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医院外科 江苏如东 226400
摘要:目的:分析PFNA术两种手术位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仰卧位组与侧卧位组,随访1~2年,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侧卧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仰卧位组(P<0.05);随访期,侧卧位组与仰卧位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的情况,仰卧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显著高于侧卧位组的10%。结论:侧卧位与仰卧位PFNA术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侧卧位的临床疗效、复位效果更好,可更好地控制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PFNA;仰卧位;俯卧位
股骨粗隆位于髋关节囊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该区域内骨折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之势。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约占髋部骨折的30%—50%[1,2]。此症的治疗方法分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对于手术耐受性差,伴有严重心、肺疾病者,可行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的缺点在于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且复杂。因而对于具备手术条件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首选方法[3,4]。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属于髓内固定术。其传统体位为仰卧位,但最近有学者指出[5],侧卧位行PFNA固定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操作便捷等优点。本研究对比了仰卧位、俯卧位两种PFNA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行PFNA内固定术的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10例)与侧卧位组(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骨折分型、骨折原因等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具研究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方法
两组麻醉方式均为蛛网膜下腔联合持续硬膜外麻醉;
仰卧位组以仰卧体位接受手术:患者仰卧于牵引床,患肢适度内收,在X线引导下以C型臂行牵引复位。确定骨折复位后,从股骨大粗隆尖端向近端作切口,长约5~7cm(肥胖者可适当扩大),切开皮肤及皮下阔筋膜张肌,沿肌纤维分离臀中肌。以3.2mm引导针插入股骨,进钉点选在大粗隆顶点的前中部1/3处,偏内侧为宜,进针后向股骨远端推进15cm左右至股骨中心,并以X线确定位置。将PFNA主钉插入股骨髓腔至合适深度后,调整倾角。将1.5cm螺旋刀片引导针由股外侧近端钻入股骨颈中下部1/3处,然后以空心钻沿导针分离股骨近侧皮质。选择合适长度的近端锁钉,锤入股骨颈,其使其尖端位于股骨头下1cm,然后拧紧螺帽、锁定螺旋刀片。确认固定良好后,以导向器旋入远端锁钉一枚,以拧入主钉近端螺帽。完毕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创处,逐层缝合切口。
侧卧位组以健侧卧姿接受手术,健侧贴于牵引床,患侧髋部向上,为避免X线两侧肢体重叠,患者躯干保持15~20°的前倾,以骨盆固定架固定。1名医师在中部立位对患肢进行牵引和内旋,1名助手在近端对腋窝进行牵引,形成对抗之态。X线下确定骨折复位或,患者屈髋屈膝至合适角度,使患肢平置于台面,由股骨大粗隆尖向近端作3.5~5cm小切口。其余步骤同仰卧位组。
1.3 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骨折愈合的判定标准为:(1)股骨粗隆间无局部压痛、叩击痛,无异常活动;(2)X线显示骨折线外有连续的骨痂环绕;(3)解除固定后,伤肢满足:上肢可坚持1min向前平举1kg,下肢可平地行走3min;
并发症主要包括:髋内翻、褥疮、坠积性肺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5.0进行分析,剂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多样本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行t/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差异明显。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侧卧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仰卧位组(P<0.05),两组均在术后14周左右骨折愈合,二者对比未见显著差异,具体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的调查显示,侧卧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仰卧位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侧卧位组与仰卧位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的情况,仰卧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显著高于侧卧位组的10%。其原因可能是[3-5]:(1)侧卧位实施起来更方便,不会对下肢肌肉产生过度牵引,患者感觉更舒适;(2)侧卧位肢体处于功能位,髋部朝上,灯光可直接进入术区,术野清晰,降低了操作难度,节约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术中出血量;(3)侧卧位无需固定,采取手动牵引,利用患肢自重对骨折远端进行牵拉,同时利用髓内钉进行撬拔复位,骨折远端自由度更高,易于屈伸复位;(4)侧卧位进钉方便,定位准确,无需扩大切口。(5)行侧卧位术时,医师立于患者背侧,易于操作。
综上,侧卧位与仰卧位PFNA术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侧卧位的临床疗效、复位效果更好,可更好地控制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
参考文献:
[1]王鹏建,张超,阮狄克,丁宇,何勍,李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12:969-971.
[2]顾聚源.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隐性失血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3]朱胜进,王琦,陈文翰,等.牵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100例小结[J].中 医正骨,2004;9(4):36.
[4]张树喜,李瞒海,李朝林,等.骨牵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0例[J].武警医学,2003; 8(3):141.
[5]童斌辉,胡广州,王建霞,等.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骨牵引方法的比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6(3):234.
论文作者:吴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2
标签:股骨论文; 侧卧位论文; 手术论文; 切口论文; 仰卧位论文; 疗效论文; 不稳定性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