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技术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技术创新论文,三角洲地区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57(2005)02-0076-05
从狭义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省中南部8市、浙江北部6市和上海全市。该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6.2%,而2002年创造的GDP约占全国的17.0%。其核心区域是苏锡常杭嘉湖沪7市。从广义上看长江三角洲则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全部,2002年总人口1.37亿人,GDP占全国的22.2%。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本区的主导产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一些高技术产品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等低端环节,国际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该区域的产业结构更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比,该区域的劳动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长江三角洲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对区域内的科技、人才、教育与信息等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不断提高长江三角洲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层次。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最高的地区
《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2003)提供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数据,上海以54.72分名列第二,江苏(43.31分)名列第四,浙江(36.85分)名列第六,北京(59.79分)名列第一,广东(44.53分)名列第三,山东(37.15分)名列第五,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最高的地区(表1)。上海工业创新的基础好,商业历史悠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领先。雄厚的金融实力和浓厚的商业气息,依靠大企业的创新能力,依靠强劲的资本优势,是上海创新的特色。江苏的追赶令人注目。江苏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创新环境也在不断提高,正成为外资争相投资的新区域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温床。江苏利用与上海的毗邻关系,积极利用各种科技资源,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很快。浙江在创新能力的追赶上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极强,人们的创业热情极为高涨,使浙江经济呈现出依靠本地资源进行创新的典范。浙江的经济与创新正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未来经济的发展潜力很大。
表1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项目 全国 上海
江苏浙江
区域创新能力及排名①
- 54.72(2) 43.31(4) 36.85(6)
从事科研活动人员数(人)3221822
178875 328585 163914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人)1366682
65347 158063 44975
研究与开发机构(个)41479526106 23352 7915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人)2172019
125632 201638 106949
科技活动筹集经费总额(万元)29379898 278323030247941622405
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② 2.14 4.49
2.36
1.64
三种专利授权量(项)1121036695
7595
10479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筹集经费总额(万元) 12130319 13062281561353484952
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1035133
54749 90574 39973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③ 25.3 11.4
34.2
32.2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③5.0
6.07.04.7
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③1.7
2.01.91.2
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③17.2 35.8
20.2
18.4
注:①括号内的数字为在全国的排名;②为2001年数字;③均为各地区大中型企业数据。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的特色与路径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最高的地区,概括起来,其特色和路径主要有: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依托的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主要有:上海的“一区六园”(注:指漕河泾新兴技术产业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现代科技园、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中国纺织国际产业城和嘉定民营科技密集区。),杭州、宁波、南通、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的苏州—无锡—常州火炬带(连至南通、泰州、扬州),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宜兴环保工业园)(注:目前全国共有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有6个,分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占全国的11.3%。)。目前,长江三角洲的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技术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知识比较密集、层次比较合理和具有一定规模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崭新态势,高新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日渐凸显。此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涌现了10多个软件园,仅江苏的南京以及苏、锡、常等市就形成了一条沿江软件产业带。
(二)企业集群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产业集群比较明显的区域。除浙江的产业集聚之外,长江三角洲的产业集聚效应与外生性的外国直接投资有紧密的关系。长江三角洲的产业集聚主要发生在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些新型产业的集聚主要集中在上海周边(包括上海的漕泾、苏州、无锡等地)。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先行效应,长江三角洲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化比较明显。由于工业配套能力较强,国际资源与内生性资源逐步形成了有机结合,外资本地区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显然,依靠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构成的区域网络,会大大加速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企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集群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有效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扩散,有助于创新资源的获得。长江三角洲地区电脑制造业的集聚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就很具有代表性。
1990年代中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基地是华南的深圳和东莞。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沿沪宁高速公路的经济带上,台湾企业大举投资苏南地区,电脑主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键盘、鼠标、UPS电源、通信、硬盘、扫描仪、微处理器等诸多产品的制造已经形成气候。台资企业的进入,又带动了为它们制造核心零部件的韩国、日本和欧美企业的投资。目前,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外资互相配套、采购,已经形成了一条明显的电脑制造业集聚带。
(三)民营科技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民营经济在全国属于最发达的行列,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一个重点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为培育和做大做强民营科技企业,依靠科技和体制的双重优势迅速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健全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民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由传统的民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推动现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高科技大企业,为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1年底,浙江全省已有民营科技企业10366家,创造技工贸总收入390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5%。全省85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95%以上;700多家市(县)级高新技术企业,几乎全部是民营科技企业。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资源布局分散,区域内缺乏联动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能力。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知识与创新资源丰富,但都自成体系,缺乏互动,没有形成“相互开放、知识共享、联合攻关”的协同网络,这些都不利于知识、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也不适应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二)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长江三角洲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要不是依靠自己研究开发的核心技术,而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政策优惠基础上的低成本优势,产品市场开拓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也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目前江苏省17个重点企业集团91%的新产品、新工艺不具有知识产权,75.6%的新产品、新工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随着加入WTO以后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的提高,长江三角洲“轻上游、重下游”的产业发展路径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方式还处于初始阶段
最近对上海工业企业的一项调查表明,购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是许多企业的首选内容,占26.7%;其次是模仿国内其他厂家的产品和技术,占17.8%。从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来源看,从国外引进后直接使用的企业有55.6%,国外购买后直接使用的有37.8%,这说明上海的工业企业还处在以模仿为主的阶段。1999年上海企业的引进吸收之比为1∶0.127,虽高于全国1∶0.068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山东(1∶0.158),更低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1∶3)的水平。这说明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技术引进活动仍然停留在简单使用的层次,还没有达到对引进技术的复制和进行再设计,进而再创新的更高层次的能力。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尽管改革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但这些企业的体制仍然较为陈旧,受到的制约多,存在许多计划经济的烙印,缺乏适合技术创新人才的机制,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与实力,因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长江三角洲地区自1980年代开始通过大量吸引国外投资,依靠引进的世界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在技术方面领先于全国的大型合资企业,缩小了与世界的技术差距。然而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使该公司的产品更加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因此跨国公司是不会将其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中心转移到国内来培养竞争对手的,长江三角洲以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外资企业,由于忽视了自主技术创新,从长远看其创新能力无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民营经济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仍然处在较低的以量的扩张为主要方式的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企业管理落后,需要整体提升。
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相联系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1990年代后期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同期深圳的转化率高达90%。这既与技术创新的途径有关,也与技术创新产品的竞争力有关。
(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技术创新的支撑力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期非市场化,使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约占本区25.1%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多年来研究的课题不能集中针对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提供了一些技术成果也多是实验室产品,因无力承担许多中试等后续改进工作及相应的风险,使产品的深度开发难以进行。同时高校在招生、项目设置、课题研究等方面也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总之,虽然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两省一市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及创新能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它们之间的整合能力尚不强,作为一个区域创新体系的综合优势并没有表现出来。
四、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的若干建议
(一)分层次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技术创新
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客观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代表的第一层次;以苏州、宁波为代表的第二层次;其他城市是第三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向。第一层次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坚持高水平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两手抓,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技术集成,逐步形成较高的渐进自主创新能力,将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地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知识创新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知识源头。第二层次要积极发挥第二梯队城市的腹地作用,以第一层次为知识源头,加强技术学习和技术集成,逐步将这些城市建设成长江三角洲的技术研究中心、工艺开发中心和创新扩散中心,加快对第一层次的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吸收,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第三层次的城市要主动接轨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以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地,充分把握好第一、二层次城市产业转型和技术转移机会,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学习,积极吸引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和高科技人才向本区域扩散,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生产制造环节上的优势,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
(二)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区域的技术创新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1)深化改革,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对于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在市场竞争中使企业形成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按劳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机制和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2)重视对高科技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除了在政策上的优惠之外,要加快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体系的建设。(3)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改革现有科研体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三)发挥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要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合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要建立起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的研究开发体系,以此作为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源头和基础。要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计划,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的实际情况,大力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技术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产业生长点。要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国内领先的国家高科技研究开发和新产业的创业基地。政府要从长远的角度,制定整个地区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创新规划。要利用市场的作用来影响企业,使其沿着总体规划不断创新发展。要建立完善、有序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使中介服务机构在政府的协调下发挥整体作用,真正为技术创新服务。
(四)建立长江三角洲的创新储备基金制度
为了有效克服创新资金的不足,提高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在长江三角洲成立一个共同的风险投资基金,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并逐步建立发明基金。如果说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与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宗旨是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那么,建立发明基金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区域内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自主性的原始创新,提高区域的知识创新能力。
(五)重视高科技产业密集区(创新园区)的建设
依托区域内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建立大学科技园,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人才、信息等优势。通过大学与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信息、知识、人才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园区内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宁—沪—杭—甬高速公路的优势,在两省一市的交接处建立各种形式的科技园或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一个由各地的企业家、科学家、技术发明者、风险投资家与政府官员组成的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尤其是互补性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各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和企业合作,提高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
(六)鼓励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投资
把握研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的吸引力度,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要:(1)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投资。取消外商投资中对研发性投资等方面不合理的要求与规定,加快与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有关的法律规章的修订与完善工作,加强有关法规政策执行中的公开性和制度化,加大对跨国公司的政策宣传力度,降低跨国公司进入的各种交易成本,为其进行研发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2)通过优化环境增强对跨国公司的区位吸引力。(3)建立适应研发全球化趋势的区域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