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工人文化宫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体育活动是充实职工工作之余时间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推动企业、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途径之一,发挥着增强职工身体机能、调剂其心绪思维以及提升工作效率的辅助作用。而受制于统筹理念的滞后、管理模式的单一,当前职工体育活动并未凸显其强化人员身心素质的价值,难以有效推动企业社区群众文化的高效建设。因此,必须更新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的形式,实现对于职工身心锻炼的科学引导,从而推动企业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职工体育活动;群众文化建设;引导性
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演进与逐步成熟,对于企业职工的人力管理也快速实现了从粗放式到规范化、乃至人性化的转变,其中体育互动作为职工在工作之余的调剂方式,一直是企业社区群众文化的重中之重。而近年以来,在现代化企业文化浪潮的荡涤之下,企业领导管理层对于企业社区群众文化的认知,也更为科学、理性,体育活动的价值与重要性则得到重新定位,逐渐成为推动群众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1](P108)显而易见的是,通过积极发展职工体育活动,其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辅助作用,也快速显现:譬如其丰富了文娱健身内容,传播了积极的工作、生活理念,加深了职工交流、互动,营造了协调、活泼的社区环境,培养了职工集体协作意识,增强了团队工作凝聚合力。[2](P45)而由于统筹理念的滞后性、操作模式的单一性,在当前国内的企业之中,职工体育活动的发展尚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其一,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基础资源的配备也相对匮乏,不能充分满足广大职工的实际需求。其二,活动组织、开展的模式尚需增扩,形式化现象比较普遍,增强体质、调剂心绪的作用还未达到。其三,环境氛围的人文、趣味性还需要进一步激活,对于职工参与性的调动比较有限。这就制约了体育活动对于企业社区群众文化的助推。鉴于此,就需要制定并施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强化对于各类基础资源的投入,建立职工体育活动的统筹、宣传制度,推行更为灵活、人性的活动组织与开展策略,注重引导性与拓展性,鼓励职工编排、展示创新性的体育健身方法,营造开放、融洽的环境氛围,完善心得交流、经验分享的互动流程,引入优秀个人、团体的激励评比机制等,从而有效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职工体育活动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
(一)丰富文娱健身内容,传播积极的工作、生活理念
由于企业作业流程的固定性与重复性,在工作之余的时间之内,职工群体则普遍希求能够舒缓紧张的情绪,获取适量、适度的肢体舒展,以确保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在早期的企业群众文化之中,其对于职工文娱活动的范围划定则比较局限,大多是一些室内读报、收听新闻以及场内散步等较为被动的方式,即使有部分企业鼓励职工群体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但是并未形成机制化的管理,实用性并不显著。而通过引入制度化的体育活动模式,则能够在规范、集中地利用工作之余时间的基础上,为职工群体提供各类简易、实用的健身娱乐活动,譬如偏重个体的打拳、练剑、踢毽子、打羽球,需要集体合作的篮球、排球、足球等等,这就有效丰富了职工群体工作之余的文娱健身内容,并借助体育活动对于意志力的磨砺,充分传播努力工作、健康生活等积极的价值理念。[3](P39)
(二)加深职工交流、互动,营造协调、活泼的社区环境
对于企业而言,开展体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工作时间、职工人力等资源,通过这一途径,来确保职工精神状态的饱满性,并由此来激发其工作潜力。所以,体育活动并不能一味地将“让员工放松”作为唯一诉求,而是需要兼顾其身心的同步调节,使得职工能够在体育健身的活动之中,去彼此交流工作心得、分享生活经验,促进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关系改善与友谊建立等等。而在企业群众文化制度尚未科学化确立之时,受制于产能扩大、经济效益获取的压力制约,职工文娱活动的形式化管理则比较普遍,仅仅给予了其较为充分的活动时间,并未提供更为具体的引导与互动,这就使得这些文娱活动的辅助效用大打折扣。[4](P53)而通过发展更为注重互动性的体育活动,鼓励不同岗位的职工之间,进行主动、友好的交流,在相互帮助进行健身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可以彼此交换对于工作、生活的看法与心得,从而在协调、活泼的环境氛围之下,实现工作能力、生活理念的群体性提升与调整。[5](P113)
(三)培养职工集体协作意识,增强团队工作凝聚合力
凝聚力是衡量企业综合运作效能的关键参照,也是制约群众文化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凝聚力的激发与维持,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群体的集体协作意识。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不少企业也都试图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来增进职工群体之间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与灵活的安排,其体育活动大多局限于调节职工紧张心绪、促使其继续投入工作的目的,对于集体意识精神理念的认知还比较片面,同时也没有作为企业一份子的骄傲与光荣。而借助更为规范、人性化的体育活动机制,在锻炼职工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促使其对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企业发展目标思考进行明确的定位认知,增加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信任感,这就能够有效培养职工群体的集体协作意识,增强其团队工作的凝聚合力,从而充分增强群众文化对于企业运作的辅助效力。[6](P100)
二、借力职工体育活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基础资源的配备相对匮乏
体育健身活动作为与企业生产并行不悖的组织形式,一直被视作通过企业软性文化来促进生产高效运作的操作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由于经济效益至上、营收为先的偏颇理念的制约,在不少企业之中,其管理层都认为体育健身活动可有可无,应该将生产作为企业机器运转的唯一核心,所以,其就难以对体育活动保持应有的重视程度,在支持力度上也普遍有所不足。大多都是将空置的、面积较小的废弃车间作为活动场地,然而购入少量的健身器械用具,接着利用节假日等工作之余的时间,再组织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松散、自由的体育活动,并未建立专项化的管理制度,这就出现了若干职工排队等待使用同一健身器材、占据有限体育器材而一味闲聊等的消极现象。[7](P56)
(二)活动组织、开展的模式尚需增扩,预期的辅助作用还未达到
由于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在具体的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流程之中,大多数企业的负责人员,大都采取了任务摊派、指标要求以及记录总结等方式来敷衍,其完全依照企业行政的处理方式,将体育健身活动锻炼的涉及范围、规定人数与场地划分进行指标下发,然后要求下属各个部门按照以上规定,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计划开展。[8](P20)而各个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普遍形式化地去号召职工去参加不成规模的、生硬乏味的健身锻炼运动,然后象征性地拍照、采访,以应付上级考核。最多是充其量地邀请几位所谓的企业群众文化专家,前来进行现场指导、演讲,并未充分调动职工群体的积极性与兴趣感,增强体质、调剂心绪的预期作用自然也难以实现。
(三)环境氛围的人文、趣味性需要进一步激活,职工参与性较低
群体化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氛围环境的良性呈现,热烈活泼、轻松愉悦的气息氛围,无疑是稳定吸引参与者与持续推动运动力的关键因素。而在现阶段企业的群众文化之中,体育活动的整体氛围却显得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应有的人文内涵与趣味性,很难有充分激发企业不同岗位职工群体参与积极性、交流热情度与协作归属感。[9](P173)此外,加之负责管理体育健身活动的相关人员,也始终未能依据实际进行活动方式的调节与更新,而是一味地将号召职工参加、增加活动场地以及扩大受众范围等指标数据放在首位,无法准确把握这一群体的兴趣偏好与现实需求,所以,持续出现的职工不积极、敷衍参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三、借力职工体育活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对于各类基础资源的投入,建立职工体育活动的统筹、宣传制度
一是需要由企业文化管理部门牵头,深入企业各个部门进行全面调查,细致罗列所需的各类体育健身器材、用具,持续增加对于场馆扩建、器械升级以及专业指导人员聘用等的支持,并依照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实际,采取一般公休日与重大节假日相互结合的方式,去科学引导职工利用各类体育活动基础资源。二是应当建立专项化的职工体育活动的统筹、宣传制度。相关管理人员应当秉持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深入车间、办公室以及宿舍等企业内部,详细讲解体育活动对于提升身体机能素质、调剂工作心绪等的突出价值与实际好处,从而奠定扎实牢靠的群众基础。
(二)推行更为灵活、人性的活动组织与开展策略,注重引导性与拓展性
对于企业群众文化的管理人员而言,应当确立多方同乐、打成一片的中心方针,不仅要多审查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开展的效果质量,而且也要深入企业的基层,亲身感受体育文化渲染下的职工群体运动热潮的昂扬与愉悦,以实时调整体育活动的统筹策略。比如在休假及节日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趣味知识有奖竞答、团队体育健身汇演比赛以及地方特色体育艺术评选等手段,来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促使不同岗位的职工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并鼓励优秀个人帮助其他职工灵活使用各类体育器材、科学安排健身锻炼流程。
(三)鼓励职工编排、展示创新性的体育健身方法,营造开放、融洽的环境氛围
一方面,可以在较为开阔、流动人群大的企业广场,进行基于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健身锻炼展示,采取中年职工群体以带有地方秧歌风格的肢体扭动、中青年职工群体以独具民俗歌舞特征的步调交叉以及青年职工群体以饱含昂扬腰鼓气息的跳跃伸展等多样形式,进行灵活结合,并配以通俗易懂、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进行轻柔呼应,迅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其乐融融的氛围场景;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现场投票评比、即时发放嘉奖的机制,活跃活动现场的气息氛围,这既让体育活动参与者能够以更为饱满自如的情绪状态去展示风采,也让不同岗位的职工群体,都能切身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醇厚感染力,激发其认可企业的归属自豪感。
(四)完善心得交流、经验分享的互动流程,引入优秀个人、团体的激励评比机制
首先,应该由企业文化管理部门作为主导,将室内外的集体性体育活动互动进行制度化规划,细化不同部门职工之间的即时交流、心得分享以及互助帮扶流程,并灵活拟定促进体育活动进一步推广的合理对策;其次,要充分听取不同岗位职工,尤其是基层职工对于体育活动的意见,完善建言收集的方式,注重对于职工的鼓励、引导,以组建更具人性化、贴近职工工作与生活实际的体育活动策划方案;再者,可以实行优秀个人、团体小组的激励竞争评比机制,鼓励不同岗位职工进行分组推选代表,进行公开比拼,号召优胜者进行学习心得分享,以有效改进自身在体育活动参与、练习上的既存不足,促进身体机能素质增强与工作生活心态调整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荆兵林.新形势下开展离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J].人才资源开发,2015(08):108.
[2]苏庆国,杨英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速记探讨[J].职业时空,2006(23):45-46.
[3]黄玉宁.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体育活动的地位与作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4):39-40.
[4]曹凤月.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建设[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1):52-55.
[5]刘玉友,郑金媛.新形势下开展企业职工体育文化活动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3(13):10,113.
[6]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12(6):100-102.
[7]童爱农.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04):55-58.
[8]李彩霞.把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载体的实践与探究[J].兵团工运,2014(09):20.
[9]韩潇.浅析开展职工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6):173-174.
作者简介:
刘玉友(1974—),男,河北滦县人,学士,唐山市工人文化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职工文化体育研究。
论文作者:刘玉友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职工论文; 体育活动论文; 企业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 工作论文; 群体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