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3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病患,共有33例,所有病患均确认为消化道早癌,同时伴有癌前病变,为所有病患实施内镜下手术治疗方案,分析病患的治疗情况。结果: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即EMR)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100%(14/14),出血率为7.14%(1/14),平均手术时间为(39.08±2.15)分钟,穿孔例数1例;运用内镜黏膜剥离术(即ESD)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94.74%(18/19),出血率为10.53%(2/19),平均手术时间为(79.16±8.02)分钟,穿孔例数0例。(内镜下EMR术几乎不会穿孔的,因为只是涉及到粘膜下层,而ESD会有穿孔的风险,切的深度更深,但是更完整,不会有残留)结论:在内镜下对消化道早癌以及癌前病变病患实施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内镜下;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治疗效果
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而微创手术治疗在当前的医学中受到了医师与病患的追捧,内镜指引下的手术也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同时也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以及内镜下黏膜剥脱术[1],这两类手术在医学治疗上不仅运用得较为普遍,其技术也相当成熟,在我国大多数医院均有涉及,内镜下黏膜剥脱术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发展而来,是当前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有效治疗手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33例病患,所有病患均确诊为消化道早癌,其中男病患18人,女病患15人,他们的具体年龄在48-79岁之间,平均(60.17±4.01)岁,其中有13例病患为胃癌=部息肉、有8例病患为单纯性胃部早癌、12例病患为直肠早癌。结肠部息肉、胃部息肉以及直肠早癌均为胃部上皮内瘤变症状,胃部早癌病患包含了内瘤变以及原位癌两大类。病患病灶部位长度在1-6厘米之间,经影像学检查,病患病灶未出现转移情况,且病灶位为病患肠道或者胃部黏膜层,未侵染至肌肉层,对比所有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比结果差别不明显。
1.2方法
所有病患均运用内镜下的手术治疗法,同时,在手术前要详尽告知病患风险、技术与并发症的相关种类,病患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所针对的主要病患为肠道或者胃部息肉根蒂较长的病患,运用内镜以及影像学技术确定好病灶的位置[2-3],再采用靛胭脂对确定好的病灶进行染色处理。找到根蒂部位之后,采用圈套器将病灶部位套取牢固,所套取的部位可选择根蒂部并与黏膜管腔位置相近的部位,为了防止切除术后病灶组织转移以及复发,可套取部分健康组织。在手术的过程中运用HOOK刀对病灶整体切除,对于切除部分形成的创面可以通过金属夹加以闭合,如若病患因病灶根蒂部位直径较长而致使较大的创面,则需直接采用金属夹闭合根蒂基部。
1.2.2内镜下黏膜剥脱术(应为剥离术)
运用CT等相关影像学对病患病灶部分进行检查,以此来确定具体的病灶,再通过内镜来观察肠道或者胃部病灶的具体部位,在确定病灶部位后可通过内镜配套的注射针对病灶部位实施染色处理,染色剂以靛胭脂为主,完成染色后观察病患病灶的边界位置,检查病灶是否已经侵入其肌肉层。靛胭脂浓度在染色时以0.01%浓度为最佳,在调配好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溶液后,运用多点注射的方式加以染色。完成染色手续后,采用氩气将病灶边缘标记出来,剥离手术的主要工具为HOOK刀,沿着病灶边缘将肠道或者胃部黏膜切开,再更换IT刀实施下一步的剥离工作。剥离工作运行时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边剥离边染色,这能更好的确保染色充分,以此来将病灶整体剥离下来。
完成手术后,还需对病灶组织送病理室检查,以此来确定早癌的病变情况,同时观察切除部位周围以及边缘组织是否出现侵染情况。
2.结果
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100%(14/14),出血率为7.14%(1/14),平均手术时间为(39.08±2.15)分钟,穿孔例数1例;运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94.74%(18/19),出血率为10.53%(2/19),平均手术时间为(79.16±8.02)分钟,穿孔例数0例。
3.讨论:
当前,消化系统癌变在临床上属于一类病发率较高的癌症,此类症状的病灶一般在消化道内部中,就传统治疗方式来看,主要通过影像学技术将病灶部位确定好,再运用开放式的手术方式将病灶组织切除,这种手术方式对病患易造成较大的损伤[3-4],对于后期的恢复极为不利。随着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内镜被逐渐运用于临床治疗中,在内镜下实施黏膜切除手术以及剥离手术的效果与开放手术基本无异,黏膜切除术病灶一次性切除率通常可达到95%左右,内镜黏膜切除术一次成功率更高,可达到100%。但是,在运用此类手术时必须注意术后穿孔以及出血的情况产生,为此,在实施相关手术时需要对极有可能并发症展开预防准备[5]。比如,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当发现病灶连接部位黏膜下毛细血管分布较多,可运用刀头对创面直接给予电凝处理。当病灶部位连接黏膜本身较粗,同时,下部分布毛细血管较多的情况,可运用热活检钳对具体的血管实施电凝止血。
本研究中,所有病患均给予内镜下手术治疗,结果显示,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100%,出血率为7.14%,穿孔例数1例;运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94.74%,出血率为10.53%,穿孔例数0例。
由此可见,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能够有效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祝勇.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效果[J].医学综述,2014,20:3818-3819.
[2]徐威,姚平,徐美东.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02:129-130.
[3]孙颖.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01:42-44.
[4]姜瑞勤,郭广英.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06:32-33.
[5]蹇明盛.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26:55.
论文作者:邓丽娟,唐强,钟日明,徐文婷,司会强,刘址忠,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病患论文; 病灶论文; 黏膜论文; 消化道论文; 手术论文; 内镜下论文; 率为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