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资本补充后业绩变化研究——基于中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再融资论文,业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术界对股权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的研究较多,而且成果已颇为丰硕,如国外学者Masulis和Korwar(1986)通过分析对比SEO企业与未再融资公司五年经营业绩,发现实行SEO的企业只能获得33.4%的收益,而后者则高达92.8%,几乎是前者的三倍。Loughran和Ritter(1995)通过对1970-1990年间的IPO和SEO公司进行研究,同样印证了上述结论,他们认为无论是IPO还是SEO,最终为投资者带来的报酬都非常微小,增发新股五年以后,IPO企业的投资者平均报酬率为年均5%,而SEO企业的投资者平均报酬率也仅为年均7%。Mclaughlin,Safieddine和Vasudevan(1996)通过对1980-1991年间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1296家公司进行分析,采用经营活动现金流的账面价值作为研究指标,得出公司的业绩下滑一般出现在再融资发行之后的结论。文章发现SEO之前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显著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然而,在公司SEO之后,公司的绩效水平却急转直下,呈现出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降低的情况。同样,Hansen和Crutchley(1990)、Soucik和Allen(1999)、Pierre Jeanneret(2000)等人通过对美国、澳洲、欧洲等地的资本市场研究,也发现了股权再融资对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至此国外学术界对于股权再融资后业绩下滑基本上持赞同观点。 国内学者关于股权再融资的内容相当全面,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的研究也基本达成统一认识,如郝颖和刘星(2009)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再融资,发现企业经常会利用这一契机对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并实现对经理层的激励,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在增发新股前经营绩效都相对较好。然而张怡(2008)、周运兰(2010)、张金清和刘烨(2010)等学者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后业绩变化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再融资后,公司业绩显著下滑,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二、实证模型与体系 (一)实证方法与模型 本文分两步对上市银行再融资前后绩效变化的显著性进行检验。首先,为了直观地反映我国商业银行再融资前后的绩效变化,本文选取关于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的指标,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Wilcoxon检验方法,对再融资前后的有关指标进行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以便定性地反映出再融资前后商业银行绩效变化的显著性。采用Wilcoxon检验方法的原因在于本文所用样本较小且不服从正态分布,而Wilcoxon检验不需要样本服从正态分布,所以对于小样本研究,Wilcoxon检验是比较精确且有用的检验方法。 本文采用的指标参照“三性”原则和2002年财政部统计评价司设计的关于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表1)。指标包括用以表示安全性的坏账率、资本充足率,表示流动性的资产负债率和存贷款比率(存贷率),表示盈利性的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人均利润以及表示银行发展潜力的资产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这些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再融资给银行募集的资金数量的变化以及再融资对银行经营效益提升的作用。同时为了反映银行规模发生的变化,单独列出了总资产这一指标。 尽管Wilcoxon检验很适合此次研究,然而Wilcoxon检验只能定性地反映出绩效显著变化与否,而且用指标评价商业银行绩效的方法存在其局限性。为了定量地说明商业银行的绩效变化,在Wilcoxon检验之后,我们将进一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研究银行的经营效率是否在再融资前后发生显著变化。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实证研究对象为2006-2011年期间,我国上市银行进行再融资的12家银行(表2)。 浦发银行三次增发金额分别为60亿(2009/09/28)、150亿(2006/11/30)和395亿(2010/10/14),由于最后一次增发金额巨大,因此选择2010年四季度增发时间作为时间零点。华夏银行两次增发金额分别为115.6亿和202亿,但是由于最后一次增发时间为去年二季度,研究时间窗口不够,因此取2008年四季度增发时间作为时间零点。中信银行于2011年7月配股除权,但是由于数据较少,影响研究样本,在此剔除。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上市时间较短,并未进行实质上的再融资,不在样本范围内。 由于有10家银行是在2010年实行的再融资,时间窗口较短,为了突出银行业再融资后绩效变化过程,本文采用季度数据,选择再融资时点前后三个季度作为时间窗口。文中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金融终端,部分缺失数据从各个银行年度财务报表中手动补充。 三、经营绩效与再融资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Wilcoxon检验 1、将所有银行作为总体进行检验。 为了能清楚地说明再融资前后银行业绩的变化情况,本文将再融资后每一季都与再融资前一季相比进行Wilcoxon检验,这有利于找出再融资后各季度的变化程度。将各家银行的再融资季度设为基点,即T=0,则再融资前一季为T=-1,再融资后一季为T=1,以此类推。检验结果为下表3。 通过对表3各经营业绩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总结整理,我们得到表4,表4呈现了再融资后各季与再融资前一季相比的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再融资对上市银行的总资产、坏账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方面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三个指标的显著性改变,分别代表了再融资对于银行资产、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以及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对大多数指标不具显著影响,很多指标基本上都只在再融资当季显著,从表中可以看出,再融资对于改善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效果以及发展能力上面作用有限,可以说再融资行为对于银行的短期绩效改变随着时间推移,效果越来越小。 2、将“配股组”与“增发组”银行进行分开检验。 表5中将再融资前第三季、再融资后第三季,分别与再融资当季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从“配股组”与“增发组”的比较结果上来看,“配股组”对再融资的影响效果明显强于“增发组”。前者在银行的资产、坏账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方面有显著的好转,而后者仅对银行的总资产方面有明显的影响。(2)“配股组”再融资后,银行的资产、坏账率和资产负债率有显著的好转,这说明短期内,配股融资对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保障其运行的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地调节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为广大的股东谋取利益,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配股后人均利润仅有第二季度效果不显著,说明短期内配股有助于银行提升盈利性,但是,其他的两项指标并不显著,也说明了配股对于银行盈利性促进的乏力。(3)“增发组”对于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较弱。增发过后仅有银行的总资产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对其余各项指标的影响效果均不显著,并且,在增发后的第三季度,这种影响趋于弱化,不够显著。这说明增发并没有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甚至有拖累的意味,这也印证了现实中增发给广大投资者的印象。 (二)DEA检验 上文的Wilcoxon检验显示,商业银行再融资后业绩的增长只在再融资后两个季度内显著。由于指标变化的Wilcoxon检验也不能量化地反映出银行效率的变化程度,因此,为进一步检验再融资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本文接下来进行DEA分析。 1、DEA指标的选取。 在DEA模型分析中,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取应该不具有共线性,同时考虑针对整体银行效率的指标。从前文可以看出,上市银行再融资主要改变的是银行的总资产,而银行之所以进行再融资的目的应该是对于收入的追求,同时考虑本文指标选取的时间窗口限制问题。最后选用的投入指标为:总资产、营业支出。产出指标为:利息收入、非利息性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手续费及佣金、营业外收入)。 由于银行不可能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环境下经营,所以本文采用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提出的规模报酬可变模型(亦称BCC模型)下的效率,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来评价银行效率。这样,纯技术效率指标衡量了在不考虑规模因素影响下的银行效率状况,即银行的管理、操作技术水平所决定的效率——正好反映前文的“三性”指标,而规模效率衡量了银行的规模经济性——和前文的规模指标相对应。 2、DEA检验结果分析。 (1)所有银行及配股与增发再融资前后总效率的变化。 对12家样本银行进行了DEA计算,在时间段的选取方面,由于受到银行再融资时间段的限制,仍选取再融资当季T=0,对再融资前后三季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我们通过图表的方式将基本结论简明、直观地表示出来,结果图1,图2所示。 图1 所有银行再融资前后总效率的变化 图2 配股及增发再融资前后总效率的变化 由所有银行再融资前后各季的总效率值折线图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再融资对于银行的业绩提升效果没有起到人们预期的那种效果,在再融资后的三个季度里面,银行业绩不但没能提升反而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现象。详细观察我们发现,再融资前两个季度的银行效率为达到最高点,这可能是上市银行为了取得再融资资格而进行的努力,因而我国银行的上市再融资活动能够显著地提高其经营业绩的观点应该值得怀疑。 另外,从“配股组”与“增发组”的对比图上来看,配股的短期经营效率要高于增发。而从总体效率上来看,配股也要优于增发,主要表现为增发后效率下滑明显,而配股一端会维持三个季度的上升势头,在配股后的第三季度才会出现效率下降的情况,并且下降的速度也会小于增发组。这可能是因为,施行增发的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而施行配股的多为国有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注意利润的追求,而对于资产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没有国有银行开展的完善,此外,股份制银行在吸纳存款、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也与国有制商业银行有很大差距,后者的天然优势,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体制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上难题较多,这可能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多数选择配股的原因。 (2)所有银行再融资前后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变化。 对银行的效率进行分解,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来观察银行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图3 所有银行再融资前后纯技术效率的变化 图4 所有银行再融资前后规模效率的变化 从纯技术效率(PTE)来看,上市银行的再融资也呈现出前升后降的状态,在T-2期达到最大值,而在融资前一期效率呈现了一个低点,融资当期又呈现上升势头,不过在融资以后却呈现了显著地下滑态势。通过对银行的效率进行分解,可以看出来,我国上市银行再融资后总体效率下降,并不是单纯的规模效率下降导致的。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银行的纯技术效率与总效率在形状上基本一致,而规模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倒U形,且融资后第三季度的规模效率要低于融资前的第三季度。由于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往往代表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再融资后,资本金增多,各家银行可以进行多项业务,这反而导致了管理效率的低下,这可能是导致再融资后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也说明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再融资过程后对于资金的运营、管理以及募集的使用效率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3)配股及增发再融资前后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的变化。 对配股及增发的效率进行分解,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率(SE),来单独评价配股及增发的效率,结果如图5,图6所示。 图5 配股及增发再融资前后纯技术效率的变化 图6 配股及增发再融资前后规模效率的变化 单独从配股与增发的角度来看,配股无论是在纯技术效率上,还是规模效率上都要明显优于增发组。配股的纯技术效率从当期开始,明显优于增发组,而其规模效率也基本维持在0.99~1的水平区间内,显著好于增发组,增发组在融资后的第一季度以后开始出现明显下滑。 (4)检验结果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银行再融资之后,其经营效率总体来说是下滑的,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再融资当期较之前效率提升,而从增发后第一季度开始,效率出现明显的下滑。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个维度去看,上市银行再融资后的绩效变化并不是由单纯的规模效率下降导致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是改变银行经营效率的基础,这一点与未再融资时银行的经营效率表现不同。此外,从配股与增发两种方式上面来看,无论在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配股都要明显优于增发。 四、结论与启示 1、银行再融资会显著提高银行的资产,改善坏账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水平。但是,短期内对于银行盈利性的改善效果并不持续显著,银行的未来发展能力也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可以说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再融资之后并未真正的改善业绩,在二级市场上融来的资金并没有充分落实到改善业绩上面。 2、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业再融资后经营业绩的变化与非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轨迹相似。可以说我国的资本市场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会带来普遍意义上的业绩下滑。这里存在几种可能,一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对于资金的经营管理尚未达到相应的要求,资金虽然融到,但是管理水平相对低下,致使公司业绩下滑;另外,也可能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圈钱,或者大股东关联交易的动机,并非真实的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 3、从再融资的两种方式上看,配股要优于增发。从本质上来说,配股与增发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公司利用股权进行再融资,但是带来的效果却不相同,基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配股要优于增发,因此,今后的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建议银行采用配股方式。此外,由于尚未有银行进行定向增发再融资,因此,根据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情况,可以考虑采取定向增发,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提高绩效。 当然,鉴于我国再融资银行中可供研究的样本不是很多,另外,由于多数银行再融资的时间较短,目前资料仅能查询到再融资后三个季度的数据,因此本文的时间区间也只取到再融资的前后三个季度,小样本和窄区间内的实证检验可能会导致数据的处理结果相对片面,以偏概全;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所做的研究也是短期的,也没能解决上文中提到的当前学术界关于股权再融资的长期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问题。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上市后通过股权方式进行再融资,可供观察的时间轴延长,样本必将日渐丰富,关于上市银行再融资后绩效变化的研究也会逐步完善,结论也会更加可靠。标签:再融资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银行上市论文; 配股除权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经营业绩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 增发论文; 配股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股票论文; ipo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