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与供需平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供需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劳动力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意义
1995年,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合计达到881.35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61.97%。其中,劳动适龄人口(按国际上统一的15岁至64 岁为劳动适龄人口计算)为574.37万人,占全疆劳动适龄人口60.11%。 这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所有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对这些资源如何加以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提高少数民族劳动人口的就业水平和就业层次,不仅关系到新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的提高和改善,也关系到整个新疆的社会安定团结,还关系到新疆能否在下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充分就业,依赖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本身的供给对比状况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因此,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和未来新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决定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就业水平的根本原因。但是迄今未见对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进行专门的对比分析研究,更缺乏对新疆未来少数民族劳动力供需对比趋势的展望和预测。本文拟在1990年新疆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5年新疆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历年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对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现状、未来供给的趋势,未来经济建设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等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以求对新疆未来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就业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二、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现状及未来变动趋势
任何一个区域的人口都构成劳动力的唯一源泉。劳动力资源是总人口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技能的劳动适龄人口。它的规模、质量、分布与变动特征,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不同的区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水平不同,加之地理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因此其人口的状况就表现为不同的特点,从而劳动力资源在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
1.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供给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现状,总的表现为数量规模大(相对于新疆总人口和土地资源承载力而言)、增长快、结构年轻的特点。按1995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共有少数民族人口881.35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61.97%,其中男性人口444.90万人,女性人口436.44 万人(按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折算)。如果按国际上统一的15 岁至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计算,则新疆少数民族劳动适龄人口为574.37万人,其中男性劳动适龄人口为288.38万人,女性为286.03万人(以上按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年龄结构折算)。若按我国实行的劳动就业与退休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计,则新疆少数民族劳动适龄人口1995年为432.57万人,其中男222.57万人,女209.99万人,同一年,新疆少数民族就业总人数为386.06万人(据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和1995年人口统计推算),劳动适龄人口数量远远大于实际就业人口数。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总量是非常丰富的。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也极为迅速,供给量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增长过程,这里仅以新疆从1982年以来的情况加以说明。1982 年, 新疆少数民族的劳动力资源总量是420.021万人,1990年达到530.87万人,8年时间增长了11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3.75万人;1995年进一步增长到574.37万人,5年时间又增长了43.49万人,平均每年增长8.5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7%。虽然增长的幅度有所减缓,但增长的绝对量相对于新疆这样一个就业吸纳力有限的省区而言,仍是较快的。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增长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自然增长,相对说来,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较高的,1995年全疆人口出生率是18.90‰,而少数民族为21.82‰。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适龄人口还表现为年龄结构非常年轻的特点。根据新疆1%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数据计算,新疆少数民族15岁至65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中,30岁以下的年轻型人口占51.61%,30岁至50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占37.40%,60岁以上的劳动适龄人口占10.98%,同年新疆汉族劳动适龄人口的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45.08%、38.93%和16.04%,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劳动适龄人口年龄构成年轻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2.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趋势
劳动力资源的未来供给趋势,关系到未来劳动就业安排和地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劳动就业安排必须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计划性,对未来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预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劳动力资源的未来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总人口数量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但是其总人口以及年龄结构又都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生育)和死亡以及人口的迁移变化状况。因此以具有一定年龄结构的人口数为基数,给定未来不同时期人口的生育、死亡和迁移数据,就可以得到未来的分年龄人口数,从而可以获知各不同时期的劳动适龄人口数,也即劳动力资源状况。本文选用世界银行的人口应用软件——pcoplc软件,对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未来变化趋势作一预测。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并以1990年作为基准年。预测年限到2020年。在预测中,主要涉及三类参数的确定:表征生育的参数、表征死亡的参数以及表征迁移的参数、取值如下:
(1)生育参数。 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生育的历史变化和现状水平,以及现行的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我们假设新疆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1990年的4.63,至2000年下降为3.5,2030 年达到目前的政策性总和生育率水平2.50。
(2)死亡参数。 按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的现状水平和历史变化,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我们假定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男71.4岁,女75.4岁,上升到2000年的男72岁和女75.7岁,2030年进一步达到男76岁,女78岁。
(3)迁移参数。由于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绝大多数为世居民族, 向内地和国外的人口迁移较少。虽然随新疆进一步对外开放,少数民族人口的省际迁移活动已经日益增多,但由于语言、文化和地理位置的限制,预计这种迁移相对于整个少数民族人口来说,比例仍然不会大,在预测中可以忽略不计,不会对少数民族总人口的预测造成明显的影响。
预测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未来的劳动力资源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劳动适龄人口将从90年代初期的503.77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85.8万人,2030年达到11230.83万人,共增加727.13万人,是目前少数民族劳动适龄人口的2倍。平均每年增加18.2万人。 劳动适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90年代初的55.1%增加到2030年的65.7%,其中50岁以上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也有所上升。
因为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大多居住和生活在农村牧区,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低生产力水平下主要靠简单扩大再生产来完成的,随着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和趋近资源极限,快速增长的人口和劳动力必将给新疆经济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新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广大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将会出现进一步下降,如果不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将会带来较大的不良后果。
三、新疆未来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的需求容量
新疆少数民族的就业容量,受制于新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规模以及劳动力的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还与新疆的各民族人口规模、素质、结构等有重大关系。因为新疆各民族劳动者是在不同的区域中共同参与经济活动的,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劳动力的需求研究时,很难将少数民族与汉族分开来单独进行预测,只能在区域劳动力需求总量预测的基础上,再按照一定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加以折算。
表1 新疆少数民族总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的预测结果
(单位:万人)
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
合计 男性 女性 合计 男性女性
1990
913.92
483.49
430.43503.77
26952613.5
1995
1038.09 544.16
493.93584.15
307.95 276.19
2000
1175.46 611.60
563.86685.8357.47 328.33
2005
1322.42 684.08
638.34794.41
409.88 3845.2
2010
1476.59 760.60
715.99900.64
462.87 437.76
2015
1634.12 839.14
794.981015.02 519.47 495.55
2020
1791.41 917.89
873.521134.98 580.04 554.92
2025
1947.10 995.93
951.171258.88 643.01 615.87
2030
2100.17 1072.89 1027.27
1230.83 629.02 6018
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规模受到自然资源和能源条件、投资状况、政策、劳动力本身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因此对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需求的预测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首先构造劳动力需求的系统结构图(见图1所示), 这个系统包含一系列子系统,按国民经济行业可大致分为工业子系统、农业子系统、第三产业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劳动力供给子系统等等。找出各子系统的主要因素,建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量化,代入计算机中,并且给定模型需要的参数的基准年,就可以得到新疆历年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需求规模。详细建模过程和运算可参阅笔者1995年所作的新疆劳动力需求预测(见参考文献1), 其中各预测年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是参照原新的有关预测(见参考文献2)。
图1 劳动力需求量系统结构图
通过系统的仿真,在基准方案下新疆未来少数民族劳动力需求量状况列于表2。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容量, 总趋势是在继续增加。总的看来,由于新疆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就业容量有较大的增长,这种趋势将一直保持到2030年预测期末,从1990年到2030年,共增长了1倍多,增长的幅度从2000年以后逐步下降, 吸收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将逐步减弱。
表2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需求容量预测(单位:万人)
全疆劳动力 少数民族 平均年增速
年代 总需求 劳动力需求
(%)
1990 777.44391.44
1995 849.86420.851.45
2000 949.22490.553.11
2005 1032.00
542.012.02
2010 1131.90
609.532.38
2015 1225.00
677.672.14
2020 1336.00
754.572.17
2025 1403.7800.391.18
2030 1486.7852.031.25
(注:基准方案是假定新疆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速按《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规划》中所规划的,从1990 年至2000年为8.9%,2000年以后假定仍按照此速度发展, 土地的开发也按此规划,从1990年至2000年按1.7%的速度开发,2000年以后逐渐放缓,取1%,详见参考文献《新疆人口省际迁移研究》第七章,童玉芬执笔。)
四、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供需对比分析
劳动适龄人口是劳动力供给的最上限。实际上,在劳动适龄人口中,还有一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口、正在求学的学生、现役军人以及超出我国劳动就业年龄的离退休人员等。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劳动适龄人口就业的实际情况,这部分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一般在30%左右,而且这个比重在将来的变化不会很大。用该比例乘以新疆少数民族劳动适龄人口数,就可以得出未来各年的少数民族劳动力的可能供给情况(见表3所示)。
表3 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供需对比分析 (单位:万人)
劳动力 劳动力 劳动力
年代 供给量 需求量 供需差
1990 403.02 391.44 11.58
1995 467.32 420.85 46.47
2000 548.64 490.55 58.09
2005 635.53 542.01 93.51
2010 720.51 609.53 110.98
2015 812.02 677.67 134.35
2020 907.98 754.57 153.41
2025 1007.10 800.39 206.71
2030 984.66 852.03 132.63
根据以上对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供需对比状况的仿真和预测,新疆未来的少数民族劳动力供需对比总的趋势是供给大于需求,且二者差距有逐年增大趋势。就业供需缺口从90年代初的不到12 万逐渐增加到2025年的200万,2030年又稍下降为130万。这对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未来就业带来一定挑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提前做好少数民族就业安置的准备工作。当然,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的需求,这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仅新疆少数民族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也是全疆乃至全国的未来的普遍趋势。我们的任务就是正确认识到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也必将出现这一问题,同时了解这种差异的幅度多大,从而尽可能地及早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供需的平衡,即要充分就业,又要兼顾经济效益,把各项工作做好。
五、少数民族劳动力供需平衡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新疆少数民族的劳动力资源在总量上较为丰富,结构年轻,是新疆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但资源总量增长较快而且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远远超过未来新疆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劳动力的需求,从而给未来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此外,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的素质也难以适应未来发展和就业的要求。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既不使这笔宝贵资源被浪费,又不至于阻碍新疆经济的正常发展,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赋予人们的重要使命。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劳动力的供给着手,二是从经济角度着手,具体说来:
1.首先,继续抓紧抓好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工作,控制劳动力人口的盲目增长
控制人口的盲目快速增长是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随着新疆目前农牧业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作为目前吸收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主体的第一产业,必将会出现对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遗留,第二、三产业本身堆积着大量的剩余人员,加之新疆发展的潜力有限,因此完全依赖二、三产业吸收这些第一产业剩余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将会有很大的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未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可能吸纳量,将会给未来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必须坚持搞好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有计划的增长过程中,逐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
2.积极开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智力资源,努力提高文化科学素质
未来的社会是智力竞争的社会。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将会在社会发展和竞争中处于劣势。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总量丰富,然而由于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结构不尽合理,很多地方都出现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要积极开发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资源,必须把提高素质放在首位,积极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合格建设人才。而发展智力资源的关键在于教育。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还较落后,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已成为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积极地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把培养少数民族下一代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同时也要注意对成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3.初步建立全疆境内的统一的、有序的、合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有序地积极引导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逐步转移出来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加之与外界在文化、语言、劳动技能上的差异,劳动力流动少,尤其与就业有关的劳动力流动很少。一方面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正在过剩而且将进一步过剩,另一方面又出现大量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在农村滞留的现象,这种现象即是对少数民族丰富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极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合理和充分的就业。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市场极不发育。因此必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并与全疆劳动力市场协调起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大中城市有序地流动,以缓解农村劳动力将会出现的供需矛盾,积极开展地区间的劳动协作,鼓励有组织的劳动输出。
4.努力发展经济,广开门路,扩大就业容量
实现充分合理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生产的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容量,吸纳更多的人口就业。对于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来说更是如此。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聚集区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生产和商业。
(1)要努力使总劳动供给和需求达到基本平衡, 并且兼顾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就必须适度扩大就业容量,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以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应该成为主要的一条道路。要进一步加快结构的调整,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的特点,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应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放在重要地位,积极发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生产,然后再逐步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转化。
(2)加大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努力拓宽第一产业的就业容量。要把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出去,是不可能的。由于历史的生产传统和经营习惯,与内地相比,新疆的农业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经营,农田基本建设相对较差,因此农业深度开发,发展优质高产农业的潜力很大。应该在新疆,尤其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精耕细作,对农业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加大以工代赈的力度,组织一部分劳动力向农业的开发性领域转移,开发荒地,植树造林,治沙治碱,增加劳动积累,尽可能地吸收转化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
(3)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广开就业门路, 发展多层次就业。
新疆少数民族发展第三产业有广阔的前景。新疆少数民族勤劳智慧,擅长商业、餐饮业,这些不仅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也为新疆的各大众城市所需要。目前在自治区各大众城镇地区的饮服和商业中少数民族占有相当比例,就是明显的例子。应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出来从事第二产业,尤其对于一些新发展的行业,更要鼓励少数民族积极参与,解放思想,占领更多的劳动力市场,为新疆的各项事业发挥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