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叁祥[1]2004年在《沙地云杉生态学特性及引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内蒙古赤峰地区与锡林浩特的局部地段所特有乡土树种之一,也是沙地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对于恢复沙化土地植被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森林火灾的发生、病虫害的蔓延和经营管理不善,致使沙地云杉林遭受严重破坏,甚至达到了绝灭的边缘。但是该树种是云杉属中的特殊种,在半干旱草原中于沙地上能良好生长,有罕见的防风阻沙能力,大有在半干旱区甚至干旱区引种推广的必要。因此,通过对沙地云杉的生态学特性及引种进行研究,找出沙地云杉育苗和引种造林方面的限制因子,为科学育苗和引种推广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为我国沙化地区的生态恢复起到指导作用。 本文根据生态学野外调查、试验地试验和苗圃地的试验观测,对沙地云杉的生态学特性、播种育苗技术及引种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沙地云杉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呈群状分布,且死亡率高。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枯枝落叶层厚度(r_7)、下木盖度(r_3)以及腐殖质层厚度(r_6)对沙地云杉林天然更新影响最大,其关联度依次达到了0.749、0.746和0.678;海拔高度(r_2)和坡度(r_1)关联度分别为0.615,0.621,与天然更新的关联度最小,对其天然更新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2) 沙地云杉的年生长节律是苗高生长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初,径生长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到8月下旬,基本是以集中高生长为先,高生长明显减缓或接近停止后,它的径生长才开始生长为特点。苗高和地径生长都服从Logistic方程,苗高生长Logistic曲线方程为:y=100/(1+3154.862e~(0.30835t)),地径生长的Logistic曲线方程为:y=100/(1+1.8174e~(-0.01992t))。 (3) 沙地云杉苗木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通过摘要测定苗木的苗高和地径来估测苗木的其它性状,尤其是苗木生物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可以利用苗高和地径来进行苗木分级,但是也应适当考虑主根长和侧根数等其它性状。 (4)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云杉苗木从原产地白音敖包向东部的通辽市,以及西部的伊金霍洛旗引种是十分成功的,但是由于时间有限,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而且由于时间紧迫,现在刚向宁夏自治区和陕西榆林地区引种,观察沙地云杉在更大范围、更为干旱引种区的表现。不同立地的造林试验表明,沙地云杉在退化沙地成活率高,适合在退化比较严重的沙地生长,因而可以作为“叁北”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加以发展。
包兴华[2]2007年在《提高沙地云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采用田间、盆栽、晒苗试验,以及结合生产试验等方法,对提高沙地云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原理与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通过生产试验发现,沙地云杉在高寒漫甸区造林,采用机械开沟整地方式,可提高造林成活率7%,提高造林保存率25%,幼树生长量提高30%以上。在沙地造林,采用座水覆膜、容器苗栽植等措施,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30%。(2)通过座水覆膜试验结果表明,座水覆膜比对照平均提高土壤含水量2.0%~2.5%,平均提高地温1~2℃。2a生、3a生和4a生苗木造林成活率比对照分别提高25%、21.4%和23.8%,苗木高生长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6%、44%和22%。(3)通过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沙地云杉幼苗在沙土条件下的生理极限值的土壤含水量为3.11%。在壤土条件下为3.96%。(4)抗旱晒苗试验结果表明,沙地云杉苗木的生长随苗木的含水量降低而减弱,在晾晒过程中,苗木失水导致苗木成活率的下降。与樟子松相比较,两个树种的幼苗在干旱胁迫下对水分的保存和散失情况基本相同,幼苗阶段沙地云杉对水分的保存和散失能力稍大于樟子松幼苗。
全昌明[3]2004年在《内蒙古白音敖包林场草原区中山地森林的特征与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分析内蒙古白音敖包草原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的基础上,对己采取的经营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森林区和草原区的两种林分的生产力进行了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内蒙古白音敖包草原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年均气温、无霜期关系最密切,其次为年降水量;影响胸径连年生长的关联度最大的因子是无霜期,而影响树高连年生长的关联度最大的因子是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 动物在萌芽和幼苗期间最大的积极作用是破坏了林内很厚的枯枝落叶层,露出了表层土壤,使幼苗根系可以接触土壤。 此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起始年龄为12~14年之间,在首次抚育间伐后5~10年之间可进行第二次抚育间伐。并对现实林分进行模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幼龄林采用弱度间伐的效果比较好,而对未经过抚育间伐的中龄林,首次抚育间伐强度可稍大,株数伐强可控制在50~55%。 内蒙古白音敖包草原区的白桦林划分为灌木白桦林、草本白桦林和溪旁白桦林3个群丛,对该地区白桦次生林的经营目标主要是防止逆行演替的发生。经研究,全面抚育改造的方式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坝下森林区和白音敖包草原区的自然地理因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仅从生产力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森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次生林生产力均比草原区中的高。
郭承亮, 解文娟, 朱洪坤, 王晓锋[4]2004年在《沙地云杉引入黑龙江省沙区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沙地云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与引种地和原产地的环境条件的分析 ,认为把该树种引入黑龙江省沙区是可行的 ,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张胜男, 袁立敏, 闫德仁, 安海兰, 毕连仓[5]2018年在《沙地云杉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认为天然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沙地云杉林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引人注目,诸多研究者重点在分类地位、育苗造林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本文综述了沙地云杉分类、天然更新、育苗造林、抗逆性和菌根相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沙地云杉研究提供参考。
唐卫东, 魏林源, 刘世增, 康才周, 张莹花[6]2016年在《干旱区沙地云杉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几年来干旱区沙地云杉的分类、分布、种子萌发及育苗实验、群落与种群特征以及其造林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随着国内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选择优良、适生物种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今后应加强沙地云杉快速扩繁技术的研究与引进,以及干旱区沙地云杉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研究。
付彩虹[7]2012年在《多伦县沙地云杉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特种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多伦县3条样带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沙地云杉林内、林外不同层次的(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80~100cm)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且还对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群落结构,包括沙地云杉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结构、乔木层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林分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及进一步对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分析,对了解该区沙地云杉林下土壤养分亏缺状况以及混交林群落的发展动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并且为进一步开展沙地云杉混交林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混交林植物种类丰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共有植物71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2)沙地云杉林内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中,速效N、速效P和速效K的含量在0~20cm土层中较高,而林外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不明显。3)林内不同坡位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速效P含量的变化规律均为:坡中>坡下>坡上;全N、全P、全K含量在分布比较集中的0~10cm土层中的变化规律为:坡中>坡上>坡下;速效K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坡上>坡中>坡下。沙地云杉林内的土壤养分的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揭示该林分土壤养分呈衰退趋势。4)沙地云杉混交林3条样带的林分直径(树高)结构分布,随径阶(树高级)的增大株数逐渐减少;沙地云杉种群与白桦种群的年龄与胸径的关系呈正相关的趋势,与径生长相比,年龄与树高关系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沙地云杉混交林3条样带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5)沙地云杉与白桦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较丰富,在群落梯度上,群落1为52种,群落Ⅱ为45种,群落Ⅲ为47种,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Ⅰ>群落Ⅲ>群落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大致相同,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叁个典型群落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为乔木层最大,灌木层其次,草本层最小。
王志涛[8]2005年在《洛基山刺柏、白云杉引进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据气候相似性原理从加拿大引进洛基山刺柏和白云杉种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催芽处理,运用温室容器育苗技术,进行合理的基质配置和不同播种方式,用我国已有树种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沙地云杉作对照进行育苗试验,通过试验观测,在苗期(2~3 a)洛基山刺柏生长量远远大于祁连圆柏;白云杉生长量较紫果云杉高,较川西云杉、沙地云杉低,与青海云杉很接近。从苗期适生性来预测,洛基山刺柏、白云杉有望成为适宜青海省或相似寒旱地区造林新树种。
李苗苗[9]2013年在《外源钙对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幼苗抗旱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为我国稀有树种,属松科云杉属,常绿乔木,是半干旱草原地区特有的森林类型,也是我国“叁北”(西北、东北、华北)防护林的关键种,仅分布于我国浑善达克沙地东部边缘地带。在长期的进化中,其种内分化出叁种生态型,即紫果型沙地云杉(P. mongolica f. purpurea)、红果型沙地云杉(P. mongolica f. rubra)和绿果型沙地云杉(P. mongolica f. viridis)。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干旱越来越成为制约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主要逆境因素之一。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干旱缺水对农业和社会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其它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之和。因此,研究植物如何抵御和适应干旱在生产中具有重大意义。钙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钙离子作为植物细胞内的第二信使,与钙调素(CaM)相结合后,能够参与多种酶的活性调节,影响细胞的功能,在植物抗旱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盆栽沙地云杉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CaCl2浓度(Ommol/L、5mmol/L、10mmol/L、20mmol/L、30mmol/L)和不同百分比PEG-6000(0%、15%、30%)的植物培养液处理叁种生态型沙地云杉幼苗,并测量在PEG胁迫下钙对沙地云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观察干旱胁迫下钙对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对叁种生态型受到的影响进行比较。根据以上指标得出钙离子浓度对沙地云杉抗旱性的影响,并从中筛选出提高沙地云杉抗旱性的钙处理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适当浓度的Ca2+(5mmol/L-20mmol/L)能够提高沙地云杉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MDA含量。这说明适当浓度的Ca2+可以提高沙地云杉幼苗叶片的保水能力,增强光合作用,降低叶片脂膜过氧化程度,维持叶片各种生理活动,从而提高沙地云杉幼苗的抗旱性。叁种生态型沙地云杉的抗旱能力不同,通过测得的几项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紫果型沙地云杉的抗旱性最强,绿果型最弱,红果型介于两者之间。同时也证实了低浓度的Ca2+能显着提高沙地云杉的抗旱性,而高浓度的Ca2+对提高沙地云杉的抗旱性效果不显着,甚至会因为高渗而降低其抗旱性。本研究为钙在植物抗旱性的应用中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朱国庆, 刘世增, 李得禄, 康才周, 严子柱[10]2011年在《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及育苗试验》文中认为沙地云杉是沙地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通过对其种子萌发机理的研究,为沙地云杉在干旱区的推广及林地幼苗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在试验室和室外花盆内对沙地云杉的种子进行处理,测定种子含水率及吸胀速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覆土厚度、不同浓度盐溶液、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5℃,当温度低于5℃时种子将不能萌发,高于35℃萌发率较高,但会严重影响幼苗生长;(2)种子在吸胀初期,吸水量急剧增加,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绝对吸水量逐渐减小,达到一定时间后,种子含水量相对不变,即达饱和状态;(3)种子耐盐性较差,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0.6%时,会严重影响种子萌发,显着降低种子发芽率;(4)种子育苗适宜的覆沙厚度为0.5~0.75cm,大于1.0cm会显着降低发芽出苗率;(5)沙地云杉种子经3种方式处理播种后,以沙藏处理的种子发芽出苗率最高,自来水处理次之,60℃恒温处理最差。在人工对沙地云杉进行繁育时,种子宜先沙藏处理,萌发适宜温度15~25℃,土壤含盐量不宜高于0.6%,不覆土或覆土太厚均不利于种子的萌发。
参考文献:
[1]. 沙地云杉生态学特性及引种研究[D]. 黄叁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2]. 提高沙地云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技术的研究[D]. 包兴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3]. 内蒙古白音敖包林场草原区中山地森林的特征与经营研究[D]. 全昌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4]. 沙地云杉引入黑龙江省沙区的可行性分析[J]. 郭承亮, 解文娟, 朱洪坤, 王晓锋. 防护林科技. 2004
[5]. 沙地云杉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胜男, 袁立敏, 闫德仁, 安海兰, 毕连仓.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8
[6]. 干旱区沙地云杉研究进展[J]. 唐卫东, 魏林源, 刘世增, 康才周, 张莹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7]. 多伦县沙地云杉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特种多样性研究[D]. 付彩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8]. 洛基山刺柏、白云杉引进及繁育技术研究[J]. 王志涛. 河北林业科技. 2005
[9]. 外源钙对不同生态型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幼苗抗旱性影响的研究[D]. 李苗苗.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10]. 沙地云杉种子萌发及育苗试验[J]. 朱国庆, 刘世增, 李得禄, 康才周, 严子柱.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标签:林业论文; 云杉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生态学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群落演替论文; 林业论文; 科普论文; 苗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