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异化消费现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现状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识码:A
一
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把消费作为一种自我满足的手段,把消费当作人生的唯一乐趣的一种状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现象频频出现,70年代末,在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分化出一个新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该学派从社会生态观的立场出发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危机,第一次提出了异化消费理论。该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在《自然的统治》和《满足的根限》等书中提出的,后来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和发展。“今天的工业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以下特征:(1)技术规模庞大;(2)能源需求高;(3)生产和人口都很集中;(4)职能越来越专业化;(5)供人消费的商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莱易斯认为往往只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这恰恰是当代异化的特征。仅仅根据消费来衡量满足是现代社会所固有的混乱现象,因为商品体现了许多复杂的含义,这些复杂的含义往往难于理清而且也难以与人的需求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一个可能并不喜爱自己职业的人,往往会为消费名牌商品而努力工作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名牌商品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尚带头人在市场确定的流行趋势,一会儿失去魅力,一会儿又有了魅力。”[1]“所谓‘异化消费’,指的是人类用获得商品的办法去补偿其令人厌烦的、非创造性的,而且往往是报酬不足的劳动生活。”[2]之所以叫“异化消费”,是因为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表现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的消费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实现其创造性,人们把满足、快乐同消费等同起来。这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不恰当的补偿。本·阿格尔说道:“一句话,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3]这就是异化消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诱使人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把追求消费当作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异化消费,而异化消费正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异化消费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有可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承担的限度,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人的异化即分裂了人的存在,而且污染了环境,造成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现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诚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其异化消费理论确实为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二
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异化消费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然而事实上,异化消费不是资本主义的独生女,它不但降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天天地扩张。
异化消费通常表现为过度消费或奢侈消费,而当今中国正在刮起一股奢侈消费的欲望旋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现在国内身家超过1000万美元的富翁已逾万人,他们的挥霍浪费正肆无忌惮地改写着我们曾经节俭的历史。据报道,杭州某地产巨头耗资1000万美元建造了一套足以显示其成就的仿“白宫”建筑作为住宅,而另一人则仿美国帝国大厦在上海外郊建造住宅。富翁们振振有辞,“花钱有理,奢侈无罪,”他们认为“有钱就要表现出来”,“钱可以从周围朋友那里买来尊重和羡慕”,“奢侈让我们受到世界更多的重视”。国内富翁并没有国外富翁那样富可敌国,然挥霍浪费却令国外富翁“汗颜”。不仅如此,工薪阶层也勒紧腰带向奢侈进军。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言:“目前的社会与其说是在遭受着缺乏钱的痛苦,不如说是在遭受着大肆挥霍浪费钱的痛苦;”[4]“这种只顾及时行乐而不顾后果的生活模式在每个阶级中都存在相当大的市场。中上阶级同下层阶级一样,都对此感到内疚,因为他们的生活超出了他们的财力。他们过着挥霍浪费的生活,极尽炫耀、享乐、轻浮之能事。”[5]人们无限地求新求变,跟随潮流,喜新厌旧,不需要的也要拥有。过度消费让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生活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一种被金钱物化的幸福,人们进入了异化消费的时代。在贫富悬殊的中国,先富带动后富的同时,异化消费也得到了传播。“挥霍浪费是灾难之源。”[6]异化消费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悖论,引发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的异化以及道德沦丧和犯罪等一系列社会危机。
1.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当代生态危机归结为人们的过度消费行为,认为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正是由于人们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力量不加节制地开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用以高度密集生产和穷奢极侈的消费,才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关系的破坏,使得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危险局面。我们的传统经济是一种“牧童经济”,是由“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线性流程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经济。这种传统经济社会犹如一个可以由牧羊人任意放牧的草场,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公地的悲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刺激消费,依靠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并且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其结果便是生态环境的崩溃: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便失去了控制。据中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国目前沙漠化的速度是每年21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每年有30个北京城成为沙漠,森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事情的发展正如霍尔克所言:文明人走过地球表面,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一片荒地。过度消费使得有限资源和人类无限索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有人反驳说,科技会使能源无限地再生,比如核能。核能确实能暂时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但它同时会带来更严重的辐射危害,环境污染就会愈发严重。目前,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一起被列为我国最严重的三大环境公害。垃圾也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过度消费正以惊人的速度和量制造垃圾:中国每年垃圾堆存量高达64.6亿吨,占地5.6万公顷,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而对中国来说,资金短缺往往使得回收再利用难以实现:一方面要努力发展经济积累资金,有了资金才能处理好垃圾,而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的过程又必然不断地制造垃圾。过去所谓的“天灾人祸”,现在更突出地表现为“人祸”转化为“天灾”。天气反常、地球升温、传染病蔓延,其根源就在于人类的异化消费导致的环境污染。人类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却忽略了这一点,故此汤因比预言——人类不会在谋害自己母亲的罪行中幸免于难。
2.人的异化 “人喜欢成为奴隶,并展示自己受奴役的权利,这种奴役常常变换自己的形式。”[7]“奴役总是意味着异化,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向外抛出。”[8]现今社会中,正是金钱和物质财富奴役着人们,异化消费引起了人的异化。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为了追求奢侈的快感,人们花大量时间工作。赏心悦目的消费像无形的枷锁,牢牢地囚笼着每一个人。人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一切都变得高速。电器很快就换代,技术很快就更新,于是悖论产生:高速本身是为人类节省时间的,但实际上人们为了跟上“更新”、“换代”而变得更加忙碌。被金钱物化的幸福让人们无节制地挥霍物质,快感过后人们发现情感空间越来越窄,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的普遍怀疑在增长,闲暇和真情成为真正的奢侈品。人们的享受比从前多,但明显不如从前快乐,又一个悖论产生。一份报纸用辛辣的语言揭示了这一事实:生活的重担与工作的压力将人异化为物,人们的脸上根本看不到满足的快意,就好象一只被疲惫和麻木折磨得褪了毛的鸡,即使再被开水烫上一遍也不知道疼痛。舍勒指出,在今天,就生活秩序而言,异化以其特别的秩序完全占有了“最佳的头脑和最强的心尖”。在医疗技术日益昌盛的时代,疾病却无所不至,多方数据均表明,中国的精神病人正在急剧增加。不堪重负的人们,在异化消费的怪圈中丧失了人的本质。
3.道德沦丧和犯罪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9]经济和道德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车轮,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性和一致性。但是在二者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来:惟利是图观念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滋生……异化消费现象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张,影响人们价值观的转变;而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的形成又直接推动了异化消费现象的扩张,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功利主义价值观使得人类社会道德沦丧和犯罪滋生。弄虚作假和道德败坏的恶习来自于人们对两个东西的过于重视——等级和财富。而今天等级和财富的标志就是消费水平,人们正是通过奢侈消费来换取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社会道德遭到了彻底的腐蚀。没有战争和政治运动,但犯罪像无所不在的细菌威胁着人们,挥霍物质的欲望直接主导了犯罪。
三
为什么现在过度消费在我国成为一种全国范围、大面积、全方位的行为?其根源在哪里?笔者认为,异化消费在我国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费的社会机制 目前中国占主体的经济理论是“以消费促生产”,在这个理论的支持下,鼓励消费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此,近年来为发展商品经济,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消费特别是鼓励超前消费的政策,比如各种信贷服务。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初推出的一批鼓励个人消费信贷的新政策:“(1)从1999年起,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2)将个人住房由普通住房贷款扩大到借款人自用的各类型住房贷款;(3)对购买住房、汽车的贷款比例可在严防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按不高亍全部价款的百分之八十掌握;(4)各银行可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试办一些新品种的消费贷款,如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5)贷款利率方面可在政策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该政策无疑是一支强心剂,有力地刺激消费从而带动了经济增长。继此之后,各种鼓励超前消费的政策和信贷服务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台,并且限制条件越来越放宽,按揭还款期限越来越长,利率也越来越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超前消费。然而与此同时,社会上有许多人由于对超前消费的理解存在偏差,盲目跟随,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形成了过度消费,使得自身不堪重负。政府鼓励的消费实际上是一种适度消费,是在个人经济承担能力以内的消费;而政府鼓励的超前消费则是在收入稳定的前提下和经济承担能力以内的信贷消费。但是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人们并未准确理解和贯彻该政策,而是盲目的追随,未把握好享受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度,给自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包袱,导致了过度消费即异化消费的形成。
2.商家制造的官能化信息环境 21世纪的中国是个成熟的消费社会。弗洛姆曾分析了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新就是美。他把消费者购买行为归纳为如下的恶性循环:获取→暂时的拥有与利用→舍弃→新的获取。消费的另一个特征是:制造需要,实际就是制造欲望。商家响应国家鼓励消费促进生产的政策的号召,把握机会,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五花八门的信息到处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欲则刚”,然而欲望一旦产生便是“欲壑难填”。人们不断地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异化消费势必形成。
3.个人价值观的偏移和传统旧俗的影响 从前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是人格、才能、知识等精神上的贡献。而今天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已将评估标准转为物质贡献,即成功的标准是能否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物质财富标志着人们的地位,主宰了人们的快乐。正如汉斯·布鲁门·伯格所言,拥有金钱是人们所能说出的关于幸福的唯一确定的形式。这种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代表的功利化价值观被人们称之为“唯物”价值观,因为它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行为上。这种“唯物”的价值观直接推动了异化消费现象的形成。此外,传统旧俗的影响也推动了异化消费现象的演化。奢侈与浪费是原始人遗留下来的旧俗。早在社会发展初期,原始人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常常因为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一个地区的物种,破坏了自己的食物来源,被迫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现代人继承了古人的奢侈和浪费,最终导致了资源的破坏。“注重面子是当代社会的最大恶习之一”,[10]这也是传统旧俗带给当今社会的一大恶习。为了体面的生活,人们不惜成为物质的奴隶,承受着高消费的奴役。其实在奢华面前,人们只要有勇气说“我负担不起”,就可以摆脱异化消费的枷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异化消费产生的真正根源就在于商品经济社会。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说:“人的依赖性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1]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分别是由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决定的。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那里指资本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是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因为我国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来发展生产力,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提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做准备。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即在物的依赖性社会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往、全面的关系、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进行交往。个人在挣脱了对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依赖而具有某种独立性的同时,却又落入了对物的依赖关系,即对金钱关系和商品关系的依赖,成为物的关系包围中的“独立的个人”,成为异化的个人,成为更加不自由的个人。异化消费正是对物的依赖性社会的产物,即商品经济社会是异化消费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异化消费不仅形成于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异化消费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忽略了其在我国的萌芽成长。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异化消费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产物,故其在我国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并且,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加入WTO的过渡时期,国家今后的消费政策仍是以各种经济手段刺激消费需求,以期更快地促进生产增长。如果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那么异化消费现象在中国就会不断扩大,由其引发的社会危机也就会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演化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当代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人类必须以全面而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
1.在异化消费引发的环境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道德性和科学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克服异化消费的关键是建立“无增长”的经济模式,我们认为这是不科学的。“零的增长”并不能停止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只能推迟世界末日的到来,不能达到生态平衡。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观念和发展模式,就可能重复历史上发达文明走向衰亡的老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今后必须发展“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转变消费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文明诞生时中国人曾把节俭看作美德,但现代人将其视为陈腔滥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节约意识,鼓励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转变观念,重建道德,关键在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12]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由量的标准转向质的标准是未来社会进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13]挥霍物质并不能给生活带来真正的热情和快乐,唯有精神的享受和实现才能带给人们幸福和热情。所以人们必须纠正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物的奴役,才能消灭异化消费现象,解除人的异化,恢复人类的自由,实现向人本身的复归。
收稿日期:2002-10-28
标签:消费社会论文; 生态学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