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测试卷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依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坚持以问题立意、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试卷整体难度下降,长度缩短,试题开放、新颖,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中学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下面就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结构、考核内容、试题的突出特点,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试卷结构

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全卷共39道题,满分300分。比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减少2道题,缩短了试卷长度。第1卷选择题35道题,14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4道题,包括19问,共160分。

1.试题题型稳定,仍然是由选择题、非选择题构成。

2.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考核分数比例基本稳定,地理、历史、政治学科各为100分。

3.试题组成由学科题、学科内综合题,跨学科综合题组成。

二、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地理、历史、政治学科考核内容

1.地理学科

通过秋分日的日出现象考查地方时知识,通过海上航行问题考查季风气候的风向变化,通过区域地图和文字提示,考查佛教起源地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通过宗教传播问题考查文化扩散知识,通过GIS系统考查商业区的区位因素和区域城市化,通过工业发展模式图考查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和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通过统计图表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通过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考查河流的补给、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荒漠化、盐碱化等知识,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考查工业的区位因素等知识。

2.历史学科

历史试题围绕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考查了中国古代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产生的社会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未能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以及近代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著作。

试题从了解和研究历史的角度,以文字资料和印本、印记等历史文物图片为依托,考查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著作、作品,具有鲜明特色的唐代诗人、宋夏文化交流,以及宋代店铺印记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试题考查了中俄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涉及了中俄边界条约签订的历史时期、领土主权、俄国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新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等。

试题考查了西方人了解世界范围的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发展趋势;并由此切入考查了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表现;分析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在政史地三科综合的试题中,围绕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考查了建国初期“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经济建设和“一五”计划时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

3.政治学科

从考查内容看,选择题考查了经济常识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贸易中的顺差等内容;哲学常识中主客观的统一、精神力量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内容;政治常识中国际组织、第三世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依法行政及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等内容;非选择题涉及了经济常识中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可持续增长,所有制结构等,哲学常识中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政治常识中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内容。

从考核能力层次角度分析,考查了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如选择题第31、32、33题,依据背景材料,21世纪初,我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创建了发展关系和深化合作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与“论坛”参与国确定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分析近几十年来,非洲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从对近三年来中非贸易增长的理解及第三世界国家的认识设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国际贸易中重大问题的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考生对第三世界中非贸易增长的理解、认识能力。又如非选择题第39题,这是一道地理、历史、政治跨学科综合题,该题(5)(6)问属于政治学科试题,如第39题(6)问,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该问既考查了考生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容的识记,又考查了考生运用内外因相结合原理,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源、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

三、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突出特点

1.试题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地理学科问题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有利于考查考生创新思维。如第36题中的“白风暴”问题,试题通过一定情境,巧妙引导考生运用地理学科中的有关盐尘和盐碱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解答。试题的主观性明显增强,答题时必须对背景材料进行加工,将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方可寻求到答题思路。

2.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强调从现实问题立意,从社会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热点问题切入,创设问题新情景,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能力,试题都是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如选择题第24-28题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切入,选择题第34题以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为背景,第35题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材料;非选择题第38题我国海洋产业中的休渔制度以及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问题的处理原则等,试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第39题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主题,充分反映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重大经济决策。该题是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跨学科综合题,试题配分60分,分值之多,是过去文综测试从未见过的。

3.突出专题性,试题设计开放灵活

2004年文综试题以专题形式出现,注重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意义、影响的理解,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分析,使之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这既反映了文综试题更加成熟,也强化了试题对考生道德教育的功能。

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增强综合渗透意识,背景材料和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为广泛,开拓新视角,体现新创意,鼓励考生创新思维,如政治学科第38题(1)问答案设置酌情加分点,第39题(5)问答案中设置酌情给分内容。背景材料丰富多彩,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政治学科第30题引用了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独特的美感。又如文综试题第37、38、39题,采用具体分段背景材料,然后提出问题,使得考生答题针对性更强,同时考查了考生对分段材料的阅读水平,有利于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

又如经济全球化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该部分知识内容,非选择题第37题(4)问中提到的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考生在组织答案时,结合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知识内容,跨学科组织试题答案就可得高分。由此可见,跨学科综合由形式到内容,逐步拓展到思维的综合、渗透。

4.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注重能力

试题突出各学科主干知识,立足于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如政治学科考核的内容:经济常识中市场经济特征、国家宏观调控、世界市场、国际贸易、产业结构等;哲学常识中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发展、矛盾、内外因辩证关系等;政治常识中国家机构活动原则、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政党制度、我国外交政策等内容。

又如历史学科第37题,考查了从示意图获取西方人了解世界范围的变化情况,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发展趋势,也考查了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考查了从文字资料中归纳提炼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表现方面,也考查了分析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考查了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受益的主要国家,也考查了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获取历史信息,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与概况提炼、准确文字表达,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各学科教学和考试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是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材料来思考、认识现实问题。

5.多角度、多视野地考查了经济史的内容

历史试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的关系;宋代经济发展中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任务、措施及其特点和原因。考查了世界历史上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后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日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表现;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对此经济现象的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一经济发展趋势等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在考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中,直接涉及经济史内容的就有52分,约占历史分值的二分之一。这是近几年考查经济史较多的一次。从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中,从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的角度,全面认识历史发展中和当今世界发展中的经济现象是十分必要、重要的,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200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