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薛平燕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广西柳州 545007

【摘 要】目的:探讨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个体化糖尿病教育组)和对照组50例(常规糖尿病教育组),3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胰岛素相关知识评分及血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相关知识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FBG、2hPBG 及HbA1c 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中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个体化;糖尿病教育;血糖代谢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随着近年循证医学的发展,糖尿病的控制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转变为系统管理,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1]。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缺乏糖尿病教育就像缺乏胰岛素一样危险[2]。目前我国 50% ~ 80%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较差[3],导致病情得不到很好控制,大大影响了治疗效果。本文对50例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并与50例实施常规糖尿病教育的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观察,收到了较满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0 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均能生活自理,符合2010 年WHO 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分型为2 型糖尿病。按随机单盲原则,分为观察组(个体化糖尿病教育组)和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教育组)。观察组患者50例,男27例,女23 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0.5±4.3)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7±2.1)年,大专以上17例,初中22例,小学及以下11例,住院时间 10-22 d,平均时间(11.64±3.45)d;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教育组)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0.2±4.7)岁,病程为2-15年,平均病程(6.6±2.0)年,大专以上16例,初中24例,小学及以下10例,住院时间 9-22 d,平均时间(11.75±3.4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由糖尿病教育小组成员安排2次糖尿病知识讲座,30min/次,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及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胰岛素相关知识及规范注射方法讲座,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教育,并由教育小组成员安排患者到指导中心来接受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具体如下:①评估患者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给患者制定个体化食谱;教给患者使用食品交换份法对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并用食物模型将食物重量数字具体化、形象化。②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运动计划。至少运动3次/周,1 h/ 次,保证运动强度适中。○3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给患者详细讲胰岛素相关知识:包括作用机制、对胰岛β细胞的修复作用,胰岛素治疗适应证、禁忌证,正确认识胰岛素,消除患者对胰岛索的认识误区,胰岛素的种类、保存方法,规范注射胰岛素方法、部位、所使用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正确注射以减轻疼痛的方法,低血糖反应的识别、处理等。反复讲解并现场操作演练直至患者基本掌握。④向患者说明血糖监测的意义及方法,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监测频率,并督促患者培养自我监测的好习惯。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处理异常的血糖结果。并对住院期间测得血糖值进行分析,指导患者根据每日饮食、运动情况的变化简单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5要求患者每月到我科参加1次糖尿病教育专题讲座;并建议患者或患者家属订阅1种的糖尿病科普知识杂志作为家庭读物。

1.3效果评价指标 于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返回我科,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并进行胰岛素相关知识考核,设计6道测试题,包括:○1胰岛素基本知识○2评估胰岛素依从性:好2分、一般1分、差0分○3胰岛素使用(包括储存、抽吸剂量、注射时间)○4注射方法(包括部位、更换针头、进针速度、是否停留)○5监测血糖:大于5次/周 2分、1-5次/周 1分、不监测0分。○6低血糖预防、处理。其余各项评分标准均为:完全正确2分、部分正确1分、不正确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胰岛素相关知识考核得分情况,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不同于其他疾病,整个过程中患者是主体,仅仅依靠医务人员、降糖药物不能达到治疗目的,饮食治疗、运动锻炼、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都是要患者亲力亲为的,必须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意识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掌握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法,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自我病情监测,按时正确服用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从每一口饭、每一步锻炼、每一次血糖监测做起,才能真正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目前国内多数医生对待糖尿病的观念还是以‘治’为主,更多的医生工作重心是治疗方案的制定,而不是教育管理,存在严重的治管分离,做到治管结合是今后糖尿病治疗的工作方向。医务人员与患者相处时,教育无处不在。糖尿病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糖尿病教育是成功开展饮食、运动治疗和自我监测血糖的基础,教育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4]。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态度、认知、技能、饮食习惯等,说明糖尿病教育有利于2 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的控制[5]。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认识有很多误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绝大多数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会依赖、副作用大、糖尿病晚期才使用胰岛素”。从不想注射胰岛素,到被迫注射胰岛素,没有从心理上真正接受注射胰岛素,针对这部分患者,糖尿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让患者消除思想上的顾虑,主动接受和参与胰岛素的治疗,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使用胰岛素是糖尿病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糖尿病教育的难点之一。目前我国学者正在对 “胰岛素使用访谈教育模式”和“胰岛素结构化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力求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并有效实施。郭晓惠教授指出:希望这两项研究结果,能够为新的教育模式推广提供有力证据并扭转目前医生的观念,从治管分离走向治管结合,并能够最终给政府一些该方面的建议以填补糖尿病教育的不足[6]。

范丽凤等研究指出,实施个体化糖尿病教育要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背景、心理、病程、并发症等情况,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以上相关因素把重点放在形象化、具体化、针对性的实际生活指导方面,增强了患者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7]。本项观察中个体化糖尿病教育组的胰岛素相关知识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BG、2hPBG、HbA1c 显著低于常规糖尿病教育组,提示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配合个体化糖尿病教育,胰岛素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及注射、监测血糖的频次及低血糖的预防处理能力、血糖控制均明显均优于常规教育组。但患者对血糖监测的依从性仍然很差,除患者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素需要考虑,如针头和试纸费用未被纳入医保,这使患者的医疗负担雪上加霜,从而缺乏对血糖合理监测。总体而言,个体化糖尿病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 .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52.

[2]郭洪栓.糖尿病教育知识问卷调查[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9):1336.

[3]杨小玲,袁丽,欧青,等.应用胰岛素使用访谈工具改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态度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94-996.

[4]万晓燕.糖尿病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35-136.

[5]麦泳仪,王丽芳,赵泳谊,等.糖尿病教育中态度与认知、技能、习惯改变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99-101.

[6]李青.DM 9.7时代,糖尿病教育如何落地?[J].药品评价,2011,8(7):6-7.

[7]范丽凤,栾秀香,郑亚光,等.个体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应[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2):123-125.

论文作者:薛平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2

标签:;  ;  ;  ;  ;  ;  ;  ;  

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中的作用论文_薛平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