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重构中物流集聚的动力因素与机制_物流产业论文

物流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物流业论文,重构论文,因素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9-0026-07

      一、物流业集聚的空间表现

      1.物流节点的类型及特点

      物流业作为基于各类企业组织形成的产业业态,在国际上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及“助推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及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1]各类物流集聚集群区在地域空间及地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视角下呈现各类物流节点,随着生产资金、信息通信、物流人才及货物产品在辐射性强、资源禀赋高的区域城市不断集聚,国际化及区域性的物流节点便应运而生。物流节点在专业化的物流系统及整体化的物流体系中发挥着信息传达、处理及交集的功效,是物流集聚集群区内连接各类复杂性物流单元的集结点和汇总点,在物流环节中发挥重要功能(见图1)。[2]物流节点根据区域分布及业务功能主要分为转运型节点、储存型节点、流通型节点及综合型节点,不同类型的物流节点在空间区域分布上有不同特点(参见表1)。

      (1)转运型节点。此类节点职能在于串联、架构不同运输方式和运输业务于一体,产品在节点上停留时间短,如空港、港口、货站等就是以转运为主的运输节点集聚方式。转运型节点在区域空间主要布置于交通便捷、通信发达的城市边缘区位及城市圈边缘地段,以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资源消耗。[3]

      (2)储存型节点。这类物流节点以仓储和存放为主要特征,货物在节点上停留时间较长。储存型节点在区域空间主要分布于城镇边缘地区及城市郊县,有利于物品存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降低物流转运成本,提升运力的保障程度。

      

      图1 物流产业系统节点运营示意图

      

      (3)流通型节点。这类物流节点以宏观系统调配物资及微观组织物品流转为主要特征,根据流转和营运需要的流通中心和流动仓库属于这类节点类型。流通型节点在空间定位上呈现城市核心区域及城市边缘地区分散布局的趋势,便于弹性化和柔性化的物资流通流转,及时进行物品的转移和运输。

      (4)综合型节点。这类节点承担复杂化、规模化及集约型的物流配运方式,集结各类节点于一体化的操作流转业务,促使物流系统更加科学与合理化。[4]国际化与区域性特点显著的综合型节点在空间上的布局主要围绕着物资类别和物品总量进行选址,要求交通运输便捷。

      2.区域物流集群方式

      区域物流业的集聚集群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围绕海港与河港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临港物流产业;沿海港口与沿河港口成为物流产业集聚集群的重要节点,逐步发展成临港物流集聚区、临港物流园区及临港物流贸易区。[5]

      (2)围绕机场及周边进行产业布局,机场及周边逐步成为物流业集聚发展区域,空港物流园区(空港物流集散地)最终形成空港物流集聚区,同时空港物流园区(空港物流集散地)是空港物流集聚区的动态化空间表现形式。

      (3)围绕城市内部交通要道及核心区域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切实对接城市内部物流消费的各项需求,铁路站点、货运站点及公路节点逐步成为城市内部物流产业的集结点,并逐渐形成物流集聚区。

      (4)围绕城市核心区位及城市郊区边缘进行产业贯通和运营,业务范围纵向延伸,从城市产业集群区、经济开发区到城市边缘经济带辐射,逐步形成物流集聚带及物流集聚圈(参见表2)。[6]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基于空间动态化分布及产业集聚视角下的物流业空间集聚类型主要分为专业化物流园区、混合型(综合型)物流园区、商贸(现代)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临港(河海)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及保税港区。一方面,空港物流园区、临港(河海)物流园区等物流产业聚模式类型可以全方位、专业化、系统性及直观性彰显物流业的空间集聚形态,其集聚是一个动态化的持续过程,物流业集聚通过对地域产业空间布局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的直接作用,从而对于区域空间及地理区位产生重构作用;[7]另一方面,各类模式的物流园区通过其物流节点的性质功能,借助交通设施、信息通信、运输干道为连接载体,以放射状、轴型、环状型及扇叶型等(见图2)不同形态的布局分布形成物流集聚网络结构,各类物流业节点及网络集聚化结构通过不断作用城市内部及外部交通节点、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强化区域物流业集聚集群的效应。

      二、物流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图2 物流集聚的空间表现形态

      物流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及产业结构衍生品,经过复杂专业性的流程再造最终形成物流服务产品及物资供应服务。物流企业为了追求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配置最优化和成本最小化,在提供多样化服务(快递业务、供应链流转业务、会展物流业务等)和优质化产品时,逐渐实现产品生产分工精益化及服务提供精细化过程,形成竞争力强劲及效能优化的物流企业群组,集聚集群效应逐步形成(见图3)。物流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除了固有的宏观环境、市场因素以外,基础设施、企业因素及政策导向也是强大的推动力。[8]

      1.宏观环境因素(交通及产业环境)

      交通环境对于物流业集聚的形成至关重要,运输条件便捷、运输效能通畅的机场周边、河海区域及道路交汇处成为物流企业的选址要地,推动物流企业的集中发展和集聚集群;物流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及辐射带动力显著等鲜明特点,优良的产业环境可以集聚优势资源,不断吸引广大物流企业及人力资源的投入,促进物流总量规模效应,增强物流企业的集聚力度。

      2.物流市场(市场的需求及分工)

      供求关系客观规律及物流市场刚性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物流产业的集聚集群是顺应物流市场规模化需求的空间表现。[9]随着物流业的纵深发展和分工的细化,物流企业基于战略管理和效能效益的权衡,会把非主流业务从营运区域剥离出去,形成物流专业服务外置化的趋势。物流企业经营活动一般分为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转加工及配送等,各类物流企业根据业务范围和营运模式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形成物流产业内部分工和业务重组,物流产业精细化和精益化的过程促使物流企业分工明确,合作有序,集聚的趋势更为明显。

      

      图3 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因素整合细分过程

      3.基础设施(物流设施及信息平台)

      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实用程度对于物流企业的吸引力较强,根据物流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供应(市政道路、电力设备、能源供应、物流仓库、集装箱场地、物流管线)对于物流企业的长久发展和硬件保障意义重大,共享基础设施资源等优化配置程度也强化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度;现代物流业的核心是物流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物流公告信息平台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作用功效对于物流产业的良性运转、互通协作效果明显,物流园区信息化可以实现物资流通的时效性及准确性、货物流转的便捷性和实时性、物流信息发布传达的高效性和普及性,及时跟踪追溯货物(车辆调度)情况,切实提高物流资源的空间协同度、客户关系影响度及物流决策的精确度,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施及信息平台)可以有效提高物流交易的效率,进一步增提升物流园区企业的集聚集群度。

      4.企业因素(企业综合实力及企业之间竞争协作)

      产业集聚集群的微观主体是企业,物流企业根据物流产业集聚的客观需求及自己业务的扩展需要,选择最佳区位进行生产服务,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规模较大和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可以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及产品,在长期的业务交融和产业发展中,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和提升经营优化度,倾向于把非核心业务剥离转移给中小物流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协作中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均衡发展;[10]物流企业基于多方集聚视角下的“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促使集聚区整体化效能的提升及全方位的态势均衡。物流企业的集群效应和集中态势在集聚区内的综合生态环境下,也加速企业在产业融合、协同创新、竞争制约、业务扩展等方面从相互排斥到集约合作,从竞争到协同发展,从统筹分工到整体性均衡,在系统化物流产业链和循环圈的作用机理下实现集聚区空间结构的有效整合与联动,在物流空间区域辐射圈和地域演进趋势的推进下促成集聚区内外结构的变化、集群企业创新能级的提升、空间集聚影响因子的化学反应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实现。[11]

      5.政策因素(物流政策及园区政策)

      物流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支持及保障,关乎物流企业发展的产业融资制度、市场准入退出规范、物流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及物流保障制度等政策的明确规定实施,可以有效保障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而物流园区政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有利于降低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消除物流障碍壁垒,进一步强化物流企业集聚集群效果。[12]

      三、物流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

      物流产业集聚集群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既是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调整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也是外部规模经济内在化影响、物流市场集中化效应及物流产业空间互动响应机制的联动体现。[13]物流产业向特定区域与空间集聚,在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方式和内容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1.物流产业的集聚特性

      物流业集聚铁路、公路、航空、海港、河港等运输方式,促使物流业务集中发展,这种典型的外向型、开放性的产业空间布局不断影响城市空间的变化,物流企业围绕集聚区集中和扩散的关联效应直接推动区域交通空间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2.物流产业集聚导致的物流节点网络化效应

      各个物流节点的密切交织和网络化联系,促使物流产业间互通的信息化、电子化及智能化,物流经济系统在各个节点(站点)的串联下,不断增强物流集聚区域的经济联动性、产业融合性及资源共享度,在强化区域经济互联及地理空间交往的同时,扩大地域间的相互协作及辐射度、联系度,推动区域空间格局的变动和发展(见图4)。

      3.物流集聚集群区域的分工及协作

      物流集聚区汇集各类运输流、资金流、网络信息流、人才技术流,整合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协同发展,促进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响应,在空间范围内形成新的功能区和产业园区。[14]

      全国物流园区:一张立体大网

      

      图4 物流产业链整合集聚的网络化效应

      4.物流产业的重构功效及空间协同机制

      物流产业通过向周边的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带及功能集群圈附近集聚,与工业、农业及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产业融通模式,实现经济实体的互补和产业模式的重新组合,形成制造业、物流业及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协同联动效应,对于区域空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形成强大的助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度和协同度。[15]

      四、物流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1.物流企业的区域市场竞争及地理空间博弈

      物流企业对于区域空间及地理位置的依存度较高,物流产业相关经济活动及业务行为的空间价值链条最终表现在具体化的地理方位和区位形态上。[16]物流企业的区域市场竞争及地理空间博弈一般主要权衡以下综合因素:

      (1)物流企业基于多方集聚视角下的双重角色

      由于物流市场网络化、细分化及物流产品多样化等原因,物流企业在争夺市场及消费群体中竞争愈发激烈,从最初的物流服务范围、产品价格、服务方式与模式、服务流程再造等初级化的竞争到协同创新、共享集聚区资源、竞争协作等成熟化的市场争夺方式,“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种双向关系已经在物流企业集聚区域和集群空间内形成。[17]一方面,物流集聚区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物流企业在长期竞争与合作中优胜劣汰,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在产业融合中日渐萎靡,在“排挤效应”的推动下将离开物流集聚区;另一方面,物流集聚区的互动环境及联动机制、资源集群效应、影响辐射力及良好的发展机遇诱导更多的物流企业从其他边缘地段迁到物流集聚区,更好地分享资源优势及发展空间。多方集聚视角下的“竞争”与“合作”环境促使物流集聚区内部功效提升、层级加强,导致物流集聚区的结构能效及组织体系更加完善与稳定,进一步推动物流集聚区重构空间的显性力量。[18]

      (2)物流企业基于空间区位视角下的动态博弈过程

      物流企业制定宏观战略发展愿景和微观市场定位时着力于本土化与区域化策略,通过全方位的区位决策和空间定位实现物流服务的个性化集聚效应,从而降低各类成本,提升服务能级。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博弈过程,也导致服务市场不断成熟与完善,服务流程逐步精益与细化,传统质量与价格的竞争提升到持续创新力及后续化服务、区域集聚融合度的竞争,只有核心集聚区的物流企业才能更直接地触碰市场的前沿商机和盈利高地。[19]物流企业基于空间区位视角下的动态博弈过程也带来区域集聚性和集群度的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市场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一步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逐步形成。

      2.物流企业的集群效应及物流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演进

      物流企业基于空间区位视角下的动态博弈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和“分散”趋势。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区域市场竞争及地理空间博弈形成的淘汰体系,导致核心竞争力弱化及难以适应物流市场规则的企业从物流集聚区“分散“,促使各类物流集聚区业务匹配度及集群效能更加优化;另一方面,物流集聚区的政策环境、区位交通、产业辐射等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进驻,推动物流集聚区的宏观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微观物流企业的纵深发展,物流企业基于多方集聚视角下的“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促使集聚区整体化效能的提升及全方位的态势均衡。[20]物流企业的集群效应和集中势态在集聚区内的综合生态环境下,也加速物流企业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竞争制约、业务扩展等方面从相互排斥到集约合作,从竞争争夺到协同发展,从统筹分工到整体性均衡,在系统化物流产业链和循环圈的作用机理下实现集聚区空间结构的有效整合与联动,在空间区域辐射圈和地域演进趋势的推进下促成集聚区内外结构的变化、物流集群企业创新能级的提升、空间集聚影响因子的化学反应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实现。[21]

      3.物流产业集聚集群推进的地域空间联动及区域协同的响应机制

      物流集聚通过对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交通枢纽(设施)空间走向的变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及场地空间格局的变更等对区域空间的演变和地理格局的演进持续作用,同时物流企业的区域市场竞争及地理空间博弈、物流企业的集群效应及物流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演进也在很大程度上重构区域空间及地域类型。[22]物流业的集群集聚过程与地域空间的演化过程在作用关系和联动机理上有着密切的双向联系:物流产业和其他产业在地域空间范围集群发展进程中,形成各类集群集聚区域,这些区域构建起基于投入产出相衔接而强化集聚的纵向经济实体化联系,也完善了基于多层环形圈相互响应而加强集群的横向物流产业结构化联系。“双向联系机制”在系统衔接区域化企业链、供需链及价值链的基础上,增强集聚区辐射程度及集群总量规模,全方位与效能化推动集聚区的经济活动成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23]物流业的集群集聚过程与地域空间的演化过程在作用关系和联动机理上的化学反应也使物流集聚成为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核心,促使集聚区所在城市、经济圈的资本参与国际贸易及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物流业的集群集聚过程与地域空间的演化过程,是地域空间演化及产业空间发展变化的具体化形态,其作用机制和作用路径参见图5。

      

      图5 物流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及空间效应

      (1)物流产业融合产生的重构效应。各类形态的物流企业(相同类型规模及不同门类业务)根据自身综合状况选择适宜业务发展的集聚区进驻,相同类型的物流企业集聚而成专业物流集聚区,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积聚而成综合型物流集群体,而物流企业和其他产业企业集中发展形成混合型集聚区。产业融合造成的产业功能异化及产业形态变化进一步加速空间经济形式及形态的蜕变,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由此形成与发展。[24]这种产业融合带动物流空间及能级、功效的提升,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服务机制体系的调整及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共同促使城市服务等级化及分层化,从微观层面上升到宏观层面、从区域范围提升到全球视野,国际化物流服务城市、全国性综合物流服务城市、地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等融入全球性服务生产体系和空间运行机制的城市不断产生。[25]

      (2)物流业集聚集群对于生产要素重组带来的驱动力。物流业集聚带来的物流企业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空间区域资源集群等地域区位形态的变动产生影响深远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这两种经济形态促使功能区和集聚区的经济活动、业务内容、产业结构及生产结构更加科学化,空间结构布局和地理区位布置更趋于合理,从而加速形成“专业化经济”,人力资本、交通运输、资金技术、电子通信资源及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物流业集聚的驱动下产生重大的变动:物流业集聚通过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交通枢纽(设施)空间走向的变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及场地空间格局的变更等对区域空间的演变和地理格局的演进持续作用。

标签:;  ;  ;  ;  ;  ;  ;  ;  ;  ;  

区域空间重构中物流集聚的动力因素与机制_物流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