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势与地缘关系理论的变化_国际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势与地缘关系理论的变化_国际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势与地缘关系理论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国际关系论文,变化趋势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缘关系理论用地理因素解释国际政治、经济之格局及其变迁,并具有强烈的为国际关系决策者出谋划策的实用色彩,是一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国际关系学说。二战后地缘政治学遭到人们的普遍冷遇,仅作为一种批判的对象而存在于地理学的文献中。不过国土、资源、交通、地理位置等地理因素毕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从地理角度解释国际关系的地缘关系学仍具有其客观的科学基础。因此,即使在战后初期地缘政治学受到冷落的时期,地缘政治思想仍被许多国家用到国际战略的制定中。例如美国对世界环球航线的控制和对苏联、中国构筑的欧亚新月形包围网,就充分体现了地缘政治学的思想。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处于新一轮大的调整期,世界各国围绕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与之相应,90年代地缘关系理论也进入了活跃期[1]。中国关于地缘关系问题的文章也多了起来[2-5]。在一些介绍国际关系的通俗读物中,也包含了地缘关系的内容[6-8]。但是,90年代的国际关系和地缘关系理论较之战前及冷战时期都已迥然不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交通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等新因素的出现,国际关系有了一些新的动向,对之提出理论解释的地缘关系理论也必然出现一些变革。

1 国际关系发展的近期特点与趋势

1.1 经济取代政治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

一般而言,在任何国际关系的背后都有经济利益的背景。但国际关系从未象现在这样以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并直接用经济的语言表达出来。近年来,关贸总协定及其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国的入关谈判、世界贸易组织、美日欧等的贸易摩擦成为国际关系的热门话题,订单、贸易份额成为国家首脑会谈的内容。政治军事的对抗退出了国际舞台的中心,经济利益从后台跑到了前台。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恐后地与社会主义中国做生意。就连经常玩弄“经济政治化”把戏的美国也不得不因其国内与中国有经济往来的利益集团的反对而使政治让位于经济,比如最终把最惠国待遇问题与人权问题脱钩。

1.2 “和平、和解、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按照经济利益优先的逻辑,就必然尽可能地与其它国家搞好关系,以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从正面来说。从反面来说,战争、冲突、对抗,只能是两败俱伤,达不到获利的目的。这有阿以冲突、波黑冲突、以及美苏对抗的后果为证。

因此,“和平、和解、合作”取代“战争、冲突、对抗”成为今日国际关系的主调。阿以和平进程、波黑和平进程,虽然艰难,但都已开始并不可逆转。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寻求与他国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以便更好地发展本国的经济。

1.3 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反映国际关系趋于“和平、和解、合作”的一大突出表现,是国际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区域合作热。欧盟的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有从经济共同体发展成经济、政治、军事共同体的趋势。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正式运转。东盟的成就则是有目共睹,其中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正越来越大。其它还有亚太经合组织、安第斯集团、中美洲经济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阿拉伯共同市场、中部非洲关税和经济同盟等一大批区域合作组织。此外,湄公河开发国际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等新的区域合作项目或组织也在紧锣密鼓的运筹中。

1.4 世界力量分布格局的多极化和圈层结构

在苏联解体后,世界的多极化倾向十分明显。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虽然相对地位有所削弱,但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极。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是足以与美国抗衡的另一极,并且有日益强烈摆脱美国的影响和控制的迹象。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综合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虽然军事上目前仍依重于美国,但已积蓄起不加掩饰的对美国说不的情绪。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而且近两年改变了迁就西方的软弱立场,旗帜鲜明地维护自己的大国形象,仍是国际势力中的重要一极。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广大,人口众多,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居于世界前列,不愧为国际力量的重要一极。除上述较为突出的五极之外,印度、东盟、南美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围绕各个强国,尤其是美、日、欧等经济发达国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出现了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多极化圈层结构(朗秀英,1996)[9]。例如以西欧为核心的欧洲经济板块,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济板块,和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经济板块。这与所谓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是一致的。圈层的核心是最发达国家(如东亚的日本),从内向外依次是较发达国家(如“四小龙”)、较不发达国家(如东盟、中国)和不发达国家。

显然,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圈层结构来看,美、日、欧占有十分有利的地位,而中、俄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还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可以说美、日、欧是近期世界多极中最强的三极。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力量的多极化及其圈层结构,既是对目前的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面貌的一种归纳,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秩序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2 促成国际关系变化的新因素

2.1 经济因素的突显

经济因素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的背后总可以找到经济的影子。但它从未象现在这样成为各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中心内容。一些国家内部的风云变幻也是经济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经济是最根本的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也与经济因素——数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有关。或许正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人们更懂得了经济的重要性。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成的尘埃落定,各国都看清楚了人民的福利、国家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因此经济利益取代意识形态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实属必然。

在素的突显过程中,宣传媒介的高度发达、人们对世界各国了解程度的加深,肯定起了推波助浪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的福利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穷国的民众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并进而迫使政府采取经济优先的政策选择;富国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水平,也必须把经济置于与一般民众的经济福利关系较远的意识形态之上。

2.2 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分工与合作的日益深化,使世界经济紧密地联为一体。二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模糊了经济的国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使各国的经济相互渗透和交融,难以分割,具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性质。世界经济的景气周期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就是明显的例证。

世界经济的区域化正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距离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地缘较近的区域,在运输、信息等因素的作用下,必然较之全球具有程度更高的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全球一体化也应该以区域一体化为中介(屠启宇,1995)[10]。

2.3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达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超音速飞机使世界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了。虽山海万重,也能朝发夕至。卫星电视、可视电话和信息高速公路等先进的通讯技术更进一步减弱了空间的阻隔。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重大事情,人们已能马上知悉。发达的交通通讯技术,使人们的空间活动范围大为扩大,地球的空间范围则显得相对缩小——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这无疑给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2.4 科技、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谁具有科技、人才的优势,谁就将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获得超额利润。过去通过战争谋取的利益,现在完全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获得,而且没有战争的巨大风险。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无疑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增加了和平的砝码。

2.5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

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及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掌握,使发动战争所冒的自身损失的风险大大增加。这种风险无疑会迫使人们对战争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尤其是在可通过经济、科技等其它手段获利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于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2.6 可持续发展问题把全人类的命运连在一起

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对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日益加大的压力,引起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能否持续的疑虑。80年代以后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声日益强烈,最终导致1992年联合国第二次环境与发展会议制定了《世界二十一世纪议程》,敦促世界各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物质能量循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范围和应采取的对策,无疑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把全人类的命运绑在了一起。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质也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合作。

2.7 文化大众化和社会民主化

文化大众化指文化为大多数民众所享有和掌握。其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育的普及,大多数人都具备了读写能力。二是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大众媒介的高度发达,使面向普通民众的通俗文化掩没了所谓的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地位已经颠倒:在商业化的大潮下,不再是精英文化领导、傲视大众文化,而是大众文化占据了主流位置,把精英文化挤到了受冷落的边缘[11]。

社会民主化是指社会的管理决策的民主程度提高。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很多国家的妇女普选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获得的,少数民族的权益也只是在六十年代黑人运动之后才得到确立。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战后几十年中,很多国家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放弃了独裁政体而采用了民主政体。整个而言,世界的民主化程度在提高。

文化大众化和社会民主化究竟会给国际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能遽下结论。但只要我们依然相信民众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文化大众化和社会民主化终将有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3 地缘关系理论的变革

面对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对国际关系作出理论解释的地缘关系理论也必须进行变革。

3.1 从“争霸”到“寻求合作”的目的转换

传统的地缘政治学可说是一种霸权学说。它力图说明地球的哪些部位是决定霸权的关键,并为各国充满野心的君主和军事家谋求霸权出谋划策。这样的霸权论在帝国主义时代或许有其存在的理由,但现在时势已异,任何霸权野心再难得逞,因此为霸权服务的霸权论也将失去用场。

霸权主义已不合时宜,原因主要是:第一,谋求霸权的必要性已大为降低。由于战争风险的加大和科学技术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牟利手段,已不必要、不值得用军事霸权手段来谋求利益。既然已有更为有效的和平而冠冕堂煌的科技手段,又何必再动用最笨拙、受众人反对的霸权手段?第二,谋取霸权的可行性已不存在。在世界力量多极化、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力量不断壮大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没有单独控制世界的能力。任何一方想建立排挤他人、利益独占的全球霸权都是不现实的。退一步讲,建立排挤他人的哪怕是区域性的霸权也是不现实的。只要是企图利用军事强权手段在本国之外谋取利益独占,都会受到全世界的共同反对。而且在全国人民的交流、了解日益深入、友谊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倒行逆施的霸权行径也将遭到本国人民的反对。

因此,地缘关系理论必须将其应用目标从“谋取霸权”向“寻求合作”转变:为建立和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服务,为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服务,为各国的和解合作服务。

当然,“寻求合作”还要有一定的安全机制作保证。以研究对立问题为首要任务的传统地缘政治学,设法适应对立产生的种种后果,为对立的世界提出如力量均衡之类的安全机制。“寻求合作”的新地缘关系学,将以怎样的安全机制作保证?符合西方的智慧传统的力量均衡法则似乎仍是必要的。但力量均衡法则的最大危险是鼓动一轮又一轮的军备竞赛,这对整个人类来说无疑都是很灰暗的情景。中国具有完全不同的以“睦邻”、“友和万帮”为精髓的对外关系思想传统[12],可为今日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提供智慧。从长远来看,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的加深,随着各国的利益和命运的联为一体,随着各国人民都成为“地球村”的邻居,“睦邻”关系必将取代“仇敌”的关系。从近期来看,建立、巩固和发展各种加强信任、防止对抗的双边安全合作机制,仍十分必要。

3.2 从地缘政治到地缘经济的主题转换

与从“谋取霸权”到“寻求合作”的目标转换相适应,地缘关系理论的重点必然从地缘政治转移到地缘经济。地缘关系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揭示经济合作的地缘规律,为经济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思想。

地缘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地域分工规律。这既表现在因自然资源等地理条件的不同所决定的地域分工规律,如煤矿城市与钢铁城市的分工,更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间的产业的时间周期和空间传播规律。最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也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力的工资也提高了,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有优势。当地的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周围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让位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科技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起步。由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比一般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发达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让位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资本密集型产业随之向周围地区转移。如此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波接一波地向周围地区扩散传播,使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圈层式的结构,并因此而决定了整个区域经济板块中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相对位置及相互关系。这种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构成了各个国家在区域及全球合作中的基本条件。

3.3 从地理位置到科技人才的因子转换

尽管资源、交通地位、地理位置等地理因素在国家的实力变动和对外关系中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地理位置已不再是决定各国的实力、地位、优势的主要条件,更不是唯一的条件。如上所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业已表明科技人才在决定各国的经济地位、发展潜力及与其它国家的相互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各国的势力消长的解释中,科技人才将取代地理位置成为最突出的解释因子。

把科技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解释因子,就预示着科技人才的地理分布将成为地缘关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意味着不存在固定的世界权力地理中心,权力的地理中心将随科技人才的地理中心的转移而转移。

3.4 从欧洲到全球的空间转换

传统的地缘政治学具有浓厚的欧洲中心论色彩。无论是“腹地说”还是“边缘说”,都是欧洲人的立场,并以欧洲为论说的出发点。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有必要从欧洲的立场转为全球立场,从全球的角度重新审视各地的地理属性,尤其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各国的经济地理特性、发展潜力和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以便寻求合作机会,为各种层次的国际合作献计献策。

标签:;  ;  ;  ;  ;  ;  ;  

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势与地缘关系理论的变化_国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