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1106)
摘要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能源发展方式也需要随之进行积极的调整。在本文中,将就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未来研究;
1 引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减少问题逐渐凸显,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开展新能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了我国能源工作中未来面对的一项重要问题。同传统能源不同,新能源具有着较强的随机性,且将受到环境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新能源开发,就需要做好其需求侧响应问题的研究。
2 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
2.1 兼容需求侧响应的综合资源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保证需求侧响应能够有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以及基础。对于新能源电力系统来说,需要将需求侧响应以及相关资源进行全面考虑,根据特定策略对资源的综合规划进行实施,以此在对新能源规模化负面影响进行限制的同时对需求侧响应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已经表明了在实际决策时,对需求侧响应影响进行充分考虑对方案的效益获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且需求侧响应自身作用的发挥也同其特性以及电网位置具有十分密切的影响,通过对负荷可调能力的应用,对于规划方案成本效益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建模对其进行引入时,也需要对系统状态的多样特征进行充分考虑,对此,对不确定问题进行优化求解则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问题。
2.2 需求侧负荷协调优化控制
在新能源系统中,需求侧响应资源能够对机组快速调节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充,并能够参与到电网的调频以及稳定控制当中。同集中调控方式相比,聚合接入需求侧响应在技术方面具有着更为复杂的特征,就目前看来,该方面主要是对于单一需求侧响应策略设计以及多种资源配合协调的两个方面研究。
2.3 需求侧响应效益评价
在新能源发展环境中,通过对需求侧响应的实施,能够为电力工作的不同环节带来更高的效益:电网公司方面,能够对发电并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有效的降低,在对扩容建设需求进行延缓的同时对电网资产利用率进行改善;发电商方面,则能够对机组的发电碳排放以及调峰成本进行降低;用户方面,则能够因此在对自身用电相关支出进行减少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就目前来说,对于需求侧响应效益主要还是从经济性角度的研究,且有学者也根据需求侧响应提高电力市场运营效率的问题作出了更为深层的探讨。
3 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以往需求侧响应发展中问题的存在,在未来研究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第一,规划层面。在新能源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具有着多样化的应用特点,要对源网荷的稳健交互进行实现。不仅需要对系统的科学控制方式以及组网结构进行合理确定,也需要做好在不同场景下对何种调控策略以及激励规则的应用做好把握。规划方法方面,在规划模型中,也需要能够从地理层面对不同响应潜力存在的固有差异做好考虑,对不同方案应用中对系统运行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分散接入用户,虽然其自身可响应的容量较小,但在电力公司从地理以及网络等角度进行整合之后,也能够以集群的方式进行运用。此外,在实际规划中,不仅需要做好源荷互动效益的考虑,且需要做好需求侧响应情况下用户违约风险以及经济代价的关注;第二,控制技术层面。就目前来说,所具有的研究仅仅对几种特定情况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关注,对不同类型负荷间的协调控制却没有 做好深入的探讨。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其中很多用户都以集群的方式存在,且在不同响应特性下,其对于系统也将具有不同的支持作用。如何能够在对相关控制目标进行满足的情况下对不同类型资源的优势互补进行实现,则可以说是目前需要重视的一项问题。同时,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更多的是对有功控制进行关注,当光伏以及风力等能源接入之后,也需要通过灵活无功调节方式的应用对系统的电压质量做好控制,积极深入无功控制相关内容的研究;第三,效益评价以及市场化运作方面。就目前研究来说,其往往是从特定主体进行研究,而要想对需求侧响应实施的贡献进行更为客观的量化,则需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对能够对市场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进行反映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市场机制方面,需要能够对经济学、电工理论、社会心理学以及金融学等多领域体系间的交叉融合引起充分的重视,通过对更为科学、有效计算工具以及数学模型的探索获得更多的项目效益,在对用户响应深度以及参与度进行提升的同时更好的对需求侧响应功能进行发挥,使其能够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健康运行。
4 结束语
新能源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在上文中,我们对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关键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能够树立正确方向,通过技术体系、投资机制以及经济补偿机制的建立完善促进我国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华光,陈宋宋,钟鸣,蒋利民.电力需求侧能效管理与需求响应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网技术.2015(01):42-47.
[2]刘聪,刘文颖,王维洲,朱丹丹,文晶,孟珺遐.高载能负荷参与的电网消纳风/光电能力定量预评估方法[J].电网技术.2015(01):223-229.
[3]李天阳,赵兴旺,肖文举.面向峰谷平衡的商业楼宇空调负荷调控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17):55-57.
论文作者:张俊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需求论文; 新能源论文; 电网论文; 效益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在对论文; 未来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