者之间见面频次与就业支持的关系
我们以每月见面一次以上为频次高,以下为频次低。其中,见面频次高者占48.1%,见面频次低者占51.9%。调查数据显示,援助者与受援者之间见面频次高低与就业援助行为之间缺乏明显的关联。
(二)就业支持网络所介绍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从就业支持者所介绍的工作岗位的稳定性上看,临时工156人次,占75.0%;打零工、小时工等39人次,占18.8%;比较稳定的工作,10人次,占4.8%;其他,3人次,占1.4%。这表明城市“低保”失业无业者再就业,很难找到长期且稳定的工作。打零工、小时工的比例较低,这与失业人口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有关。临时性工作的比例高达3/4,这是可以开发的就业领域。而临时工的工作缺乏稳定性,劳动合同不规范,工资待遇偏低,特别是许多用人单位不给临时工上“劳动保险”。这表明政府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劳动及社会保障管理尚存在诸多空白。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影响临时工这类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低保”失业人口在这一领域的就业。
(三)为“低保”失业人口介绍工作的单位及所有制性质
在为“低保”失业人口介绍的工作中,从单位性质看,企业最多,152人次,占73.4%。其中,私营企业最高,80人次,占38.6%;其次是集体企业56人次,占27.1%;国有企业15人次,占7.2%;“三资”企业1人次,占0.5%。从所有制看,公有制企业共占34.3%;事业单位7人次,占3.4%;党政机关4人次,占1.9%;机关和事业单位共11人次,占5.3%;其他44人次,占21.3%。鉴于失业人口自身的年龄、知识和技能状况,介绍他们到企业求职是情理之中的。即使是介绍到机关事业单位求职,大多数也是后勤服务性岗位。值得注意的是,被介绍到非公企业求职者最多,成为“低保”失业人口再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与上面的分析相联系,非公企业在雇用临时工方面存在更多不规范的地方,这也是失业人口就业时最为担忧的。
五、就业支持网络的援助效果及受援者的评价
(一)就业支持网络为“低保”失业人口介绍职业的效果
我们从三个角度分析就业支持网络的援助效果(参见表4):
表4就业支持网络各成员提供援助的成功率
就业支持数量及成功率
援助者与受援得到了没得到 合计
成功率
者的关系人数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百分比
亲属或亲戚 19 27.1% 3222.4% 5123.9% 59.4%
同事6
8.6%
1611.2% 2210.3% 37.5%
同学3
4.3%
139.1%
167.5%
23.1%
朋友16 22.9% 2316.1% 3918.3% 69.6%
邻居6
8.6%
8 5.6%
146.6%
75.0%
老乡0
0.0%
1 0.7%
1 0.5%
0.0%
间接关系5
7.1%
7 4.9%
125.6%
71.4%
个人非亲属合计 36 51.4% 6847.6% 104
48.8% 52.9%
居委会 7
10.0% 2215.4% 2913.6% 31.8%
街道6
8.6%
1510.5% 219.9%
40.0%
社区和街道合计 13 18.6% 3725.9% 5023.5% 35.1%
职业介绍所 1
1.4%
6 4.2%
7 3.3%
16.7%
其他1
1.4%
0 0.0%
1 0.5%
100.0%
合计70 100.0% 143
100.0% 213
100.0% 48.9%
注:成功率为得到了岗位与没得到岗位之比。
1.提供就业支持的数量,依次为个人非亲属关系,104人次,占52.9%;亲属关系,51人次,占23.9%;社区和街道,50人次,占23.5%;职业介绍所,7人次,占3.3%;合计213人次。
2.从获得就业岗位的绝对数量看,依次为个人非亲属关系,36人次,占51.4%;个人亲属关系,19人次,占27.1%;社区和街道,13人次,占18.6%;职业介绍所,1人次,占1.4%,合计70人次。
3.从就业支持的成功率看,依次为亲属关系,占59.0%;个人非亲属关系,占52.9%(其中,个人间接关系占71.4%;邻居,占75.0%,朋友,占69.6%,同事,占37.5%,同学,占23.0%);社区和街道,占35.1%;职业介绍所,占16.7%。平均成功率为48.9%。
4.从“低保”家庭就业支持网络的规模及可拓展性看援助的效果。尽管亲属关系网络在就业支持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可拓展的网络空间不大;非亲属网络在就业支持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大,其中,同事、同学、邻居和老乡的可拓展空间不大,朋友的可拓展空间较大,并且邻居和朋友的就业支持成功率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个人间接关系的就业支持成功率最高,但提供的援助数量却较少,这是有待拓展的一个重要网络空间。社区和街道作为区域性的社会援助网络,不仅提供的就业人次及成功率较高,而且其有待拓展的潜在空间也是较大的。令人不解的是,具有最大可拓展空间的就业支持网络——职业介绍所,无论是提供就业的人次还是成功率都很低。即是说,职业介绍所为“低保”求职人员提供的信息的数量、质量及主动服务的态度,都需要极大的改善。
(二)“低保”失业人口对就业支持的满意度
就业受援者对提供就业支持成员的具体满意度(满意度的计算方法是:很满意2分,比较满意1分,一般0分,不太满意-1分,不满意-2分。以上5个数值以选择人数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分,就是受援者对某一类援助者提供援助的综合满意度)依次是:职业介绍所,-1.429;同学,-1.538;同事,-0.5;亲属,-0.318;朋友,-0.057邻居,0.071;居委会,0.077;街道,0.25;间接关系,0.333。受援者对就业支持的总体满意度呈负值,但不满意度并不高,满意度综合结果是-0.223。
分析受援者对就业支持的满意度,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如被介绍工作的工资待遇、福利和保障、工作难易及辛苦程度、上班距离等与受援者的主观期望的差距;同时,援助者与受援者关系的亲密程度及需要回报的期望值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受援者的主观满意度。此外,受援者为寻找工作付出的代价(货币、时间等因素),也是影响满意度的因素。
援助者与受援者的关系密切(如亲属),援助者需要回报的期望值低,受援者的满意度反而不高。究其原因,除了介绍工作本身的好坏外,与受援者的主观期望较高,并且不需要回报等心理不无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受援者对邻居和个人间接关系的满意度呈正值,除了介绍工作本身的好坏外,受援者与援助者属于非亲属关系,心存感激是情理之中的。居委会和街道介绍的工作满意度也呈正值,这说明社区和街道就业支持的质量较高,同时也说明社区就业对于“低保”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是一种比较有效且有待开拓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