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集群论文,效应论文,条件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量实例研究表明,空间上聚集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创新优势,这不仅包括制陶、造纸、皮革、制鞋和汽车等传统产业,还包括信息技术、多媒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由于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不足[1],产业集群政策受到国内外理论界和政府的极大关注,公共政策制定者为了模仿有高度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纷纷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一种新形式。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方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② 等国际机构也力图推动集群战略和政策的实践。
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在经历了引进、介绍国外产业集群阶段后,已经转向了本土案例研究和集群战略与政策研究[2,3]。但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流程可分割、产品可运输的工业产业部门,对于产品具有无形性和不可移动性、纵向联系较少的服务业,则很少涉足。无论是旅游学界还是工业经济地理学界,对集群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旅游集群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业是否具备产业集群存在的前提条件,以及旅游业能否产生集群的效应,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判断。
1 旅游业是否存在集群:理论适用性的质疑
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空间聚集的特征,具有由聚集向集群发展的趋势,但旅游集群的存在仍受到学术界的质疑,相关研究也非常有限。主要原因为:1)旅游研究起步较晚,1970s才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目前仍被看作是不重要的研究领域;2)旅游业一向被认为是“容易的”、“落后的”和“低技术含量的”,无需关注其创新,因而也不能形成集群;3)在定义旅游业和划分其产业边界方面存在着困难,旅游产品的创新较难测度。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产业集群存在性的质疑,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旅游业具有不同于制造业的鲜明特征。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产业集群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而旅游业独特的产业特征,使得人们在将集群应用到这一领域中时产生了迟疑。一是旅游产品的无形性,旅游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旅游者获得的是一种经历,旅游企业不能像工业企业那样在产品进入消费系统前,控制终端产品的质量并确保价值链上各个行为主体各尽其责;二是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旅游吸引物是位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它吸引旅游者到目的地来,旅游企业也围绕旅游吸引物选址,因此,旅游业中是消费者朝向产品移动;三是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旅游者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并成为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旅游者消费的过程,旅游企业间的联系是通过旅游者的活动实现的。
第二,旅游业实际的产业联系不明显。旅游业是关联度较大的产业,然而旅游目的地的企业并不是位于上、下游明显的价值链上,而是通过旅游者的活动相互联系。即旅游业内的企业之间大多是横向联系,在本地聚集的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缺乏较为密切的产业联系。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业(如酒店、餐馆、景点、购物店等)相互之间并不是投入—产出关系(或垂直关系),不需要结成紧密的网络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它们更倾向于互相竞争。即使位于同一目的地的企业会参与打造共同的区域旅游品牌、进行联合营销等,也会因缺乏系统性、没有共同的愿景而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第三,旅游业缺乏创新性。认为旅游业不存在创新的观点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1)通常认为知识是由学术研究所创造,再转移到企业进一步发展。而旅游服务业与研发机构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旅游业的创新不像制造业那么易于识别。2)风险基金难以获得。旅游部门的投资风险大,回报不稳定,旅游业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阻力更大。3)旅游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使其创新行为不能获得专利的保护,导致大量的对新投资和新策略的“搭便车”现象,其成功的发展战略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2 空间聚集与产业联系:旅游集群存在的判据
究竟哪些产业具有哪些条件才称得上集群,这一直是国际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内容③。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4]。由此可见,产业集群有两个内涵:空间聚集和联系,即集群存在的条件是特定产业领域内大量的企业和其他支持型组织地理临近,并且存在着(产业内和产业间)物质上的互动和非物质上的知识、信息联系。
2.1 旅游企业具有聚集特征
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包括“行、游、购、食、住、娱”六要素。旅游者被吸引到目的地后,需要目的地为其提供满足多种需要的设施和服务,这些企业被统称为旅游接待业。所以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形成必须有相关辅助产业的强力支撑,如民航、铁路、水运等交通业,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由众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群基础上的。
旅游业的边界非常模糊,因此其外延也很难界定。旅游企业聚集给旅游者出游带来便利,降低其花费和时间成本;对于目的地的企业,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形成旅游吸引物周边的旅游配套服务,能够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同时地理位置的相近性有利于改善通信联络,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知识和信息交流的机会。因此,旅游企业会在目的地聚集。
通常将聚集在目的地的企业按其与旅游活动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旅游直接影响企业和旅游间接影响企业[5]。旅游直接影响企业是与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直接消费相关的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馆、交通供应者、旅游商店、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间接影响企业包括目的地基础设施及起支持作用的供应商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其中属于第一产业的有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部分;属于第二产业的有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等部门和行业中的相关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有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公共服务、卫生体育、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行业中的相关部门以及国家机关中与旅游相关的部门(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海关、边检等)。这些部门、行业或产业都或多或少地与旅游产业在经济上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2 旅游业产业联系密切
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企业间建立在物质投入—产出关系基础上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尤其是聚集企业之间的知识和信息联系。据此,旅游集群存在的第二个必要条件就是聚集在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产业联系。
在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体验如何不仅在于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还在于其他辅助性企业的质量和效率,如饭店、餐馆、购物店、交通设施等。旅游集群的成员是互相依赖的,单个的旅游产品组合成整体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完整的旅游经历,它们之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高层次的合作为旅游目的地及单个企业创造了附加价值,包括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增加机会和收入,使所有参与者获利。通过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和一体化,能够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并形成创新和竞争的环境。
同时,旅游目的地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如旅游接待公司与户外设备、饮食供应商。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旅游企业与旅游业之外的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是为满足顾客需要所必需的。有时很难划清两个支持性产业之间的界限,因为它们通常是互相渗透的。
3 促进本地旅游企业创新:从聚集效应判断集群的存在
地理空间上聚集的企业由于非物质联系的存在,将促进本地创新带来报酬递增的效益。一个地区是否存在着旅游集群,不仅从聚集性和产业联系上看,还要从聚集的旅游企业是否能够促进创新来判断。
3.1 旅游业创新的特殊性
旅游业创新呈现出的特征使其难以辨认,因此旅游业创新始终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政策上的关注。事实上,创新在旅游业中扮演着与在制造业中同样重要的角色。专注于技术视角的创新,对于理解服务业创新显得过于狭隘。如果将考察创新的视野拓宽,就会发现旅游业表现为不同于制造业创新的形式和特点:1)旅游产业的创新与研发的联系较弱。创新与研发不是同一个概念,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力资源,包括人、能力、知识以及进入本地生产网络并与外部网络发生联系的能力。与制造性产业“产—研”密切合作不同,旅游业中“供—需”互动十分频繁,而且这种顾客与供应者之间的互动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旅游业创新在关注技术变革和进步的同时,更加重视制度和组织上的变革。加拿大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创新=新意+市场价值实现”的新概念[6],从这一角度理解,只要是通过改善经营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消费需求,从而使旅游地处于向前发展、持续繁荣的状态,旅游企业也从整体上获得更多的增加值,都属于旅游业的创新范畴。
3.2 旅游企业聚集的创新效益
有学者认为,旅游业创新按其激进程度分为4种类型[7]:1)常规性创新(regular innovation)是指促进新的投资来提高生产率,培训经营者及员工来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及服务质量;2)细节性创新(niche innovation)包括鼓励新企业加盟来开拓业务机会,支持企业进入新的营销联盟,将现有的产品以新的方式组合;3)改革性创新(revolutionary innovation)包括向企业传播新技术,引入新方法改变员工组合,对已有市场采用新的策略;4)结构性创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包括创造新的事件及吸引物,改善物质与制度基础设施,对新知识进行处理和传播。具体到聚集在一定地理空间的旅游企业,包括如下方面的创新:
(1)旅游产品创新。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增加目的地旅游业的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目的地和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目前很多旅游目的地都实施产品多样化战略,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及其变化的趋势。“体验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文化/遗产旅游都属于这种战略。
(2)过程创新。包括使用新技术或改进已有的技术来提升运营绩效。信息和通讯技术(ICT)的使用增加了旅游服务和产品的价值,并支持旅游目的地行为主体网络和集群的发展。网络技术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在线直接交易的便利。ICT正在改变旅游服务的供给方式,提高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销售的效率、质量和灵活性。消费者在出游计划中使用ICT寻求灵活的、独特的、易获得的产品,并愿意直接与旅游生产商取得联系。因此,旅游公司不可避免地需要实施创新方法来提高其竞争力,重新设计整个营销过程[8]。
(3)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包括对参与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行为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管理。如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培训、分工,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提高旅游者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制度创新已经超越了单个旅游企业的范围,处理社区(目的地)的合作和管理结构,横跨公共和私人部门、机构,建立新的规则和制度。重构社会的、健康的旅游概念,建立或变革信用制度、财务支持制度等,都是对旅游发展产生影响的制度创新。
总之,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新异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旅游创新成为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企业在这个动态的、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关键因素。旅游业创新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必需的。
4 旅游产业集群现实存在性考察
4.1 国外典型旅游集群案例分析
(1)观光度假旅游集群:昆士兰北部热带地区旅游集群。旅游业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热带湿地一项主要的经济活动。1980s初期昆士兰北部热带地区作为旅游度假胜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只有少数经营者提供有限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后期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新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提高了区域内争夺市场的激烈程度,合作精神开始衰退。1990s早期,澳大利亚出台了一项决策:重构旅游业,实施长期战略促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完善基础设施。1992年,旅游业在昆士兰地区北端的区域总产值和就业人数中均占25%;1990s该热带湿地世界人类遗产保护区各旅游点的旅游人数每年超过500万人,大约有50家公司组织前往旅游。北昆士兰热带区旅游组织(Tourism Tropical North Queensland,TTNQ)吸收了当地95%的旅游企业,负责开展联合促销。目前该区旅游业已发展为由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所组成的成熟的集群④。昆士兰北部热带地区成功的因素包括:早期旅游业规模较小,行为主体相互了解,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共同的愿景,并形成战略联盟来实现共同的目标;面临共同的危机和外部威胁,迫使企业间合作;企业与有关机构相互临近,频繁的非正式交流培育了诚信和互惠。
(2)农业旅游集群:旧金山纳巴谷葡萄酒旅游集群。纳巴山谷位于旧金山北部的海湾地区,这里的葡萄酒业集群是美国最著名的集群之一,葡萄园和旅游品酒活动构成该地区传统的支柱产业,每年吸引近500万旅游者。1980s初,纳巴为了改变当地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开始发展葡萄酒旅游。1990s产业的主导者意识到将纳巴谷的形象由一日游目的地转变为过夜游、多日游目的地,才能够完全发掘其旅游潜力;同时实施积极的营销战略,成立了纳巴谷会展与旅游局(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CVB),该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组合一个完整的“纳巴旅游经历”,包括山谷北部的热泉和温泉旅游、浪漫的乘热气球飞越山谷、品酒烹饪等。1997年纳巴的旅游集群已达一定规模,制定了旅游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程序并开设了旅游与接待业从业培训课程;2001年在纳巴谷成立了一所旅游学校⑤。纳巴谷的葡萄酒业集群和旅游集群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随着这一地区可进入性增强和实施营销战略,到达该区的旅游者不断增多。
(3)运动健身旅游集群:阿尔卑斯山健身旅游集群。阿尔卑斯山冰雪旅游资源分布于法国、奥地利、瑞士,使这3个国家成为世界上冬季运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阿尔卑斯山冬季运动地区很符合产业集群的特征:使用可获得的本地资源,这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唯一性;旅游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边缘企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由于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公共部门对冬季运动地区的业务发展提供积极支持。
阿尔卑斯山健身旅游集群有着广泛的垂直、水平和斜向合作,包括教育、融资、科研、设计、产品开发、基础设施、营销等领域。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旅游业通过价值链超越部门的界限与其他产业相联系,并创造经济利益。阿尔卑斯山健身旅游价值链包括出游计划、交通、住宿、餐饮、健身活动等环节,各环节相联系为旅游者提供了完整的旅游经历(图1)⑥。
4.2 国外经验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目的地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通常能够形成旅游产业集群的旅游地,表现为旅游资源具有空间聚集性、旅游经济总量较大、旅游企业联系密切并初具网络化雏形等特征。结合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经历和旅游产业集群的特性,我国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应注重以下方面。
(1)促进旅游企业聚集,形成聚集经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产业环境,主要包括:1)坚持产业集群规划与城镇发展整体规划相结合,为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公共设备;2)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立,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推进招商引资;3)对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人才、税收服务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创新;4)加强对集聚区的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
(2)促进区域创新。集聚区内企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创新是知识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包括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一系列活动。但创新活动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研究—开发—生产—营销”这种线性模型,而是各个部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技、经济、金融、法律、文化以及政府行为等因素都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变量,其中政府在建立创新系统中的整合、组织、引导、服务、支持作用十分重要。
(3)防止区域旅游产业衰落。延长产业在本地的成长和发展期,促进集群的不断创新与升级,防止集群“锁定”是发展旅游产业集群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由于模仿和标准化的相似性,将会导致旅游产品退化,吸引力减弱。只有差异化才能避免这一不利因素并产生互补性、合作与竞争的益处。而旅游企业的差异化经营形成的关键是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集群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它才会形成新的集群竞争优势。因此,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衡量旅游产业集群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4)建立共同愿景,进行战略规划。区域旅游集群的共同愿景是目的地相关行为主体参与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动力基础。政府应通过广泛宣传与引导,建立区域旅游的共同愿景,同时在旅游集群培育中进行旅游集群规划。由于目的地及旅游活动的跨地区性,跨地区的合作是必要的。旅游集群规划与普通的旅游地发展规划最大的不同就是更注重旅游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联系,关注旅游企业之间网络的建立和维护,包括交易关系、人际关系等。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授予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地的所有权及其他权利和责任,鼓励当地政府、私人机构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
5 讨论
通过空间聚集性、产业联系和创新性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发现,区域旅游业是一个空间聚集的、不断演化的、动态的创新系统,即旅游业确实存在集群现象。旅游目的地是聚集在有限地理空间上的旅游吸引物、相关旅游设施及服务综合系统。旅游目的地通常是基于当地旅游资源自然形成的,但其发展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战略规划、政府支持、基础设施的投资、联合营销等。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如旅游产业何时集群、如何进行产业或区域创新等。同时,我国旅游产业发达地区(如昆明、大连、深圳、桂林、杭州等)已经出现了旅游集群的雏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合作意识不强、知识交流不多等,因此有必要引入集群战略,加强旅游集群政策研究,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
本文写作过程中通过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网(www.clusterstudy.com)与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王缉慈教授、林涛博士及湖南吉首大学商学院鲁明勇老师等讨论,得到有益启示,此致谢忱!
注释:
①OECD.Innovative Clusters 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Enterprise,Industry and Services,Paris,2001.
②World Bank.Electronic Conference on Clusters.Washington,2000.
③国际上一直存在着狭义的产业集群概念与宽泛的产业集群概念之争,有关内容见王缉慈的《解读产业集群》,收录在《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工业机械出版社,2005.
④NORDIN S.Tourism Clustering & Innovation-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 Development.Report of National Program for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Systems and Clusters,2003.
⑤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http://www.nedlac.org.za/research/fridge/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htm.
⑥KLAUS W,CAROLINE S.New Tourism Cluster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and Health:The Case of Alpine Wellness.12th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Leisure Symposium Barcelona,Ernathy,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