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明侠 吉林省公主岭市毛城子中心校 136132
一、增强角色认同感爱,我所爱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小学品社课地位重要意义深远,从事《品社》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应该感到责任重大无尚光荣,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品社是一门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的课程,在实际中品社科却并不被看好,遭遇尴尬境遇。原因来自多方面,学校本身就不重视,品社不如语数外,在师资配备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处处捉襟见肘;教师本身就信心不足,认为是副科,上课随意性大,讲条条备条条,课堂气氛窒息;学生也不重视,心里倾向三大科,上课不主动缺乏有效互动;家长也是,不愿意让孩子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到不升学考试的科目上;社会氛围也不利,这几年社会不良事件对小学生品德形成冲击很大,凡此种种以致造成了《品社》课可有可无,教师无足轻重的被动局面。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社会道德建设,正能量正在释放巨大社会效应,人心思变,小学《品社》课教学迎来春天,小学《品社》课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抬起头来,热爱自己的岗位认同自己的角色,在最柔软的心灵沃土上大有作为。
二、充分领会《品社》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和精神
上好小学《品社》课离不开对小学《品社》课程标准基本精神和思想的解读和领悟,离开了基本要义,小学品社就会迷失方向。小学《品社》课贯穿始终的有一条红线,那就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品社课教师要掌握“四观”。
1.教材观
新的教材观应该是:教科书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重要的功能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是开放的,给教学留下空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观
新的教师观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3.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教学观
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有开放性和活动性,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是为了学而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突出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三、采取多种手段实施《品社》课有效教学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这就为小学品社课教师组织教学指明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打破了过去教师一统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听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非常明显。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精讲精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对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以及疑点,深入剖析透彻讲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达到对理论的认知,然后巧妙设计训练题,有针对性组织学生进行操练从而实现以知导行的目的。
2.故事明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留下大量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用故事明理,效果显著。例如我在讲述《‘问号’之歌》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述有关程门立雪等故事;讲述《生活中的你我他》时,我又列举近年来发生的感人事件,如“最美教师”“托举哥”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事例,包含人性的真善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评析感悟最后生成道德知识。
3.角色扮演
现在儿童好奇心强,喜欢表现,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选取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近似“实战”的情况下,实践、体验、感悟,从而掌握道德知识提升道德水平。比方在讲授《我要向你学习》一节时,我在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交警;假如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环卫工等角色扮演,此外还有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等等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活了教学,都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小学《品社》课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科虽小反应的却是大社会,它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工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小学《品社》课“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论文作者:柏明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论文; 社会论文; 品德论文; 课程论文; 社会性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