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症状及机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许秀华

奉新第二中医院 江西宜春 330700

摘要:目的 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症状及机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00例,根据护理实施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机体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呕吐、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快速改善,患儿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系统护理干预;临床症状;机体功能恢复

轮状病毒肠炎属于小儿病毒性肠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全球每年约1.5亿儿童感染轮状病毒,而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我国每年秋冬季是轮状病毒肠炎感染发病率较为集中的季节,患儿一旦发病常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病程可持续在8d之久,极易导致患儿出现酸碱紊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临床上针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常施以口服补液盐、肠黏膜保护及微生态制剂等为主。然而患儿因疾病产生的食欲不振、呕吐等现象常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加之家属对患儿疾病担心,对治疗用药产生质疑,在药物使用上存在较多误区,因此为患儿及家属实施一定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关键[2]。本研究就系统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症状及机体功能的影响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00例,根据护理实施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5±0.2)岁;病程3-8d,平均(4.1±0.3)d。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5±0.3)岁;病程3-8d,平均(4.2±0.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施以口服补液盐、肠黏膜保护及微生态制剂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环境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系统护理干预:①消毒隔离。针对具有传染性的患儿应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接触时应严格执行消毒、洗手等操作。对患儿日常用具分类消毒;②心理护理。对家属疾病基本知识加强宣教,包括疾病病发机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实施护理的必要性等,促进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提升,帮助其消除内心恐惧;针对2岁以上患儿可同其沟通,通过讲故事、动画宣传的方式告知其遵医嘱的重要性,针对2岁以下患儿在治疗时可对其进行抚触,提升其信赖感,促进治疗依从性提升;③饮食护理。若患儿为母乳喂养,在喂奶时应选择一次性奶瓶,并于每次喂食前进行消毒,后对奶瓶进行回收处理,鼓励母亲对患儿实施母乳喂养;针对常规饮食患儿可为其制定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④病情观察。对患者治疗时病情密切观察;⑤臀部护理。注重对患儿臀部定期清洗,保证其干燥清洁。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住院时间比较( ±s,d)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在1973年澳大利亚医学家在1例急性胃肠炎患儿的超薄活检切片中发现的病毒种类,该病毒是导致婴幼儿发生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轮状病毒主要对患儿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侵犯,对患儿水电解质吸收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肠上皮细胞的酶的合成也有一定影响,加之轮状病毒具有侵犯性,患儿一旦感染将不同程度累及身体各个系统,对患儿身体健康有着严重影响[3]。因此为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极为关键。

临床上针对轮状病毒肠炎在患儿尚未出现并发症及脱水前提下,无需为患儿实施住院治疗,施以门诊常规对症治疗即可,然而因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医患之间交流沟通较少,患儿年龄小对治疗存在较为抵触情绪,加之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担心、焦虑等情况,常对治疗方法的实施及医护人员给予的护理干预产生不信任等情绪,服药依从性及喂养不当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极易导致患儿病情加重迁延不愈[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观察组5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以系统性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施以常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腹泻、呕吐、发热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表明系统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机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好。原因在于系统性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更具系统性、综合性、合理性及针对性,护理全程将患儿及家属作为护理中心,围绕其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体征监测、饮食护理、用药指导、臀部护理等干预,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促进家属对患儿疾病的了解度提升,明白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同时采用动画、讲故事的方式帮助患儿服药依从性提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促进家属焦虑、紧张等情绪缓解,为患儿进行抚触、拥抱等安慰,促进其信任感及依赖性提升,使得治疗顺利进行,为患儿进行臀部及喂养护理,有效保证患儿营养摄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机体功能快速恢复[5]。

综上所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常规对症治疗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呕吐、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快速改善,患儿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好,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莉,王林中.思密达灌肠联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应用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5):503-505.

[2]陈峰.物理降温在轮状病毒肠炎高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4,18(12):1494-1494.

[3]张金梅.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3):2602-2604.

[4]胡晓君,张趁,李海珍.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应用效果[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z1):81-82.

[5]朱秀玲.临床路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13-3715.

论文作者:许秀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4

标签:;  ;  ;  ;  ;  ;  ;  ;  

系统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症状及机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许秀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