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_农民论文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_农民论文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脱贫致富论文,战略性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步伐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本文结合永新县的实际,就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些探讨。

永新县国土面积2195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6万人,一线农业从业人员16.8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58元。近些年来,通过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推进产业化经营,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畜牧业、果业、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格局。2002年,农业总产值达8.98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然而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当前,农村仍然是以单一家庭的小规模“作坊式”生产为主,单个家庭为一个生产单元,经营耕地面积相当小。从永新县的情况看,农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1亩,户均耕地面积也仅3.7亩。这种小规模传统农业,使用比较简单的生产工具,利用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根本变革。生产布局分散,一个村往往是诸项产业都有,一村多品,一乡多业,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产业规模分布,与现代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首先,大农业内部的结构比例不合理。比如永新县的农、林、牧、渔比重是53.4∶5.6∶29.3∶11.7,仍然是以农为主即种植业为主的生产结构。而发达国家的畜牧业比重达50-60%。这种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结构决定了农民从事的是一种收益率相当低的原始耕种模式,也是致使农民增收滞缓的重要原因。其次,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比例不合理。农业长期以来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是以粮经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永新县粮经比是2.15∶1,基本是以粮食生产为主。而粮食作物受土地和劳作方式的限制,效率不高,利润很低,近年来,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浮,农民增收更是举步维艰。再次,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县农产品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缺乏,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结构性农产品过剩现象严重。

三是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不能实现加工增值,部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出现大量积压卖难问题,整个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相当低。另外,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镇与农村存在的体制性隔阂使农民难以脱离土地,尽管近年来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但还没有消除农业与非农户口的差异,农民仍然受到土地的禁锢,进而限制了农民进镇入城发展二、三产业。再者,农村一直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以长期不变的经验技术和习惯性生产方式进行自给半自给的封闭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缺少农业领域外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缺乏与农业以外领域的联系,产前、产中、产后互相脱节,“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还未真正形成,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农村长期以一产为主,农村经济效益较低。

四是农民就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二是减少农业人员,使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从现实情况来看,农业人口仍然占非常大的比重。永新县48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39.6万人,占到82.5%。而农民的先天性恋土情结和小农思想决定了农民以农为主的就业结构,这种主要依赖于土地和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决定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低,难以实现增收的目标,生活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另外,小城镇建设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的限制,发展水平有限,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致使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当弱。从永新县情况来看,全县39.6万农业人口中,每年外出务工的达7万多人,这部分人却难以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当前,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的新阶段,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加快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必然选择。从永新县的现状来看,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应从种植业、养殖业、农民就业三个方面入手,做好调整的文章,促进农民增收。

1.以改善农作物品种品质为着力点,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就永新的现状看,种植业是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应该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看有无一定竞争力的规模经济。对于种植业来讲,就是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立足高产优质高效产业,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永新县要以优质蚕桑、花木、果品、水产、蔬菜等为重点,高标准、大规模建设农产品基地,逐步形成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力争每个乡镇培育出1-2个超粮食产值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突出科技示范。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对县级农业来讲,主要是良种良法的引进和推广。通过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把引进的新品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尽快在面上推广,逐步形成良种引进、繁育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鼓励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社会能人、专业大户采取股份合作、独资、承包租凭等多种形式创办科技示范园,鼓励农技人员以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形式从事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已不再是农业生产的简单延伸,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导向作用”。没有农产品的多次加工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特别是入世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更要求通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永新县作为粮食主产区要瞄准农副产品消费市场需求走向,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市场牵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2.以壮大总体规模为着力点,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养殖业一头连着种植业,一头连着加工业,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发达国家的农业结构来看,畜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快慢。抓好养殖业的结构调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大户为龙头,壮大畜牧养殖业的群体规模。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和培育各类养殖业大户,突出发展猪、牛、羊、鹅等畜禽品种,依靠大户的典型辐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扩大养殖业覆盖面,不断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群体化进程。二是加快品种改良,突出比较优势。畜牧业的品种改良步伐相对较慢,品种之间的比较效益差距较大。市场上普通肥猪现在不到2.9元/斤,而良种生猪在3.2元/斤以上。因此,要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大力推广良种母猪,提高生猪三元纯杂率和肉牛杂交率,推广畜牧养殖新技术,增加畜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培育产业化运营机制。畜牧业的发展,涉及饲料、种源、技术、销售、综合利用等多种因素,依靠农民“单打独斗”,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必须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在技术服务、市场流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组织程度,着力发展“公司+农户”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3.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着力点,调整优化农民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就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必须使农民离开土地,在经济效益更高的非农产业中寻找到就业机会,谋求更多的非农收入,实现增收目标。实施好农民就业结构调整,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市场信息、科技、人才的集散地,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拉动消费需求,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推进小城镇建设方面,要着力发挥小城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益,充分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重点的非农经济,鼓励和引导农民兴办农产品加工、运销、贮藏、信息、咨询、餐饮等二、三产业。同时,把农产品专业市场与小城镇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观念,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要主动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扶持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充分发挥内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促其做大做强,成为农业生产的“导向”,密切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系,有效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民从纯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三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劳动部门的作用,扩大与外县的联系,搞好与外埠劳动力市场的对接。同时,动员农户积极走出去寻找就业门路,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向新的生产领域。

标签:;  ;  ;  ;  ;  ;  ;  ;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