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选择理论看现代政治背景下的财务审计_公共选择理论论文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现代政治背景下的财务审计_公共选择理论论文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现代政治语境下的财政审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财政论文,理论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对于科学认识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及其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学解释,也为深化公共资源管理效益的财政审计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公共选择理论与西方在公共治理实践领域以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治理运动”相得益彰,对完善政府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审计的解释

公共选择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公共财政、选举行为、官僚主义等制度性论题进行了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私人选择活动中适用的理性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的公共选择活动。即政府和政府官员在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同样也反映出“经济人”理性的特征。同时,政府的“非理性决策”造成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运作成本失控、公共资源浪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监督失效、背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追求自身影响和利益的最大化等。

可以说,公共选择的制度性缺陷是国家治理体系出现问题的根源。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改革公共选择制度,让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受到法律约束和制度监督,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为现代国家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必须充分履行对公共资金的全过程审查评价,有效约束公共权力,提高政府治理的绩效,畅通公众利益表达和参与政府管理的途径,才能真正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公共选择”的理念和抑制官僚主义等政策主张,推动了各国政府由权力型政府向绩效导向型政府的转变,推动了国家治理需求和目标的调整,从而也对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形势下财政审计的拓展与深化

现代政治语境中的财政审计大格局模式中,原先不同部门的审计项目不再被按照项目类型分块划分、分散实施,而是以综合财政预算为主线,系统整合在建设“责任政府”、“人本政府”、“绩效政府”和“法治政府”框架下,通过审计项目的实施,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监督领导干部依法履职,逐步实现政府运作的透明化、制度化,从而为依法治国提供实质性的监督和支撑。

其中,“责任政府”目标下要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追踪审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调查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等重要责任领域,将审计问责落实到人。“人本政府”目标下要以民生审计为核心,全面审计“三农”专项资金、社会救助和保障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关注促进就业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努力促进还富于民。“绩效政府”目标下要以监督政府行政绩效为核心,广泛应用绩效审计的工具,评估重点产业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使用绩效,审计土地调控和综合利用的绩效,调查财税、金融、产业导向等政策的协同效应等,实现政府开源节流,降低行政成本,规避政府债务危机。“法治政府”目标下要始终面向制度改进,提高制度效率,不断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审计问题整改与问责等机制的制度化,促进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查处重大经济犯罪案件的机制常态化,推进反腐倡廉,实现依法治国。

转型期的中国财政审计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中心,改善制度效率,整合审计领域,强化审计问责,改进政府公共资源使用的信息质量,最终实现国家“善治”的目标。

标签:;  ;  ;  ;  ;  ;  ;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现代政治背景下的财务审计_公共选择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