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207211980****0233
摘要:借助BIM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和施工水平,使装配式建筑从设计到运维的生产链条更加紧密、合理,在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促进建筑行业发展转型过程中,能够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不过,要达到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更加紧密的结合,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地磨合与完善,这仍需广大建设行业的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BIM 技术;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引言
当前,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建筑业因其资源浪费率高、污染重而饱受诟病,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施工污染少、施工速度快、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装配式建筑具有设计系统化、构件生产工厂化、安装专业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式建筑在设计、预制构件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都有显著的差别。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正在逐步推广BIM相关技术和方法,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BIM相关的技术平台和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及施工的效率,促进装配式建筑这一新型建筑形式更好更快地推广。
1基于 BIM 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优势
1.1 BIM 技术提升了质量管理效率
传统项目信息表达方式通过纸质存储传递,使各参与方信息存储和沟通相对不便,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装配式建筑构配件的位置、尺寸都非常精确,如果通过二维图纸传递建筑信息,一方面图纸众多,组织查找困难;另一方面二维图纸作为信息载体,不够直观理解,很可能影响建筑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BIM 通过构建的数字化信息模型,三维可视化,简单易“懂”,可以将其中的关键信息用三维模型展示,将为构件加工、安装提供准确尺寸,避免因信息误解产生的质量隐患。同时 BIM 技术可以协同设计、协同管理,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信息传递平台,使质量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提升质量管理效率。
1.2 BIM 技术可明确质量责任
追溯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过程中充分与物联网等技术融合,将施工过程中用到的物料、构配件等质量信息,通过 RIFD 等传感器或二维码等,可对现场施工作业产品进行追踪、记录和分析,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了人为干预造成的质量问题,增强了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明确质量责任。
1.3对现场质量做到实时有效控制
在 BIM 模型应用于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将现场出现的问题加以记录,并通过网络实时反映到 BIM 模型中,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实时更新的 BIM 模型随时查看现场质量情况,实时掌握现场施工的不确定因素,做到对制造工厂以及装配现场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工程质量实时动态监控,做到对重大质量问题的规避。BIM 模型作为整体和局部质量信息的载体,使项目进行质量动态控制和过程控制变得更加简易。
1.4利于总承包管理单位对分包单位的质量管理
在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下,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需要对各装配分包商的分包工程质量承担连带责任,并对分包单位分包的装配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负责各分包单位之间的装配工程质量协调。BIM 技术的介入,为施工总承包管理单位提供了统一的质量管理平台,降低了总承包单位的管理难度,提高建筑总体装配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质量管理措施
2.1信息管理
基于BIM技术的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就是信息管理,伴随着信息传递效率的不断提高,使质量管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满足要求。BIM模型的建立,将数据信息作为基础和前提,在模型当中,储存有海量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合理组合,在信息模块中,对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件进行准确的定位,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对施工构件进行全面的编码和分类,所编制的条码都是在单元中具有唯一性的ID码,凭借ID码进行下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ID码的编制工作可以参照BIM模型的工业基础分类标准,保证编码的唯一性原则。国家上采用 IFC 标准来进行合理的分类,分类要满足几个层次的要求,层次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划分,分别为:领域层、共享层、核心层和资源层。实现了建筑构件整体的抽象描述,实现了构件类型的真实表达。另外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信息的准确合理的录入。由于不同的施工现场具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应用不同的质量管理和录入方法,质量管理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分别为主动式管理和被动式管理。主动性管理一般适合于制造厂,就是车间的操作人员将构件中的内部芯片中的材料质量信息上传到数据库中,对数据库内部的标准程序进行比较以后,实现自动的评比。评比结果通过 ID 在模型中通过不同的颜色来体现,将其做为管理人员工作或者进行质量评比的依据和参考。工程师如果在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像等方式进行信息的记录,然后再通过芯片的信息上传,实现管理和记录,满足数据信息的可追溯性。
2.2技术措施
要保证装配式质量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必须采取适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 IFC 技术实现构件的合理编码,使构件具有唯一的ID码,将RFID技术作为支持,实现信息的及时读取,无线视频识别技术,是一项电波通讯技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位置的确定和信息的识别,不需要系统和目标之间建立光学或者机械学之间的联系,系统包括几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应答设备、阅读设备以及软件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特点是:体积小、形状多、安装方便、具有极好的适应性,对腐蚀性物质具有极好的抵御能力,覆盖性物质也不会对系统构成影响,为信息的读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数据的容量大、可以通过标签进行存储,满足对质量和信息管理的要求。
2.3组织措施
BIM是一种新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传统的组织和方法的冲击和影响,为了更好地对BIM技术进行质量管理,需要组织相关的措施来保证质量。通过对 BIM 技术进行合理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质量管理小组,来强化BIM的组织信息和职能。组织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全面接受新技术,在构件信息的录入过程中,应该做好信息的实时处理,满足质量和速度的要求。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组织保证以及动态的管控原理,远程管理人员通过BIM模型,来对施工中的实时动态和出现质量问题的具体位置进行准确的了解,从组织上实现全面、合理的管控。
2.4经济措施
基于BIM技术在进行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在合理采用技术措施的同时,还要采用必要的经济措施。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状况,选取合理的既经济措施,制定全面的资金需求计划,并将此作为工作的依据调拨一部分资金用于BIM技术的质量管理专用资金,制定详尽的资金使用计划,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记录和管理。满足专款专用的要求。从资金方面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对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大家积极的参与到质量管控工作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了资金投入量的减少,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BIM 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保证了生产环节的质量和现场装配的质量,满足建筑工程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将事前管理、过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施工过程不同环节的工作,实现问题的合理解决,实现工程质量的合理管控。
参考文献:
[1]吴水根,柏建韦.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施工的质量评价[J].建筑施工,2013,35(2):116~117.
[2]张 立.浅谈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J].住宅建筑,2014(6):73~76.
论文作者:蒋林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质量论文; 技术论文; 信息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模型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