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测试论文,文科综合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划分为地理学科的试题有1~11题(选择题,44分)和36题、39题(4)、(5)小题(非选择题,56分),共计100分。黑龙江省的阅卷方式为计算机网上阅卷。
一、试卷的抽样统计和分析
1.内容构成
今年试卷中的地理知识组成如下:
以上知识都是最基本的地理事象、原理和思想,试卷强调对规律的说明、对特征的总结概括和对原因的分析。从数量来看只占教材总章节的10~15%,这反映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基本特征是以主干知识考核为主,不求知识覆盖,但求能力纵深。
2.题型构成
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和读图问答题两种题型。与往年相比题型要少些,考核重在新情境中学生解决新问题应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不在题型上做文章、绕圈子,减少了形式上的障碍,排除了影响试题难度的不必要因素。
3.能力要求
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的能力要求如果按照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来定义和划分的话,大致分布如下表。从统计可看出,今年地理试题重理性分析,轻感性记忆;重灵活运用,轻简单再现。各个层次的题目都有,分布比较合理,有很好的区分度,总体难度较大(非选择题难度为0.38),有利于人才选拔。
4.各题的得分和难度
在评卷点评阅的是非选择题,总共56分,各题平均得分和难度换算情况如下:
从上表抽样统计数据中可反映出:
(1)学生对记忆性知识和持续热点知识掌握熟练。比如区域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可持续发展、能源供需等。
(2)学生能够凭借表象,做出第一步的判断,但是深入分析、展开论述明显不足。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不够。比如对2003年广西、四川缺电的主要自然原因,普遍只回答降水偏少,对水电构成这个前提和季风气候不稳定性这个深层次机理缺少足够论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较浅层次。
(3)过分依赖于考纲,对于教材相关较少的时事热点关注不够,对考纲以外知识关注太少。像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中国天气特征以及月相的知识就显得比较薄弱。
题号
采分点分值
得分
难度
36(1)
山河相间
3
0.770.26
山高谷深
3
1.330.44
36(2)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
4
1.450.36
地壳不断隆升
3
1.150.38
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 2
0.060.03
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
3
1.270.42
水量丰富
36(3)
落差大 8
4.050.51
多峡谷
水能丰富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
2
0.980.49
36(4)
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资源 2
0.440.22
防止水土流失
2
0.820.41
保持原有生态平衡
2
1.580.79
36(5)
三江并流
1
0.070.07
丽江(古城)
1
0.020.02
能源短缺
3
1.270.42
39(4)
经济发展快、生产用电需求大 3
2.240.75
生活用电需求量大
2
1.290.65
两省水电比重大 3
0.530.18
39(5)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 5
0.160.03
年际变化大造成水能发电的
不稳定
03年降水偏少
4
2.890.72
二、试题特点
1.以知识考查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主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已成共识。今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地理试题灵活、多变、巧妙,宗旨就是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比如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区域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判读地形图、确定地理位置、分析处理现场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等。其中,对我国陆路交通部分数据的分析,围绕图表材料设问,考生只有读懂图表资料中的营运里程、客运量、周转量及与运距的关系,并对两个年度进行对比,结合有关交通运输的知识才能正确做答,要求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M河开发利用的考核则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预见流域内的开发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并获得结论的综合思维过程;而“中星”观测问题的设计更是令人叫奇,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天体观测知识,联系太阳的周日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基本的月相知识方能顺利解决,考察了学生灵活的迁移能力和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2.既突出人地关系,又体现人文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了解热点时政问题,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今考试中大量应用时政问题作为试题切入点,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试卷追求平实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风格,让人感到社会的脉动。今年济南的泉群重新涌水问题、我国交通事业发展问题、澜沧江一湄公河开发问题、世界遗产名录和能源供需问题等,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国情的问题,是关系到地理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这些问题既突出了人地关系,又体现着人文思想,高中学生理应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这些问题,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为学以致用搭设平台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今年更加明显,西电东送工程、西南地区开发、东部沿海能源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去应用知识,施展技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学以致用。
三、地理教学策略
1.夯实基础,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地理概念、规律及原理
综合能力测试强调能力考查,但注重能力并非忽视知识,相反对知识的要求更高,离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凭突击、仅靠死记硬背肯定无济于事。必须注意从一开始就抓积累,抓规律、抓总结、抓内化,夯实基础,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纲举目张,才能熟练应用。
主要做法是:通读地理教材和课堂笔记,梳理基础知识,列出主干知识(基本事实、原理、规律),研究其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每课时、每单元乃至整个中学地理知识结构),做到正确理解、纵横联系,这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其中在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探究、归纳以至应用的过程中,要多想、多做,敢问、善问,弄懂、吃透,举一反三,这样面对新情景才会不慌,答题才能有条不紊。
2.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从命题形式和设计思路上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更体现出能力立意、情境设置、问题新颖的特点。考卷中几乎所有的地理题目都是围绕提供的背景资料出题,且背景资料的范围涉及面相当广泛。另外,绝大多数的地理题目都提供了相应的图表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学会通过提供的资料和设置的情境,根据设问,去分析各类图表,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然后再进行组织、思考、解答,完成设问要求。显然,这种考试对能力的要求很高,它需要考生临场审题后,利用题中已有信息和头脑中的知识储备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包括判读图像、分析资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等,在没有任何现成书本答案的前提下能迅速在脑海中作出反应、判断、选择等,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重组、知识再生能力。因此,日常地理教学中要在夯实基础、不留知识盲点的同时,更要注意能力(学习能力、学科能力和答题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就地理能力而言,特别是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分析等能力。
3.树立“地理为生活”的教育理念,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的迅速发展,给地理教育提出许多新问题、新任务和新理念。“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这都要求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要有新的突破——注意结合教材收集新鲜的地理时事来激活地理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不断更新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教学技能,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在长期结合教材收集和分析新鲜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综合观察、系统分析实际问题和关注世界变化、关注祖国建设的习惯,学会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了解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拓宽知识面,“处处留心皆学问”。
4.加强答题技能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从文科综合测试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其高度的概括性,这对答题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题目看起来简单,但它对答案的准确性和惟一性有很高的要求。试题答案对地理术语、地理数据、地理特征等的表述,包括绘图的准确性要求都很高,容不得半点儿马虎,稍有不慎,便会失分。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答题思路要宽泛,落笔时要针对性强,文字要简明扼要,表述要有逻辑性,思考要有深度和广度,不要在一个角度上反复作答,应多角度思考答案,这样才可能多拿分。因此在平时教学和临考复习中要加强完整的答题思路和规范的答题语言的训练。针对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的答案条理性差、空洞泛泛、所答非所问、地理术语使用不当、错别字较多等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有所借鉴。
(1)答案的逻辑性要强、条理要清晰,避免空洞。与以往综合填空方式有所不同,近两年的非选择题主要是问答题,书写的文字量增大。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层次性,为学生准确表述作好样本,引导学生弄清因果关系,慎用“套话”,慎用政治和历史术语,经常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上来了,书面表达也就不成问题了。
(2)切记不要所答非所问。平时教学和复习中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强调按要求答题。在考试中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能指望临场有出色的表现,优秀的成绩来源于平时的严格训练,这样,实战才会不走板。
(3)地理术语使用要恰当,避免写错别字。在日常教学中,强调学生对地理名词、学科术语的使用,尽量多用书面语,减少随意性。加强对基本知识的准确记忆,这是能力提高的奠基石。教师要注意板书,手勤多写,强调普通话和规范字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