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中国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阶段的特征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党总结以往经验,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阶段的发展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行的,但第二阶段的发展比第一阶段明显快得多,也顺利得多。第一阶段的社会总产值从1952年的1015亿元增长到1977年的6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4倍,年平均增长7%;第二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165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23万亿美元,增长了9.3倍,年平均增长9.6%。现在,我国每天创造的财富(374亿元)比建国初时一年创造的财富都多。生产力之所以高速增长,根本原因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办事,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现在,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更为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但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怎么完善,至关重要;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生产力发展应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方向转化,能否完成这一步飞跃,关系到人民生活可改善的程度和发展远景。
我国的现状可以用三个重大变化、两大基本不变来概括:
三个重大变化是:
1.建立了比较扎实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18.3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的9.3倍。其中第二产业为8.6万亿元,占47.5%;工业化程度达到中期,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达到1/3左右。第一产业的比重和人口下降(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为2005年的12.6%;农业人口由70%下降为50%),而绝对值则由3624亿元上升为1.36万亿元,增长了2.1倍。城市化程度提高到43%,城市中心的作用增大。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多年来居世界首位,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并有节余,这种情况是我们过去所没有的。这对进一步发展极为重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建立起来。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制基本形成,对国有企业运行的监管逐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已经很少,95%的产品和投资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法治建设渐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局面形成,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3.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这一点人们早就知道,可是过去很大程度上是名义上的,现在则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中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每年增长7%,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每增长1%,都代表着几千亿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容量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还是落后的,广大的农村有待进一步发展,广袤的西部亟待发展。全国农村仍有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2%的村没有通电。农村实现小康生活的程度仅为28.5%。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过1000多美元,要达到3000美元,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要增加4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万美元,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要扩大20倍,达到40万亿美元,将超过目前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2004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为34.5万亿美元)。目前我国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将逐步达到并超过。这是进一步发展的市场条件,又是我们前进的责任和动力。
两大基本不变是:
1.人口多,资源少的情况基本不变。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的近21%,人口总量相当于5个美国,2个欧洲,10个日本或70个澳大利亚。但耕地只占世界的9.3%,人均耕地占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只有美国的6.6%、法国的13.9%、德国的15%、英国的19%和澳大利亚的5%;水资源占世界的7%,人均水平为世界的1/4、美国的1/5;森林资源占世界的3.3%,人均水平占1/10;草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20;石油、天然气探明资源占世界的2.3%和12%,人均水平占11%和45%;煤炭资源占世界的11%,人均储量占世界的79%。资源分布不平衡。国土面积大,但沙漠、戈壁和3000米以上的高寒面积占很大比重,山地丘陵占65%以上,自然环境对生态的应力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是后者的1.25倍。这种情况是不容易改变的。目前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人均自然占有率低,资源消耗率却高,单位产品能源和主要资源消耗率平均比发达国家高几倍,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损失。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资源占有率低,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的矛盾只会越来越突出。与人口多相关的另一点是,经济总量大,但人口平均水平低。经济总量占世界第4位,人均水平占世界的109位。除非人口零增长,同时经济增长,排位靠后的情况才能改变。但即使那样,人均水平仍会受到人口基数的巨大制约。
2.劳动力数量多、素质低的情况基本不变。我国有7亿多劳动力,劳动力占世界总量的26%。全世界每4个劳动力中,一个是中国的。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聪慧、吃苦耐劳,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拥有一批高水平的脑力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我国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数居世界第一位,科学研究人员居世界第4位,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巨大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但是我国劳动人口平均文化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体力劳动占的比重大。从业人员中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占75%左右),具有本科以上水平的仅占1.3%,受过高中教育的也仅占12.7%。工人中初级工占42.5%,高级技工仅占3.5%。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更低,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占40.3%,大专以上的仅占0.12%。全国劳动人口约70%仍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其中重体力劳动者达1亿人。这种情况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很不适应的,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改变。
如何充分利用前三个重大变化,促进后两种情况加速转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一个至为关键的发展时期
中国正在进入成熟成长期。成长发展的条件比较好,但面临的任务比过去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比过去复杂。立足于我国国情,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握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攻克对象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既定目标,推动我国社会转入科学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将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得好。毫无疑问,这一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始终是必须放在首位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部署了我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100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看出,这一战略规划部署是很全面的,也是很科学谨慎的。它既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制定了发展步骤;高瞻远瞩,而又实事求是。按照规划,以年均增长7.5%计算,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26.1万亿元,人均19270元;以年均7.2%计算,2020年可以达到36万亿元,人均25000元。届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将由目前的5%上升到8.4%或10%左右,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国。
从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潜力看,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翻番不是难事,难在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上。而这正是这一阶段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提高质量,改善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提出了多少年,不能说没有取得成效,但成效甚微。原因在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管理体制的严格制约和保证。
必须看到,单纯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有重大区别。
粗放增长主要是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物资短缺匮乏的情况下应该放在首位。但当短缺匮乏基本解决以后,就应及时转向质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消费的要求在变,市场在变,如果产品不变,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老样子,不能满足消费者和市场的要求,经济总量再多也是无用的。我国2005年钢产量3.5亿吨,居世界首位,但大路货多,建设急需的管板材生产不出来,每年不得不花大量外汇进口,进口量超过产量的1/10。我国机床厂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年产三四十万台,但一般机床占一半以上,不少产品压在库里卖不出去或卖不出好价钱,而精密自动化多功能的工作母机产量甚微,也不得不每年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多年以来,我国化纤制造装备100%靠进口,石油化工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80%以上靠进口,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精密仪器仪表装备、纺织机械70%以上靠进口。
质代表更多的量。发达国家的工业已达到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化学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阶段,当代高新技术占到产值的70%左右。我国工业尚处在粗放经营阶段,一般的落后的技术占2/3。发达国家电子元器件片式化率达70%,我国不到10%。化学制药,美国能生产15万种,德国6万多种,日本4.4万种,我国只能生产4千种。一种原料药,国外可以生产8—12种制剂,我国只能生产3种;复方制剂,国外超过150个,我国不到18个。生物工程专利,美国占世界的59%,欧洲占19%,日本占17%,我国不到5%。这就是它们用不到我国1/10的劳动力,1/2的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却比我们高10倍、几十倍的原因。不同的技术所含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出口50万台彩电,才能换回一台集成电路装备。人家出口的是技术和知识,我们出口的是体力、资源和血汗。只有将量转化为质,将拼劳力拼资源转化为拼创新拼技术进步,才能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
任何经济增长都建立在劳动和资源付出上。但增长的不同方式和不同质量所付出的劳动量和资源量是有很大差别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们所能得到的收益也有很大差别。建立在高技术、集约经营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消耗低,污染环境低,收益高;反之则消耗高,收益低,还污染环境。由于技术水平不同,我国万元产值的能耗比工业发达国家高4—10倍,33种主要产品单位资源消耗量高46%,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高10倍。这些年来,我们经济总量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粗放发展不仅过度消耗资源,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元。只有改变增长方式,才能改变这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状态。
我们到了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也到了有能力改变增长方式的阶段。关键在于认识转变的迫切性、严重性和必要性,并采取具体措施促进之。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落实中央的部署和政策,使口号变为实践。各地各部门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产值上,而应放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技术进步也是政绩。科学技术第一流,增长质量第一流,发展和政绩才能达到第一流。要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形成国家、地区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构成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这样才会使创新能力千百倍地扩大;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科研基地的骨干作用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研究的基础作用,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集中优势兵力,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攻关,并使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更好地为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下更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利用现有成熟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技术,使先进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企业和生产环节上升到主体地位。要加强宏观管理,支持发展先进企业,防止重复建设,防止落后产业项目上马。要看到,创新和先进技术代表着更大的生产力。改善结构,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不仅是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而且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在重点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同时,仍然要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满足市场的多种需要,现在不可缺,将来也不可缺。劳动密集产业也要注重技术进步,利用先进技术,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技术更新和设备更新,防止污染,创造优良的劳动环境和生产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而且能够用较少的物质劳力和活劳力消耗,创造更多的先进适用产品和附加值。在这一阶段,农产品加工、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产业的技术、管理、消耗和产品应该达到并尽力超过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两个转化,两个坚持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转到质量提高上来,要做到两个转化,两个坚持。
一个转化是转化发展观,克服片面的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讲实效,讲目的,而不追求表面形式,才能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不是单打一,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才能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统筹地方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和效果,而不能有片面性;才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要实现发展目标,又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防止吃子孙饭,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些,都要求讲究质量。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还要树立艰苦奋斗观。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后要进一步发扬。我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国还处于欠发达阶段,人民生活只是实现低水平小康,农村和城市相当部分人口的生活还相当困难。我们发展建设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奋力拼搏,才能进一步改变面貌。经济总量增长需要艰苦奋斗,转变增长方式更需要艰苦奋斗,因为做到这一点更难。不论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还是改善环境,都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苦劳动,动更多的脑子,流更多的汗水,克服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和拦路虎。发明创造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每前进一步,都会是艰苦钻研、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因循过去只能在原地踏步以至于后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有技术问题,发展方式问题,还有资金问题、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矛盾问题等,这都要有一种发奋图强的精神和拼劲,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解决。
另一个转化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体力劳动为主转化到以脑力劳动为主上来。当代世界是脑力劳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脑力劳动已成为主导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已主要不决定于拥有多少自然资源,多少个一般性的公司、企业和工厂,而主要决定于拥有多少智力,尤其是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有了智力,没有公司可以生出公司,一个公司可以顶十个公司、百个公司,生出成千上万个公司;缺乏资源,可以创造出资源,同样的资源可以办更多的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劳动力素质低的状况必须首先转变。中华民族要腾飞,脑力劳动能力必须首先腾飞。我们的大脑水平和创造力达到什么水平,我们社会的发展程度才能达到什么程度。
目前我国粗放经济占的比重大,发明创新不足,根本原因是脑力劳动能力不足,劳动者平均文化科技水平低。我国人口文化教育水平虽然提高得很快,但平均受教育年限仍比发达国家低近一半。发达国家劳动人口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90%,大学以上的占40%,而我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不到1%。这就是美国以占世界人口不到1/20,创造的财富占世界1/4以上,而我国占世界人口的21%,创造的财富仅占5%的主要原因。体力劳动多,创新能力差,是生产力落后的表现,又是生产力落后的原因。只有加速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改变劳动者素质低的状况,才能彻底改变粗放经济占大头的状况,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质量上升到新层次。现在,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这只是一种暂时现象,不能因此而对提高素质有任何忽视。
同时也应看到,体力劳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我国基础性的现实劳动和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国的大部分物质财富是他们创造的。我国劳动生产率比西方国家低,但按单位产品计算的人工成本生产率却比西方国家高,说明我国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我们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实质是我们能够用勤勉的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当然,劳动力成本低,实质是工资收入低,消费水平底,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但是工资收入和消费水平是由生产水平决定的,只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我们立足现状,发挥优势,把我国建设得更强大,就有条件进一步改善广大劳动者的生活。还应看到,我们现在还没有那么多先进设备,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许多领域都离不开体力劳动,即使将来先进设备多了,也离不开体力劳动。在相当长的时期,体力劳动作为基础性劳动,既为我国创造物质财富,又为我们提供生产经验,这都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也是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我们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才能使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的过程成为加速现代化发展的过程。
一个坚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团结调动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统筹兼顾,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做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可持续发展。这都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我们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和不正常现象,是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带来的。更好地坚持贯彻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另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体制中仍有许多弊病没有铲除,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完善是粗放经济的重要原因。市场调节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宏观管理也有待加强。这些都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对外开放已取得很大成绩,但质量有待提高,范围有待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好地为提高我国经济技术的质量、壮大我国实力服务,为更多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