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徐艳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徐艳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

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我在教学中集中精力根据一篇篇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着手,设计不同的教法,把学生引上自己去理解课文的轨道,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阅读技巧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声韵入情,品析阅读之美

声音是语言的窗户,带着一份独特的感情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感观。声韵之美,情感之味,是阅读教学中的源泉。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阅读品析与教导,永远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情感共鸣。通过声音的触动,学生不仅能在情感中自我熏陶,感受文章的魅力,更能用心追寻自身对阅读的理解与思考,这是语言教学中难能可贵的地方,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多从朗诵的入口开始,展开对阅读的感知与理解,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好地创造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成效。

朗诵是情感表露的萌芽,可以舒缓地展现个人与文章的联系与情感抒发。教学中的朗诵氛围是使学生进行情感共鸣的基础,也是学生激发阅读兴趣,感受语文魅力的开端。文章朗读又分为教师引读与学生朗诵:教师引读是通过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引读延伸,其最大优点是能解决文章诵读时对学生来讲比较艰涩难懂的单字或语句,让学生能全面客观地理解文章主体思路,这样在学生自我朗诵时就能轻松应付,完全自然地投入到阅读空间中;学生朗诵是进行阅读课延伸的重点,尤其是一些情感类文章的诵读,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情怀感触当中,凸显出创新的阅读乐趣。为了更好地达到创造性情感共鸣与语文知识连接升华,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资深朗诵能力的培养。

二、引经据典,展现文字之源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里,许多都是经典之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春》,以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教师不仅需要对当篇文章进行入微分析,而且应该讲完此篇文章进行扩展介绍,比如可以介绍鲁迅先生的个人资料,写作文章时的背景简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本人影响与旧中国时代的环境分析的理解,更可以让学生因此而热爱阅读作品,有利于学生养成爱好阅读、懂得欣赏经典美文的习惯,以更好地创造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与课外延展,这将是新课标要求下语文教学的全新思维理念。通过引经据典,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是阅读空间升华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社会,走进文章背后的世界的最直接方式。通过贴切真实的情感感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观,更透视背景作品下的人物性格、情感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品读能有意料不到的作用。

教师应该从基础出发,每隔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课外阅读延伸,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怀,教给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生内涵,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创新目的,是阅读教学全面开展的意义;是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自然、触碰历史、追寻美感的平台。

三、通过质疑,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在上课的时候,特别是在课文分析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多学知识,都把问题答案全部告诉学生,再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考试的分数就比较高,其结果往往很不理想,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就是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所以用了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自己思考能力的时间和提问时间比较少,差不多成了满堂灌。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的,令人不满意的,学生也学得累,事倍功半。新的教学理念是:高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应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广阔空间。特别在提问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草草收场,那这种提问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疑问要大胆鼓励,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开阔思路,还可以采用各种发问方式,采用小组讨论,分组发问等等,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确地评价

对于阅读材料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联想,提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很细,如字怎么读啊,这是什么人啊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心倾听,充分关注,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习,教师顺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是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平等和谐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在活泼严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最后语文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活跃起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阅读能力便水到渠成。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论文作者:徐艳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2月总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徐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