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核心是实施“宪法”和“法律”_法律论文

法治的核心是实施“宪法”和“法律”_法律论文

法治的核心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宪法论文,法治论文,核心论文,法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宪法和法律实施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当前,遵循法治规律,弘扬法治精神,注重宪法和法律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注重宪法和法律实施是当代法治基本内涵的普遍要求。中外法学家关于法治的概念界定存在一些差异,但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二)注重宪法和法律实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领导人“法治”主张逐渐明晰化,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从“法制”到“法治”的升华,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种符合法治精神、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注重宪法和法律实施是法治建设战略转移的客观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真正建立,是建立在全方位、深层次宪法和法律实施基础上的。只有确保宪法和法律严格实施,才能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积极的、有意识的法治追求,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形成和谐有序的法律秩序。

二、当前制约我国宪法和法律实施的主要因素

从法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制度约束一般分为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及实施机制三个方面,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各种约束、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性的并且是经济依赖的。宪法和法律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更是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治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水平、规章制度、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等正式、非正式因素都从不同侧面发挥着作用。笔者认为,从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环节、条件、制度、环境等方面来看,我国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实施的环节——立法粗放与执行不力的困扰。首先,法律的协调性不够。其二,法律的操作性不强。其三,法律的滞后性突出。其四,法律的配套性不全。由于上述各个环节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在社会上引起了质疑、不满情绪,影响了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二)实施的条件——经济状况与社会转型的制约。宪法和法律是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土壤之中的,其能够顺利实施也受制于这些因素。我国当前宪法和法律实施不力,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制于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受制于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传统工业社会、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三大跨越”同时并举的历史阶段,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体制转轨期与融入WTO过渡期。这一时期,社会立法总体落后于社会转型,宪法和法律实施面临一些“空档”或“缺位”。

(三)实施的制度——体制不顺与机制不全的束缚。宪法和法律能否有效实施,往往需要明确政府、社会、公民的权利义务,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协调好相关各方的利益。

(四)实施的环境——法治传统与法治精神的缺失。法治,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更确切地讲,法治是制度和精神的有机统一。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既需要制度支撑,又需要精神动力。在法治传统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的“礼”将社会统治体制与精神信仰体制紧密相连,造成了“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中国社会的合法性在于宗法、伦理、家国一体,既没有形成相对独立、有序自治的基层社区,也没有形成“为权利而斗争”的法治传统,而是寄希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明君”、“清官”的人治模式。

如果人们把法治仅仅视为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种治理工具,而缺乏法治传统和法治精神,宪法和法律将无法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支持而得到有效实施,也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相反,只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法治、尊崇法律的浓厚氛围,才能为宪法和法律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路径选择

宪法和法律实施单靠法律界的智慧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系统工程学的观念看待并建构法律实施系统,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谋划、参与和推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破解理论难题,探求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科学路径。

(一)加强和改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法律实施首要是宪法实施。宪法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保障和落实公民权利。“保障私权、约束公权”始终是法治的精髓。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法治得以实现的表现之一,对于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同样意义重大。中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确保其正当运行,从而防止滥用权力,遏制权力腐败。

(三)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党对六十多年执政经验教训的总结。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不仅反映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而且体现了政党、国家、人民之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营造和改善法治环境。在法治社会的范畴内,法治意味着全体公民和法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

党的十八大关于法治的新思想、新论述、新观点,为法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政治话语对法治思潮起着决定性影响,党的重要会议、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与论述所达到的认识水平,发挥着认可、注释、宣传法治认识的重要社会功能;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构成了法治话语表明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主要路径,这也是解读三十年公法制度建设的一个视角。学术界应通过不懈努力,促进政治话语与理论研究的互动,使法治理念、法律实施等书斋中的学术话语体系成为生活中的政治意识形态乃至最终成为宪法规范,鲜活地展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伟大贡献,有力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程。

标签:;  ;  ;  ;  ;  

法治的核心是实施“宪法”和“法律”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