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教科书:让学生正确认识抗战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中国历史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学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来自日本的一股极右势力,对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横加评论,说什么“体例单一,反日内容偏重”,什么“片面描写日军侵华的残暴,强化中国学生对日本的仇恨以及战后无日本历史内容”等等。这些无端的指责,既不符合事实,又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笔者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亲历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也参加了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让我们用事实来回击上述的种种谬论。
中国现行通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期或二期课程改革以后重新编订的。一期课改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以后陆续出版的初中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现在有的地区仍在使用;而同时期的上海,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区,其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是由上海市自行组织编写,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二期课改期间,初、高中历史教科书(2001年以后陆续出版),则体现出众多版本和不同体例的特点,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不仅有中外通史体例,而且有中外文明史的体例。一期、二期课改的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初中和高中课本,还是中外通史体例或中外文明史体例,都是从人类的发展、演进过程,勾画出中外历史恢弘磅礴的画卷。
这些历史画卷为我们的学生再现历史发展的史实,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了解世界,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能力,有助于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类以及献身真理的高尚情操,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有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一、中国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特征
一期课改期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都是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体例,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近现代史各为2册,共6册,分3个年级学习。这两家出版社的高中教科书的通史体例,主要突出中外近现代史的学习。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2册,共4册,分两年学完;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教科书共2册,在高一年级学完,其特点是中外世界史合编,也就是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到当时的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之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在人类新航路开辟后的落后、屈辱、重新站起以及奋发的历史。
二期课改的体例,初中教科书仍以中外通史体例为主,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的过程有个初步的完整的概念。高中版的体例在初中版的基础上却有很大的改变,主要是以政治、经济、文化为构架,进行专题史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上海出版的高中教科书更是以人类文明史的主题为体例,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高度指导学生学习,从而体现了多样性的体例特征。
从以上一期、二期课改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体例特征来看,它是一个完整的中外通史体例以及带有专题史、主题史为高一层次的中外历史体例,完全不是针对某个国家而编写的“单一的”教科书体例特征。
二、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结构
历来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都是根据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尤其是二期课改中,“以课程标准为本”的思想更加突出,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均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而确定。
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部分:
课程目标主要是从三方面培养学生。一是知识与能力,初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计算年代、识别图表、阅读文字、获得信息、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能力;初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高中则强调,进一步提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初中要求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而高中更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与高中都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从课程目标的三方面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对学生提出了全面了解人类历史、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努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高尚境界,而狭隘的民族仇恨根本不是教育的宗旨。而上述课程目标,在历史教科书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内容标准是在体现中外历史体例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它规定了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以一期课改的上海初中教科书章节为例,在整套教科书的66章的176节中,涉及与日本历史有关的内容有:中国古代史第12章“唐朝的对外交往”中的“晁衡与鉴真”、第21章第二节“明朝的对外关系”中的“戚继光抗倭”;中国近代史第3章第4节“边疆危机”中的“美日对台湾的侵略”和第5节“甲午中日战争”、第6章“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的“占领中国山东”“灭亡中国的21条”“五四爱国运动中的中国外交失败”、第9章抗日战争中的第7节(题目略);世界古代史第4章第1节“东亚和南亚的封建国家”中的“日本”;世界近代史第6章“日本明治维新”;世界现代史第3章第3节“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中的“二·二六事件与日本军事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第4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中途岛之战”“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5章第2节“战后西欧、日本与发展中国家”中的“战后日本”。以上共计13节,占整套教科书章节的7%。
再以二期课改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初一年级的中国古代史(2册)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古代科技与文化”“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共9章内容;初二年级的中国近代史(1册)包括“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共7章内容;中国现代史(1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技术与教育文化”“社会变迁与日常生活”共7章内容;初三年级的世界历史(2册),分为世界古代史的“人类起源与上古文明”“中古亚欧文明”“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4章内容,世界近代史的“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6章内容,世界现代史“急剧动荡的现代世界”“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20世纪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3章内容。在三个年级六册教科书共计36章144节内容中,涉及到日本历史的内容,只是在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节中的“甲午中日战争”、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4节内容,世界近代史第四章“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中的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世界现代史第二章“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第一节中的“日本成为经济强国”内容,共计6节内容,占初中历史教科书章节的4%。
高中教科书主要以中外近现代历史的内容为主,以一期课改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为例,在中国近现代史(2册)共计21章50节中,涉及日本的内容有,上册第4章中的“中日甲午战争”、第7章中的“日本强占中国山东”和“灭亡中国21条”,下册第一章中的“日本大举侵华”和“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第2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4节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2册)共计12章52节中,涉及日本的内容是,上册第2章中的“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第3章中的“日本明治维新”第4章中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和对朝鲜、中国的侵略”、第9章中的“五四爱国运动中的中国外交失败”,下册第1章中的“朝鲜的三一运动”、第2章中的“20年代的日本”和“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第3章中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日本法西斯的溃灭”、第4章中的“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第5章中的“战后日本”。据统计,涉及日本内容的13节占全套书比例的12%。
国名
一期初中二期初中一期高中二期高中二期高中 二期高中
(上海版)(华东师大版)(人教版) (人教版) (上海必修) (上海选修)
日本 7% 4% 12%1% 无4%
美国 8% 6% 15%6% 10%
8%
英国 9% 5% 15%5% 6%
8%
再以二期课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其专题史体例分三部分内容(政治板块9章32节、经济板块8章28节和文化板块8章30节),在共计27章90节中,涉及日本的仅是政治板块第2章“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的第2节“日本侵华与中国抗日战争”的1节内容,只占全套教科书比例的1%。而上海版的高中文明史体例必修课6大主题(“人类早期文明”“人类生活”“人类文化”“文明传承与拓展”“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文明的现实与未来”)47节内容中无一涉及日本,仅在选修课6大主题(“古代三大文明的形成和演变”“世界文化遗产撷英”“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18世纪以来的中国与世界”)25节内容中的第5主题第5节“日本明治维新”“军国主义与近代化”和第6主题第2节“屈辱与抗争”中的“列强对华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涉及到日本,占4%。
从一期、二期课改的初中、高中教科书章节的谋篇布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另外,还可从通过教科书中“日本”内容所占比例与美国、英国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问题。
以上数据中,人教版的高中一期教科书内容只含中外近现代史,不包括中外古代史部分,故所占比例较高。此外,美国和英国在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均都超出日本。况且,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有关日本的内容,既有日本历史的发展,又有日本的侵华战争,还有二战后的日本历史,与美国英国历史的编写相同,具有系列性、完整性的特点。
三、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内容的表述
总揽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在一期、二期课改期间,还是在初中、高中阶段,所涉及到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日的内容,主要是指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抗倭”,19世纪90年代的“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这三部分。
课本在描写这三部分内容时,都对当时世界的背景以及日本国内的变化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比如,“戚继光抗倭”(一期上海版初中)中这样写到:“元末明初,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一些没落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叫他们为‘倭寇’。明初,由于重视海防,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明中期开始,朝政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的气焰日益嚣张。他们勾结奸商和海盗,杀害居民,烧毁民房,抢掠财物,我国沿海人民深受其害。”(注:沈起炜主编.历史(七年级第2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在“甲午中日战争”(一期人教版高中)一课中写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在“抗日战争”(一期人教版高中)中写到“为了摆脱本国经济危机的困扰,趁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日本侵略中国时实行了野蛮的大屠杀,这是铁的事实。在“甲午中日战争”(一期人教版高中)课文中仅以旅顺大屠杀为例,它是这样写的(小字)“日军在旅顺实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日军‘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全城约有两万人被屠杀,幸免于难者仅36人。西方报刊对此发表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天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在“抗日战争”(一期人教版高中)中写到“南京大屠杀”时,课文(大字)表述“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30多万人被害”。课文(小字)表述“根据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者,当地居民史荣禄证言:日本兵把一批中国人赶到大窝子,叫他们把头一天杀死的尸体丢进大江里,然后又把这些中国人枪杀。我亲眼见到日军这样连续屠杀了三天。”(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课文引用了当时人的叙述、评论,乃至当事目击证人的证言,充分说明中国中学教科书的真实性与严谨性。
日本侵略中国,除了进行野蛮的大屠杀,还在沦陷区施行殖民统治,这也是铁的事实。“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内容,在一期课改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涉及到,具体有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以及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四个方面。课文以史实和数据来说明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先后接受了英国投资的焦作、开滦等煤矿。华北煤矿全部为日本侵略者所有。华北沦陷区每年向日本输送的原煤达到800万吨”。(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强占沦陷区大量耕地,用于修建公路、封锁沟和飞机场等,或者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在推行奴化教育中,“伪满洲国的《学校教育要纲》中规定:‘任何学校均须列日语为必修的国语科之一,而将来满洲国的共同语言,限定用日语’。学校强迫学生背诵伪满洲国皇帝发布的《回銮训民诏书》,学唱《亲日歌》等反动歌曲。”(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沦陷区人民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办法,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日本侵略者还“在沦陷区到处抓丁拉夫,掠夺劳动力。仅在华北地区就掳走青壮年600万人以上,被送到东北等地从事苦役劳动。此外,还有10多万个工人和被俘士兵,被送到日本去作苦工,这些劳工绝大部分被虐杀”。(注:王宏志编.中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以上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日本侵华的野蛮行径,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
教科书在有关日本侵华的章节内容中,同时也包括了当时中国方面的政府政策,军民抗战等内容,比如,一期课改的上海初中教科书第四册第九章的“抗日战争”共有7节,其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敌后战场的开辟”“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又比如,一期课改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共有4节,其内容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期课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包含“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全民族抗战开始”“同仇敌忾抗战到底”“回眸八年抗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章第二节是以“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目组成。可见,中国中学教科书全面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内容,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和客观的历史事实。
四、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抗日”内容的教学
综上所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体例特征、内容结构以及抗日内容表述等方面都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的事实。那么,历史教科书中涉及抗日内容的编写宗旨是什么呢,在教学实践中又是如何把握呢?让学生正确认识抗战历史,这就是我们教材编写的目的与教学把握的基本点。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史实,告诉学生: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有过灿烂。然而,到了近代,却没有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她落后了、衰败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在长达109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遭到了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割让,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危险的时期。这期间,中国有过发展的机会,但是却没有抓住。中国几乎亡国,但是终于闯了过去。为了救国救民,几代人做过多次的探索和尝试,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民族解放的道路。面对这一屈辱的历史、沉痛的教训,我们的学生该不该遗忘?回答是否定的。面对这一斗争的历史、胜利的经验,我们的学生该不该继承发扬?回答也是肯定的。只有牢记历史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不败的民族,才能重建繁荣昌盛的局面,跟上世界的潮流。历史应该告诉学生,学生应该牢记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日本是侵略他国的国家,并对周边国家以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应该反省,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目前在日本国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起因于外在的压力或被迫抵抗的“理由”占了上风,有了这般“充足理由”,还需反省日本的战争责任吗?如果日本自己不去反省反思,反而竭力掩盖这段历史,那么,势必还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更大的伤害。进而,日本反过来指责中国的中学教科书抗日、反日内容偏重,片面描写日军侵华的残暴,强化中国学生对日本的仇恨以及战后无日本历史内容,显得更加荒谬。更甚,日本内阁于8月2日审议并通过了《2005年度日本防卫白皮书》,声称,近5年来中国的国防费用持续增长,对日本的军事威胁不断增强,因此要密切关注中国的军事动向,尤其要警惕核武器、导弹和海空军力量的现代化发展。日本打着“中国军事威胁”的幌子,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高技术,并动用数千亿日元,制定六大计划应对周边。日本是当今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水平,军事潜力十分巨大,而且自卫队实力已位于世界一流水平。日本建立了门类齐全、寓军于民的“平战两用”军事工业体系,具有深厚的战争潜力,这不能不警惕。事实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久以来,中日两国与两国人民进行了友好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这都是事实。而明朝中后期的“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19世纪90年代的“甲午中日战争”,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这三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也是事实,在中学教科书上和教学中理所当然应有反映。况且,中国的中学教科书是很严密地将日本的倭寇、军国主义、侵略者与广大的日本人民区分开来。联系我校的实际,也说明了这一点。我校曾经在《城南旧事》《上海一家人》等抗日题材影视中担任小演员的沈洁同学,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不仅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且正确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日后到日本留学,成为中日文化交往的“使者”。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日本大阪的扇町高中等校结为友好学校。每年金秋时节,他们派出大批师生前来访问、座谈、联欢,受到我校师生的热情接待,并作客于学生家中。我们也相应派出师生代表团进行回访,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浇灌了中日友谊之花。
历史告诉我们,中日两国人民应该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因为,“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主旋律”。让我们唱响“主旋律”,而不要听到“不和谐之音”!
标签:抗日战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历史教科书论文; 文化侵略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中外文化论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