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轿车:我国机电业摆脱困境的重大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电论文,困境论文,机遇论文,我国论文,家用轿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年初以来,适应我国居民购买力和机电业水平的微型家用小轿车在各地纷纷上马,其代表作如售价2.5万、乘坐4人、百公里油耗3公升的长春“海神”车等。这种态势使消费者对家用轿车产生了热切的期望,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一、上不上?也就是家用轿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判断以及发展目标的选择等问题;二、怎么上?即发展模式和战略问题;三、配套的产业政策和体制设计问题。本文拟从我国机电业的供给能力、有支付力的居民需求、现实的选择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谈几点初步的意见。
一、我国机电产业日趋衰败前景堪忧
1.前30年机电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后果严重。
前30年我国中央部属机电业以军工为主,迫使各部门、地方和企业自己装备自己。改革之初,多数人认为“重工太重,重工自我服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症结所在。然而,能源、原材料的长期短缺却又说明“重工太重”并非重化工业过多过重,而是机电业太大,机电业太大的实情又是军工业太大。其中,中央部属机电企业大多数为军工企业。由于作为“国民经济装备部”的中央机电业系统无力为国民经济服务,迫使处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各部门、地方和企业,不得不自己装备自己。机电产业这种自我装备的发展模式再与条块分割的体制模式相结合,便形成了改革前机电业的军民两套、中央地方两块、行行业业搞机电、企业不论大、小、土、洋皆是全能化的状况。
前30年机电产业的政策和体制模式,造成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各部门、地方、企业一齐上机电,使投资高度分散,高、精、尖的技术和装备,长、重、大的项目和工程谁也上不去;而短、平、快搞出来的都是由廉价、通用设备组成的粗加工、低水平企业。其结果就是低技术和落后装备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现状,资产大量闲置。改革之初,我国机电仪表的制造能力在数量上已名列世界前茅,从金属切削机床的拥有量看,已超过美国,仅次于前苏联。1984年世界银行根据中国1982年以前的统计数据在其考察报告中判定:中国的制造业在GNP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于人均4000美元国家的比重。而这个比重还是在我国制造业中的重化、轻纺比重偏低,而含军工在内的机电业设备利用率不到1/3的情况下所占的比重。
与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现状并存的是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果是,占机电业大多数的低水平企业生产能力长期过剩无活可干,亏损累累;而我国重化、运输、通讯、国防装备定货中的“重、大、精、尖”设备,低水平企业却又难以胜任。这样,在70年代中期整顿中,被迫开始了第二次机电装备的进口高潮。
2.改革15年虽经多次转向性调整,但问题并未解决。
机电和军工向消费品转产并未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改革开始后,生产能力过大的军工和机电业开始向消费品转产。先是“六五”期间向号称“老三件”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转产,后是“七五”期间向号称“新三件”的冰箱、彩电、洗衣机转产。在调整初期,少数企业的转产曾对增加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自行车、电视机等产品均在5年中增产了10-30倍。但到后来,当大批企业将其过剩生产能力纷纷转产时,几乎是转向哪种产品,哪种产品很快就过剩,该行业就因滞销而亏损。如今我国上述耐用消费品的产量均已达到世界第一,而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但国内销售量却仅为生产能力的1/2-1/3。很明显,机电和军工向耐用消费品的转产并没有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转产后能力仍过剩的原因还是技术落后、产业组织水平低。80年代初,第三次进口高潮中,宝钢等22个大项目的近千亿元设备,国内机电业只拿到少量定货,五年后轻纺升级时,上千亿元的设备定货又是大部分进口。大活干不了,就只能干些耐用消费品类的小活。六五期间的“老三件”大上时,由于其为单一机械技术,国内机电业还能应付。而到七五期间,以机电结合技术为主的“新三件”大上时,不仅加工设备是进口的,就连产品、零部件也改为进口组装了。由于耐用消费品比起机电产品的产业链短得多,加工量小,品种又少,而“新三件”又以进口组装为主,则使产业链更短,加工量更小。这样,即便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耐用消费品市场的需求规模,也仍消化不了军工和机电业的过剩生产能力。
造成这种状况与发展和改革的战略选择及适时转换有关。改革之初急于给人民生活还帐,全力上轻工,这在当时对改善国内发展条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当时机电和军工业的体制改革、合理化改组和技术改造滞后,大量进口设备和消费品已形成巨大的冲击波。扩大进口使机电业解决生产能力过剩所需的市场份额被外商占去,产业技术升级所需的定货利润被外商拿走,由此导致本国机电业更过剩,技术更落后。以后虽成立了机械委,也确定了军转民的方针,却因“放权让利”的形势所迫,既改不了,又统不起,也转不动。在这样的窘境下,只好号召企业自己想办法。于是饥不择食的企业一窝蜂涌进组装耐用消费品行列,跟着两次高消费浪潮走了一回,结果依然差强人意:没转产的因缺少国家定货而亏损,转了产的则因卖不出去而亏损。
3.正在衰败中的机电业令人担忧。
担负赶超重任的机电业,前30年步履维艰,改革开始后无力满足需求,已变成包袱。我国机电产业始建于“一五”,像其他力图赶超的国家一样,我国也把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作为装备部的机电产业上。在建设初期,即以高比重投资建起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机电工业体系。但从“大跃进”开始就打乱仗,后来经过艰难的调整,企业基本上能均衡、稳定地生产了,技术上也日臻成熟了,却又开始了三线搬迁和“文革”,这又将一切都打乱,直到“文革”结束前,才完成调整。改革开始后,前30年以仿制翻版起家的机电产业,这时只完成了工艺上的“生变熟”,而同级技术转产所需要的“熟变巧”尚未达到,至于结构升级所需的“巧升华”,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还遥遥无期。此时能力过剩、技术过时、装备落后、组织不合理的机电业无力承担为重化、轻纺提供装备的重任,在新的结构调整政策下,从过去的拳头变成了包袱。
目前机电业因装备陈旧,技术落后,无活能干,企业大多陷入亏损状态。这种衰败表现为:原来装备水平就落后,经过15年乱转产、精机粗用、优机劣用后,现在比原来更破了,就同役龄的设备而言,我国比美国、日本旧得多。现在,就连低档的“海神”超微型车要寻找不经重大技术改造就能胜任的配套厂都很难,多数厂设备陈旧、役龄太长。原技术水平就低,改革15年又降级转产,高技术低利用,质量全面下降。以机电产品的心脏——工作母机中的发动机为例,如今小到轻便摩托车,大到飞机、船舰,除了“中卡”外,没有一种国产发动机的性能和质量能够达到国际水准。而这又导致国产化程度降低。前30年除航天、核工业是自研外,其他都是复制翻版起家。改革15年从翻版仿制退到进口组装,机电产品的本国品种、档次、技术含量全面下降。技术员工素质大幅度跌落,企业管理陷入困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问题很多。目前,我国机电业的部分企业无活可干,亏损了15年,部分转产“老三件”的企业挂帐亏损了10年,就是进口组装“新三件”的不少企业也亏损了5年。
我国经济起飞中的机电业任重道远,如今既陷入衰败又面临复关,前景堪忧。从中长期发展看,机电业的衰败必将阻滞我国经济起飞。经济起飞初期,二元经济的转化加快,大量农民进城,现代化部门大量取代传统部门。在这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求作为国民经济装备部的机电业,提供大量廉价的国产现代化装备。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以高价进口与国产系统不配套的成套进口装备,国产系统必将被逼入绝境,而进口现代化的高成本我们的支付能力也有限。另外,经济起飞期还必须解决充分就业问题。机电业作为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国际贸易条件远较轻纺为好,在我国轻纺多数出口商品数量已达世界第一、贸易障碍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机电业若无力接替增加出口的重任,我国由出口带来的经济扩张必然受到限制。从近期看,我国“复关”在即,复关可能会改善我国轻纺出口的贸易条件,但对我国机电业而言,却是拆除对其贸易保护的堤坝。在目前美、日、欧的机电大企业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复关破堤之后我国机电业命运如何,突破口在哪里,令人倍加关注。
二、居民消费升级的主力产品对机电业的需求
1.机电类缺乏万元级的主力商品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升级。
满足“八五”及今后消费需求的主力商品为电话、摩托车、住宅、汽车。改革以来,支撑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机电类消费品,在“六五”时期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老三件”和服装及日用百货,到“七五”时期升级为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从消费者的支付力和商品价格看,“老三件”当时的价格为100-200元/件,现在涨到200-400元/件,“新三件”当时的价格1000-2000元/件,现在也涨了一倍。从目前城市居民收入和储蓄情况及今后的预测情况看,大多数城镇居民及少数农村富裕户具有支付力的消费需求,在“八五”及“九五”时期中,大约1-4万元/台(件)的商品和服务。从需求品种看,前期主要是5000到1万元的电话、摩托车等,后期可能是2-4万元的住宅、汽车这几种商品。
目前的机电类消费品供给与满足需求的程度很低。现在市场供给的机电类主力商品,仍是10年前就过了高峰期的“老三件”和5年前已过了高峰期的“新三件”。目前,城镇“老三件”和“新三件”已饱和或趋向饱和状态。农村消费虽在增长,但在农村居民收入和村镇基础设施情况看,要使农村市场担当起耐用消费品恢复增长势头的重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现存的不平等关系。而这显然地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电话、摩托、住宅、汽车的供给状况而言,满足程度是很低的。适合当前消费能力的电话,5000元一部的初装费,是线路+交换机所需投资的一倍,所以这个价格已是买双份产权而不是租一部电话的价格了,但供给能力仍不够。目前电话建设缺乏的是巨额政策性投资与融资,以扩建网络。然而在消费需求和外商进口双重压力下,话机和交换机实际上都以进口为主,国内厂商已败退到了组装水平,由此而受外汇制约。在住宅供给上,由于国土整治和基础设施投资太低,又向人多地少的东南沿海倾斜太多,造成宅地和城建用地太少太贵,而推动住宅消费合理化的房改和住宅商品化又遇到难以逾越的重大障碍,若以被多数人买得起的2万元一套出售价格,就连成本也不够,难以商品化;而20万元一套多数人又买不起。这样,住宅在供给上也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摩托车、轿车也主要是靠进口组装;国产的摩托车,多数人能买得起,但质量靠不住。进口或组装的摩托车质量可靠,但价格要高1-2倍。而摩托车比自行车的功能提高有限,同时大都市因安全问题,多加以限制使用。功能比摩托车大大提高的轿车,进口或组装的价格10-20万一辆,多数人买不起,而国产的廉价轿车却又大大匮乏。
目前缺乏适合居民购买力的主力商品,造成投机和浪费性消费。由于现在城市里百元级、千元级的耐用消费品都处于饱和状态,农村消费又上不来;而城市消费者想买的轿车、住房中,适合其2-4万元支付力的现在还没有,现有的价格都在10-20万元以上,目前还买不起。这种低的没人要,高的买不起,适中的又没有的状况,使目前满足消费升级和由消费需求带动的经济增长缺乏主力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城乡居民储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很不合理的投机性货币型投资。通常是穷人钱少,重视变现能力,所以大多存款、储蓄;中等人赔得起息赔不起本,所以买债券;只有富人才玩股票。我国属低收入国家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是车、房都买不起,却一窝风去玩股票投机。再一个不合理的现象是浪费型的高消费,尤其是在我国制造业一片衰败的情况下,娱乐性消费却急剧增长,其档次之高,花费之大,连洋人都为之咋舌。
2.轿车的便利和舒适性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替代。
目前,自行车和公交已无法满足收入快速增长的消费者对“出行”的需求。不赞成上轿车的理由是目前城市中自行车加公交的传统方案适合我国国情。公交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在小城市运营,因人口规模小,若车次多而乘客少,则无效益;若车次稀,则不便利,乘客就更少,仍是无效益;在大城市只对解决白昼、街区的通勤有效益。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对于急剧增加的中小城市远距、分散通勤,如村镇到县市上班上学、多样采购、上门推销、聚集开会、外出协调等,因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远距寻医、购携重物、节假日远郊旅游、探亲访友等,因工业化加速和人口年轻带来的换班率提高和夜生活丰富而日益增加的夜行者等,公交和自行车的局限性便更大了。由于自行车速度慢且费力,而公交对乘客不能随时随地地“门到门”服务,所以对人们节时、省力、自由移动的需求只能在低程度上满足。同时公交因为人群集中带来的拥挤、紧张、劳累及环境等问题,目前从技术、经济上还无法解决。继续以自行车代步通勤,在我国风雪交加的北方和阴雨连绵的南方,其顶风冒雨、受酷暑严寒之苦,令青壮年亦倍感艰辛,更何况老弱、妇孺、病残之人。轿车载人运物时单车可载4-5人和上百斤重物,这在自行车和公交也很难办到。再从舒适性看,现代轿车已配空调,冬暖夏凉又遮风避雨,不怕恶劣气候和环境。车内可载饮食、用品,躺卧小睡皆可,再加收录音机等娱乐功能,轿车内的环境和功能现已达到起居室的水平。这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差的老弱、妇幼、病残人的自由移动是无可替代的。另外,在安全性方面,自行车是两点一线平衡,人体无保护,而现代轿车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性能已很高,目前需改进的是对车外行人的安全考虑。因此,当人们收入上升后,放弃这两种艰苦的代步工具,选择便利、舒适的轿车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公交和自行车无法在近期将其便利性和舒适性提高到轿车水平。当然,公交的性能也还能改善,座位可以增加,地铁可以建爬梯,但要提高公交网的站线和运行密度,就必然遇到财政和技术上难以解决的困难。成网的巨额投资和亏损线路的补贴,在目前财政及公共部门举日维艰的情况下,难以长久负担。实际上由于所有城市的公交系统都靠财政补贴维持,目前各地的公交系统大多萎缩。从技术改进角度看,世界上磁浮车已发明了,但我国的老城市许多连地下的供排水网档案都不清楚,公交建网要从城市翻建的基础——地下调查和测量开始。从目前情况看,即使从现在起对公交系统急剧增加投资,在今后20年内对出行者而言,也仅能维持在现有服务水平上。自行车的功能改进从设计角度看潜力不大,目前以碳纤材料减轻自重成本不低,功能提高有限。
3.已具购买力又无法替代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变形。
由于轿车具有远距、快速、自由移动的特性,所以从轿车诞生以来就成为人类追求的主要代步工具。可以说,轿车代表了二十世纪的物质文明。我国多年属于低收入国家,家庭不具备买车的财力,对少数公用车也采取限制政策。而今随着人们收入的迅猛增长,消费水平和结构也逐步升级,在吃、穿、用满足后,转向“住和行”的消费是必然的。而这种需求若具有现实的支付力又不可替代时,则必然是刚性的。但由于目前仍对家用轿车的生产和消费实行限制政策,导致缺乏与购买力相对应的廉价国产轿车,使“行”的消费明显受到限制。
轿车的功能既然是公交和自行车无法替代,而消费者又具有现实支付力,那么限制的结果就只会使其变形变相。首先,限制家用轿车,导致有权者公车私用,以权谋私扩大化。掏公家钱,买豪华车,使对车的要求越来越脱离我国国民消费和汽车工业发展的水平。这已成为财政赤字、外贸逆差、群众不满的重要原因了。其次,限制发展,就不会有计划有步骤,待消费浪潮临头时又是一哄而上,重蹈历次消费品“大战”覆辙,其后果就是遍地开花,质差价高。再者,不准上也就不会组织国内生产,于是一窝风进口,不准进口就走私。近年对轿车进口加强控制后,轿车走私屡禁不止,甚至一些北方的口岸也加入了走私的行列。普通百姓和这些无缘,于是城里人在自行车旁焊偏斗,摩托车后加小斗,健康人买残疾人车,各种机动小三轮一齐上街。乡里农民小四轮拖拉机后加斗、上加篷,载人运货,爬山下坡。比起国产的超微型车,它们的油耗更高,安全性更差,技术水平更低。这些轿车变形变相的消费,无论从经济性、安全性、社会性上都更糟。
三、振兴机电业满足消费升级的主要出路是发展国产化的廉价家用轿车
1.发展家用轿车是汽车和机电业发展的机会。
汽车工业是工业化、城市化中的主力产业。根据各国经验,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集中和产业扩散,而专业化的发展则使产品品种多、批量小。就运输方式而言,水运的大量、廉价和火车的快速、连续,对长距和原材料运输效益高,但由于其不能“从门到门”地载人运货,所以不适应短距、分散、往返频繁的运输需要。而自由移动的汽车“从门到门”快速运输的方式,适应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中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所以,无论从运输业或制造业看,汽车都是主力产业。我国前30年交通滞后,汽车尤甚,据世界银行1984年考察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公路网仅及印度的一半,农村人均卡车占有量比非洲撒哈拉以南贫穷国家还要少。改革以来,汽车发展大大加快,但由于交通运输滞后的局面不仅未能改变,反而有所加剧,而机电业又陷入衰败之中,所以,汽车工业今天无论是在运输业还是在制造业中要作为主力产业,其差距仍是很大的。
汽车要发展,家用轿车是主力,仅靠公商用车前景有限。当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后,在出行中必然追求便利性和舒适性,所以就不满足人像货物那样的集装运输。目前世界汽车产量的80%是轿车就说明这一点。而轿车的大发展又主要靠私人家庭用车,以公商用车为主发展轿车只会停滞不前。其原因是,公商用车的购车款直接或间接来自财政,而进口或组装要用外汇。所以,每当财政或进出口状况变化,必然造成供需断裂,对生产经营者影响太大。另外,公商用车需求有限,车种又杂,投入大,产量低,效益不好。我国长期以公商用车为主,导致轿车发展几十年停步不前就是明证。至于近年来公商用车发展较快,是因为公车私用普遍化,但这并不是轿车发展的福音,而是陷阱。以公商用车为主发展轿车,对豪华程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脱离我国汽车工业和国民消费水平,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家庭轿车则不同,购车款是居民劳动所得,只有生产率提高,国民收入才能增加,轿车的销量和档次才能提高。这种消费随生产提高而提高的良性循环,是轿车发展的根本保证。家用轿车的需求规模从远景看,以2015年人口15亿,每户0.5辆计算,届时我国家庭轿车保有量为2亿辆,而达到生产零增长时的年产量至少4000万辆。如此巨大的规模足以保证多车种(型)下的大批量和高效益。
发展家用轿车是机电业走出困境的机会。目前我国机电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产业组织不合理和技术水平低,已降入全面衰败的困境之中。要走出困境,其出路一是增加国内成套设备订货和出口,但这是在机电产业的技术升级完成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而且设备需求量也有限,仅适合老的设备制造专业大厂,大批军转民的军工及家电制造厂还是无活可干。二是继家用电器滞销后,寻找新的居民消费需求。如前所述,目前居民新的消费需求主要是轿车、住宅、电话。住宅由于国土整治和房改问题困难重重,电话又基本被洋商占了,仅有家用轿车由于尚无适合我国消费等级的供给,同时我国又有雄厚的机电业基础,而家用轿车的需求规模不仅远较设备订货为大,而且加工量也非家用电器可比,是唯一可以与洋商一拚的产品。
2.家用轿车的大规模需求和生产对机电业摆脱困境具有重大意义。
家用轿车的大规模需求,对解决机电业生产能力过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汽车年产量刚超过10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仅为20多万辆。而到1994年3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达1.66万亿,还有持币待购的4600亿人民币和130多亿美元现金,再加上数千亿的国库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城乡居民可支配的资金已高达2.7万亿元,在这笔巨额资金中,即使只有20%为购车资金或转向购车,对轿车有支付力的现实消费需求就达5000多亿元。从近2-3年灯情况看,对7-10万元/辆进口组装的微型轿车年需求量应不低于50万辆,如果2-4万元/辆的国产廉价轿车能大量供给,则年需求规模可达500万辆。若平均按3万元一辆计算,则年销售额即达1500亿元。这样巨大的家用轿车消费需求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机电业多年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家用轿车消费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后的增长势头必然很猛,我国机电业能否抓住这个重要的机会,是个至关重要的选择。目前,超微型轿车的“一哄而上”,就是多年来苦于无活可干的机电企业在饥饿难忍时的本能反应。
家用轿车的大量生产方式和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对机电业的专业化、联合化改组有利。我国过去数年间曾多次对机电业作合理化改组,但均难奏效。究其原因,一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多变,计划调整频繁,导致专业化产品的需求不稳定,使专业化改组后的企业日子更难过。二是机电业以军品和设备为主的订货结构,使很多改为专业化生产的产品批量太小,规模不经济。三是原体制为条块分割,条块的行政力量常常阻滞企业的联合化要求。而即将到来的家用轿车的生产和消费,由于买方是私人家庭,而国家对居民消费的控制力又很低,国家发展的目标、战略、计划等,即使能起指导作用,也只能跟着走,再像前30年那样乱变的可能性很低,这将使专业化的前景稳定。再就是家用轿车的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还会保持长时期的高增长,同时,由于每个居民家庭财务的硬约束,所以生产者还必须在价格、成本上具有竞争力。这就使轿车制造企业的专业化、联合化改组具备了经济规模上的合理性。另外,改革到今日,各级主管部门大多数权力已放给企业,而面对陷入困境的企业,多数主管上级既无资金可补,又无订货可给,可以说,如今企业搞专业化和联合化的阻力已减少。与此同时,面对家用轿车的大量、稳定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企业专业化和联合化的压力却在增加。我国机电业应抓住家用轿车大规模生产的机会,对长期“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结构,搞一次大规模的合理化改组和填平补齐的大改造。
家用轿车大规模生产的高额利润,是机电业自我积累技术改造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机电业衰败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落后,如今要摆脱困境就必须作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但我国机电业又是前30年投资最多,这15年闲置性浪费最大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各部门中技术积累最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部门。所以,在当前重化工业生产能力极为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机电业再想要国家给投资搞技改,然后去上轿车,则恐怕是既无资格也排不上队。对端着金饭碗要饭的人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眼睛向内,自强自立。从目前轿车的生产情况看,其利润是很可观的,现在不论进口组装还是国产化轿车的成本利润率,都高达30%以上,一辆轿车最低也有1-2万元的利润额,如果按今后2-3年生产1000万辆计算,机电业可获得1000-2000亿元的利润。这笔巨额资金,既是机电业大上家用轿车亟需的专业化、联合化技术改造投资,也是今后家用轿车工业技术升级必不可少的开发研制资金。现在,5000亿有购车意向的钱就装在老百姓的口袋里,就看机电企业是继续徒劳无功地跑部、跑院要补贴求贷款呢,还是自己发奋图强从消费者手中挣钱了。
四、发展家用轿车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多属发展中的调适问题
1.发展家用轿车与原油短缺和环境污染。
近期可通过扩大原油进口和增加机电产品出口来缓解原油短缺。目前我国轿车上得很快,而我国原油生产则15年低增长。但如果因此以油限车却并不合理。前面讲到上轿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机电业升级,机电业升级后,就可将其过剩的生产能力用于增加机电产品的出口,然后学习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用增收的外汇扩大原油进口。若再以大船装运廉价的轻质油,在杭州湾以南缺油区的海蚀港湾建立临海型石化厂,则既缓解近期国产原油短缺,又可降低动力油成本。所以,出口机电进口原油在近期具有现实可能性。目前发达国家在机电技术上尚具优势,所以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自由贸易,而我国机电业实力远较多数发展中国家为高,机电产品的价格又较发达国家为低,也还具有出口的优势。
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新动力车,如电动车。电动车使用电能,而我国西南山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水电资源,西北地区能转化为电能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很丰富,这些都是无污染的再生资源。使用可再生电能的电动车不仅无污染,而且无噪音,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追求的理想交通工具。目前电动车的技术革命在发达国家已完成,美日欧各大汽车公司竞相研制的高能微体蓄电瓶换代频繁,并已开始工业化批量生产。为此很多国家的政府和大汽车公司已经分阶段制定了电动车占整个汽车产量的年递增百分比。由于目前西方发展百年的燃油机和石油生产及销售系统的资本技术过于庞大,且目前利润仍然丰厚,动之干系太大,而储电技术和电动车的投资不小,生产成本居高,所以在替代问题上动作并不快。我国目前各种车辆的发动机技术尚不过关,生产能力也还太低,而要解决这一难题所需的大量投资将集中在今后10年中。我国应努力抓住新技术革命提供的这一赶超机遇,在努力攻克重型、大型、越野车所需燃油机的同时,把需求量大、进口依赖深的小型、轻型城市内用车的发动机研制转向电动机和蓄电池。要搞电动车先要发展家用轿车的生产能力,发展电动车要有强大先进的机电工业基础,燃油机变电动机、汽油变蓄电池以后,对机电业的依赖更强了。对我国而言,关键是要尽快形成能够大批量生产汽车的能力,有了车没有油,现在可以进口;没有蓄电池,将来也可以进口,进口蓄电池和进口原油,总比进口汽车要便宜。现在不尽快发展轿车,等发达国家大大提高环保标准,全世界普遍使用电动车的时候,我国汽车业就走投无路了。当然发展汽车工业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发达国家蓄电池革命已经完成,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了,如果我国汽车工业还因为环境问题不能起步,那么当人家解决了环境问题以后,我国汽车工业却已经衰败了。那时候有环境无汽车又有什么用呢?届时,面对居民有支付力而又不可替代的“出行”需求面前,是不是又要去进口电动车呢?
2.发展家用轿车与城市交通问题。
大城市的拥挤是小城市的衰落造成的。目前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莫不是交通拥挤、人满为患。其原因首先是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其次是随工业化水平提高而来的车辆增加。在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中,我国大城市的规模和比重都是世界第一,就是加上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我国仍名列前茅。改革前我国的中小城市发展虽然缓慢,但大城市的膨胀尚能限制,改革开始后,在“依托大城市经济效益高”的口号引导下,人口和产业急剧向东南部特大城市集中,如此一来,就出现了道路一再扩增、而交通阻塞却越来越严重的现象。这个问题由此导致权钱过于集中在大城市,这大概是许多主张“让利放权”的学者始料不及的。大城市人口、产业集中的原因,首先是巨额投资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给产业和人口提供的便利和低成本,其次是城市规模提供的专业化发展机会。所以要改变大城市的拥挤,就必须改善小城市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使分布在小城市的人口和产业也能与大城市相联系,并进而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机会,这样人口和产业就会流向小城市。
发展家用轿车应以小城市为主,大城市应以公交为主。但如前所述,我国现有小城市的规模太小、财力也太低,公汽等公交系统目前毫无效益,很难自我发展。所以在目前阶段,小城市要想发展公交,则先要发展家用轿车和以轿车为主的出租车,使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规模扩大到公交的经济规模下限。为此,要改善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使小城市的人口和产业与大城市的联系更方便、更快捷。就制造业而言,城市间货物在“门对门”之间运输,以不超过4小时为限,人员往返不超过1小时,这样,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才可能按经济合理原则自愿向小城市扩散。当然大城市无论从道路还是从经济合理性来看,都应以公交为主,即使发展轿车也应以社会化经营的出租车为主。1985年本人曾作过调查,中央国家机关105个单位的专车平均日行驶里程仅20公里,公用车仅60公里,而国营大企业首都出租汽车公司则220公里,近乎私营的出租车日行则达300公里以上。单位自备车辆与社会性车辆二者效率之差是十分明显的。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亦需要深化改革。现在大城市道路和停车场拥挤,看似单位自备车太多,其实是由于公款购豪华车财务无约束、公车私用太普遍造成的。公款无限制购置进口或变相进口的组装轿车,不仅挤占了公交投资和骑车人与公交路面,而且花掉了本国发展轿车工业的投资,这显然不是改革,而是腐败。要解决发展轿车引起的交通阻塞,还有个城市的现代化改造问题。现在城市的道路皆以传统的人行马车道路改造而来,尽管时代已变,却仍是多平面少立体。机动车具有上下坡的动力,应努力把道路和停车场向上下发展,尤其地下,至少停车应在楼厦的地下厅中,不宜占用路面。我国传统城市的建筑是以封闭院落为主的,现在马车变汽车,好像是现代化了,但不少人至今传统意识不变,其表现是小院变大院。以北京很多巨型大院为例,几百米长的院墙隔断了纵横道路,迫使车辆行人绕行,院内道路又不允许社会车辆行驶,院内宽阔的园林化大道上空空荡荡,而院外的市政道路则拥挤不堪。这就像单位自备车占用了公交车的空间一样,大院内的道路占用了公众使用的市政道路的土地。最后,正如日本学者宇泽先生所言,我国轿车使用者对其应负担的社会性费用承担太少,造成事实上对轿车使用者的补助,其来源当然是骑车者的艰辛和公汽乘客的拥挤。
3.机电业“成长中的烦恼”。
综上所述,我国机电业、汽车工业目前面临着生死攸关的选择,一条路是根据居民目前的收入水平和我国现有的机电技术能力,发展自己干得了、居民也买得起的国产廉价轿车,用从居民手中挣来的钱,自力更生搞产业的合理化改组和技术化改造。先摆脱眼前的困境,然后一面跟着居民消费的升级而步步前进,一面用家用轿车生产和消费中获得的超额利润,解决道路、环境等伴随汽车发展而必然出现的“成长中的烦恼”。另一条路就是面对上述发展轿车必然要带来的种种问题停步不前,让汽车工业在起飞初期就失速、徘徊。可以断言,如果这两年内轿车工业再停步不前或乱上一气,导致“复关”前再次滑坡或触礁,我国机电业必将因为主力产品的缺乏,而在生产能力过剩和技术水准下降中衰败下去,直至“复关”后被洋商歼灭。待将来我国居民经历了目前的浪费型消费后,若还能把钱攒到购买进口车时,中国轿车将被洋车挤出市场。总之,上述问题,无论是机电业过剩,还是能源环境、道路停车场及城市现代化改造等,都不会自然消失。若不迎头而上,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若放到将来再去解决,则代价比现在要大得多,至少一是要补贴大批亏损企业,支付进口车的高价成本;二是同样要解决进口车造成环境、道路、停车场和原油问题。与这些“成长中的烦恼”问题相比较,如何解决因机电业能力过剩和产业技术水准低而造成的困难,促使经济结构升级,保证经济顺利起飞的问题要来得更重要。只要孩子在成长,总会有烦恼,但没有成长中的孩子,则只有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