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传》政治思想的生命力——兼论秦始皇焚书不及《周易》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之谜论文,生命力论文,政治思想论文,始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古代对《周易》不分《经》与《传》,合称之为《易》、或《周易》。秦始皇焚书不及《周易》,司马迁说是因为它为卜筮之书,易言之,即是脱离政治实际的书籍,可以得到保留与豁免。如果检讨《易传》内容,这是“皮相”的说法。《周易》之所以得到豁免与保留,正是因为它能为秦代的封建专制主义服务。
关键词 《周易》 秦始皇 封建专制主义
近来对《周易》〔1〕的研究,渐及其文化潜能。 这表现了《周易》研究逐步在深入。但检讨研究的成果,较多的论证《周易》与中国哲学的建设,很少有人论证它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论证它关系着商周之际的政治斗争,但少见有人论及它对后世政治实践的重要作用。我认为《易传》对后代影响深远的、鲜为易说家触及的在于它以王权为本位的封建专制主义。它服务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潜能和政治的生命力,现在我将初步的认识写在下面,以就正于海内外大方之家。
在中国的奴隶制时代,是谈不上王权本位和专制主义的。溯源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代,主持部落会议的酋长到了奴隶制社会里,他们就成了霸(伯)主;参加会议的酋长就成了诸侯了。霸的本义不过是“长”,侯的本义为掩体下一支箭(字篆文),即守卫边境的斥堠,在后来演变为从属附庸之国。中国的阶级社会由夏、商、周三代开始,传说夏“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后来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商伯(《国语、郑语》),周文王也曾为西伯(《史记·周本纪》)。在原始社会或霸政时代的君臣隶属关系不是那样严格的,所以虞舜说当时的君臣关系,是所谓“臣哉邻哉,邻哉臣哉”(伪《古文尚书·益稷》)。周文王也有相与的“仇方”(《诗经·皇矣》),也称“四邻”(《尚书大传》)。这种关系按照王国维的说法为“天泽未分”(《殷周制度论》),保存着浓厚的原始社会氏族关系的感情纽带。
“周监于二代”(《论语·八佾》),吸收了夏商两代的文化遗产,实行封土建君制度。但是其流弊,养成封国的坐大。在其开始,满以为周王朝的土地、军实、防御等〔2〕的绝对优势,可以对付任何大国,可以保证中央王权的长治久安。不料东迁而后,时移势易,迁都的实质成了投靠晋、郑等姬姓国家,苟延残喘。这时也就谈不上周天子的统治力量了。
为了支撑摇摇欲堕的东周王朝,于是在春秋时期又出现了霸政。不待说,这个霸政是因袭夏商和西周初政产生的,是为东周的颓势补台的。《风俗通义·五霸》载:“谨案《春秋左氏传》:夏后太康娱于耽乐,不循民事,诸侯僭差,于是昆吾氏乃为盟主,诛不从命,以尊王室。及殷之衰也,大彭、豕韦后续其绪,所谓王道废而霸业兴者也。”这个政治演变的“反祖”现象,直到西周衰歇时,东周诸侯又依样画葫芦。再到楚汉之际,楚项羽拥立一个虚君义帝,而自称为西楚霸王,还深刻地打着这个印记。所以有的史学家认为:霸政时的诸侯会盟,显然有别于统一王朝的君主专制,于是论定夏、商、周三代为部落联盟性质,不是没有原因的。
略约在春秋战国之交,中国历史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由七强分立,相互兼并而渐趋于统一。统一的封建王朝体制究竟应该如何?三代奴隶制王朝的格局只能作为借鉴,完全移植的可能性是没有的。是以当时儒家产生了“王道”与“霸道”,“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如儒家右派是主张“法先王”的,他们认为取天下的要略在于行仁政,如果天下归心,“兵不血刃”即可得天下;儒家左派是主张“法后王”的,他们认为应吸收春秋以来各国进行改革的政治经验(即荀子所谓“法不贰后王”《王制》),总结历史教训,兼弱攻昧,以完成统一大业。儒家左派后学韩非、李斯,继承三晋法家法治精神,建立坚定的武力统一思想。于是接受法治的秦国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完成统一。
统一后的政治制度又将如何呢?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1.自号为“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为天下之“最贵”与“独尊”,突出了王权本位。
2.建立一个专制主义国家。
革除周朝“封子弟同姓”为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成内重外轻形势;
法令归一统,任何人不能挠其权。
在前面我们不厌其烦地论述三代奴隶制王朝政治,实则是为了与秦代封建主义王朝作个对比。如秦代真正完成了统一大业,而在三代则是诸侯分立,霸政盛行,诸侯割据即成为霸政的基础;秦代实行专制集权,而三代视诸侯为“友邦君”,诸侯亦各自为政,成了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集权,确乎是集中了法家“专制”、“专柄”、“集权”种种理论的大成。依据这些理论所建立的秦政,在当时确乎是一个创举。当时大臣说:“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确非溢美之辞。
我们再看战国中晚期勒成专书的《易传》所揭示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王权是如何设想的:
《易传·乾·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思是说:多么伟大的乾元啊,一切由它开始,并统率着一切。这个乾元是什么呢?据《说卦》的解释是:“乾为天、为君、为父、为王、为金……”。我们再看《易传·坤·彖辞》又是怎样说的。它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意思是说:坤元的功能发挥的是多么尽致,万物由它生成出来,它是顺承着天的。这个坤元是什么呢?《说卦》说:“坤为地、为母”、“为众”、“为布、为釜”。乾坤两两对举,就是说乾代表着统治者,在人伦“为君为父”。在器用“为金为玉”。在金石并用时代,没有任何工具比青铜器和新石器还管用的。坤代表被统治者。在人伦“为母”、“为众”,在器用“为釜”、“为布(鎛)”,为生产与生活所必需。它们得来虽不太难,但为日用所不可少。至于乾坤二者的属性,“乾健”而“坤顺(驯)”(《说卦》),“乾刚”而“坤柔”(《杂卦》),简单说来,统治者总是主动的,被统治者总是被动的。但没有被动,不能成其主动;没有被统治者,不能成其为统治者。统治者是因被统治者而存在的,所以它要求被统治者发挥其可能发出的功能,在物质生产上要求他们“致役乎坤”(《说卦》),在精神面貌上要求他们尽忠守法,历久不渝,即所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也即是要求被统治者成为一个尽心竭力、俯首贴耳的工具。
我们再看《系辞上》又是怎样说的。它说:“天尊地牢,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意思是说:乾为天而坤为地,天高而地下,尊卑的关系就这样确定了;一高一下的形象陈列出来,谁贵谁贱地位就这样决定了;运动的总是站在主动方面、支配方面,静止的总是站在被动方面、被支配方面,这样谁属阳刚,谁属坤柔,就分辨清楚了。
综观《易传·文言·系辞》:前者在于说明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功能,后者在于说明其社会地位。《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他的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活、阶级结构,是力求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在战国中晚期列国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视野日以广阔,于是道家和儒家均产生了以天道喻人事的思想。如庄子说:“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牢,神明之位也。”(《庄子·天道》)子思也说:“博厚配地,高明配天。”(《礼记·中庸》)这与同时的《易传》思想是一致的。时代给当时统治者的任务,是建立统一的、专制的、以王权为本位的封建主义王朝。我们考察《易传》的思想是符合这个要求的。也即是说: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易传》曾作了它的理论先驱。它抛弃人治、法治之争,仁政、霸政之辨,端端地站在专制主义的制高点上,为封建的、统一的秦王朝埋下奠基石,它对中国政治史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在《易传》之后、秦汉时期的著作:如《大、小戴礼记》、《新书》、《春秋繁露》、《潜夫论》、《风俗通》、《白虎通义》以及《独断》,都继踵前武,为专制主义呐喊鼓吹〔3〕,如追溯其本源,还得从《易传》开始。
据传世文献使人置疑的是:秦始皇焚书不及《周易》,司马迁分析原因:以其为卜筮之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迁倡之,班固和之(《汉书·艺文志》),以后史学家几无异辞。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秦始皇焚书的政策界线,在于其议论是否对专制主义起破坏作用。我们复按《秦始皇本纪》,其所列焚书的罪状是:
1.“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即用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政治非议封建主义的政治;
2.“人善其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即从事未立于学官的私学。或者“以文乱法”,干扰王朝政令的推行;
3.家自为史,自任褒贬,以淆乱视听。上列三者,都是不利于“法令出一”,“定于一尊”的专制主义的,所以都被列为焚烧对象。秦始皇根据这个标准,所以在《秦记》之外,各国站在不同的立场所记的历史,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百家语”,都在焚烧之列。《周易》虽为卜筮之书,它之所以得到保存,不是在于它为神职人员所利用,适用于民间,脱离了现实政治,而在于它在《易传》中确定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被统治者应当竭尽心力以听命于统治者的职能,这正是专制主义者梦寐以求的,且是后来的统治阶级所首肯的。反之,如果被统治者“为妖言以乱黔首”,它是会被坑杀焚毁的。《礼记·王制》曾言:“假于时日卜筮以惑众者杀”,《礼记》是汉初成书的。汉是因袭秦朝的制度的。这句话而未被毁是秦政的最好注脚。可见《周易》之得保存,在于它为统治阶级和专制主义者服务,若说因其为“卜筮之书”,很显然,是未曾深入问题本质的表现。
秦汉之际的政论家,咒诅秦王朝为“虎狼之秦”,实际上是指秦始皇“贪得无厌”地兼并关东六国大片的土地。其实,秦始皇的物质欲望与权势欲望,是作为兼并六国,实行专制的动力。中国的统一,强有力的封建王权的建立,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这就是王船山所说的“假天下之大公以济其私”(《读通鉴论》卷一)。自秦始皇建立封建王朝体制,二千年封建王朝可以改朝换代,但每个王朝对于所有制、阶级关系,基本上没有变动。所以严畿道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就是这个历史实事。由此可证:《易传》为秦王朝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为二千年的封建主义鸣锣开道,在政治思想上是有生命力的。
收稿日期:1995年10月28日
注释:
〔1〕司马迁说:“易以道阴阳。 ”(《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实,《易经》并未曾对举阴阳。对举阴阳成为理论的是《易传》,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自司马迁通称《经》、《传》为《易》,秦汉学者多仍之。本文亦然。
〔2〕如天子的直接领地“地方千里”,“诸侯皆方百里、 伯七十里、子男四十里”。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小国“一军”,等等。
〔3〕如《大戴礼记·朝事七十八》、 《小戴礼记·乐记·王制》等,《春秋繁露·保位权第二十》、《新书·权重·阶级》、《潜夫论·衰制第二十》、《白虎通义·爵·号》、《风俗通·三王》、《独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