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组织建设理论探析_党建论文

江泽民组织建设理论探析_党建论文

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组织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出发,坚定不移地抓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结合党的建设新的实践,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对党的组织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深刻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意义的党的组织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锐利思想武器。

一、党的组织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首先提出要把党的建设当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江泽民在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构想。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是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关键。

(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世纪之交,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与此相适应,国内市场取向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由此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这些新发展、新变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带来了历史性严重挑战。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需要,江泽民精辟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具体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纲领,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加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抑或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离不开人的作用,都离不开党的组织的重要力量。从组织上贯彻“三个代表”,主要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等。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选拔好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一批接班人。”[1]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好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是在新世纪里把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得更好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组织是通过党的干部队伍来发挥作用和威力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而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状况如何,能否走在时代的前列,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关键是看广大干部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

加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制度保证。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领导人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根本上清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震动,甚至会使某些社会矛盾暂时的集中和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挥对于改革的重要组织力量和领导力量。党的权威作用和领导力量从哪里来?来自于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只有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在全党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才能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作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不内在地把完善民主集中制,发挥党的组织建设优势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归根到底是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实现。

党的领导包括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等各方面。江泽民明确指出:“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重要保证。”[4]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多次论述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他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要团结凝聚十一亿多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创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坚持‘两手抓’,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5]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从思想、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入手,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则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党的领导作用,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活动加以体现和实现的,党的各级组织是否坚强,各级党的领导班子是否能担当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广大党员干部是否能密切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直接关系我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加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我们党要胜利肩负起新世纪的伟大使命,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探索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新路子。一方面,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要求充分享有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这就需要各级党委进一步改变过去那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以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领导方式,使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由微观转向宏观,把主要精力用在制定政策方针、引导发展规划、搞好协调和提供服务上来。另一方面,如何将市场经济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党的领导方式的根本性任务。总之,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迫切需要。

党的组织建设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组织保证。党的政治领导,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并保证其贯彻实施。党的思想领导,主要是指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的作用。党的组织领导,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仅要靠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来实现,更重要的要靠加强党的组织领导来实现。如果没有党的组织领导,没有科学的组织建设,党就会丧失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那么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江泽民一再强调必须改变党的基层组织中存在的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状况,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从严治党。如果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发展下去不是没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啊!对此,全党同志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6]这些鞭辟入里、语重心长的论述,是在新的历史征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必须时刻遵循的指导方针。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建设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统一。江泽民在“5·31”讲话中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各项建设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思想建设端正党的方向,作风建设塑造党的形象,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建设奠定党的基础。党的组织建设对于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发挥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党的组织建设对党的思想建设的保证和促进作用。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全党,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关键在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党的思想建设的成效,归根到底也要通过党的组织力量的完善和坚强反映和体现出来。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武装全党,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发挥组织领导和模范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努力掌握思想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提高领导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走在时代的前列,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境界才能在全党巩固和确立起来,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卓有成效。

党的组织建设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党的作风状况体现在每一个党的组织和共产党员身上;共产党员优良作风的树立,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制约和监督作用。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党的组织作用坚强,可以有力地促进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和模范带头作用;而一旦离开组织的制约和监督,或者党组织软弱涣散,势必会导致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这已经为许多深刻教训所证明。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必须把党的组织建设提到重要位置。实践表明,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的组织问题,是党的组织观念问题,也是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从组织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突出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无不涉及党的组织建设问题,有的本身就是党的组织建设,是作风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有机统一。只有注重于从组织建设健全和组织制度完善的角度,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领导人民。

(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完成“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迫切需要

近些年来江泽民反复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才能实现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更加严峻挑战和考验的科学回应,标志着我们党面对新的更加伟大而艰巨任务的新的觉悟,深刻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崇高品质和追求。完成“两大历史性课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党的组织建设尤为关键。完成“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性和艰巨任务,迫切要求把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必须把党的组织建设提到重要地位。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给党的发展和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要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和在经济市场化的国内改革中,对党如何执政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课题,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是各级党的组织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建设,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从组织上保证和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崭新的事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认真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把那些真正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党员提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有能够走在时代前列的各级党的组织,有能够走在时代前列的党员干部队伍,我们党就一定能以高超的能力胜利完成好长期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需要党的组织建设的完善和各级党组织的坚强。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党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其中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就是广大党员干部能否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拒腐防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能否抵御风险。解决好这一历史性课题,是胜利完成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关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和经济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的条件下,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尤为紧迫和重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实践党的性质,履行党的宗旨,实现党的任务,使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抵御风险,拒腐防变,关键在于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足以抵御任何外来影响和艰难风险的战斗堡垒。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要深刻认识和吸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都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党内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我们一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7]这些精辟分析和论述,是我们面对新的形势从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指针。

二、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的着眼点

(一)着眼于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党的生机与活力是党的力量之源,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政治上的开拓创新,组织上的坚强有力。组织上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全局性,起关键作用。组织上的生机与活力要靠民主集中制建设来维护和实现。江泽民深刻指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党,“靠什么组织起来并具有强大力量呢?很重要的是要靠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削弱和否定它,就会损害党的战斗力,以至瓦解党的组织。”[8]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才能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就是要努力在全党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有6600多万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巨大的组织优势。事实证明,党什么时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民主集中制建设,党内就充满活力,领导就坚强有力。相反,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得不好,甚至遭到破坏,党内就一盘散沙,领导就软弱无力,全党的积极性、创造性就难以充分调动,很难发挥领导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江泽民反复强调,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加强。“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9]

着眼于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必须抓几个关键环节。第一,发展党内民主。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基础与关键是发展党内民主。江泽民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10]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充分发展党内民主,逐步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党内民主在民主集中制中具有基础地位。它以实现党的纲领为根本目的,以引导、保护和发挥党内积极性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党组织的职能和党员的权利、义务来展开,鼓励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发展党内民主,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从党的中央委员会到党的每一个基层支部,从党的领导机关的决策到在党的会议、报刊上参加讨论,从党内选举到对党的领导干部进行评议、监督,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决策科学化的首要前提。“决策民主化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11]我们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能够领导人民群众站起来、富起来、走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最重要一点,就是能够通过民主集中制,集中全党的智慧,靠党内民主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集中全党智慧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只有充分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使党对各行各业的广大先进分子形成吸引力,使我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理顺党内关系。党内存在着多方面关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理顺党内各方面关系,使党内生活进入正常化、规则化、制度化状态,直接关系到党内凝聚力的形成和战斗力的提高。关于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核心内容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规范。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要着重处理好全党与中央的关系、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全党与中央这一关系的根本原则是全党服从中央,即全党的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对于一个拥有数百万个党的组织和数千万党员的执政大党来说,全党服从中央,是使党成为高度统一的战斗整体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在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复杂环境中,“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是极端重要的”。[12]没有这一条,思想就会搞乱、搞散,党组织就会陷入软弱涣散。全党服从中央,最重要的是党的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坚决服从和执行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在这一前提下,还要处理好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关系,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和全委会,明确而又恰当地划分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职权,正确处理党员个人与党的组织的关系。

第三,反对两种倾向。毛泽东在谈到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时曾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13]这一论述,深刻地阐述了民主和集中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根据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的要求,一方面要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党内民主;另一方面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保持党的集中统一的权威。在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往往有两种错误倾向需要认真加以防止和纠正。第一种是违反党内民主原则,搞个人专断、家长作风。第二种是违反党内集中原则,搞自由主义和极端民主化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是民主集中制的大敌,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大害,必须时刻防止,坚决纠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对两种倾向,维护民主集中制,要求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三个自觉”:一是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二是自觉顾全大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做到识大体,顾大局,绝不允许用个人、局部、小集团的利益去损害全局和整体利益。三是自觉维护统一,包括全党思想的统一和国家民族的统一,绝不允许离开党的统一意志和步调,偏离中央的大政方针去另搞一套。

第四,健全制度体系。民主集中制建设是一种制度体系建设,这种制度体系既包括基本的组织制度,又包括若干具体的体制和制度。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改革和健全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党内监督制度以及各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体制和机制,使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体系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些制度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保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落实。各级党组织必须建立经常性的制度,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要按照江泽民多次强调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健全党委常委会的决策程序。要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委领导中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坚强的集体领导,是政党成熟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对于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集体领导是发挥领导集体智慧,实现正确领导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集体领导也是防止个人专断和分散主义的有效途径。“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由中央或地方党委集体决定。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充分酝酿、协商和讨论,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对集体的决定,任何个人无权改变,个人或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必须无条件服从,并在行动上积极执行。”[14]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努力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才能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利,疏通和拓宽发扬党内民主的渠道,进一步活跃党内生活,把民主集中制落到实处,切实地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

(二)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加强,集中体现在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上。党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作了深刻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毛泽东在回答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如何摆脱“历史周期律”、防止权力腐败的问题时,曾明确地说,我们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支配的新路,这就是民主。其中尤其是对党的干部队伍的民主监督与管理。进入新时期,邓小平针对干部队伍过于老化、活力衰退的现象,提出了实现干部“四化”的方针,特别强调要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将其作为保持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活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措施。

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和国家长治久安面临新的问题出发,江泽民特别强调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他指出:“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15]领导班子建设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首先要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重点是思想政治建设。总的要求是,使各级领导班子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始终胸怀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认识问题、作出决策,在事关大局、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必须全面准确地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防止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倾向。必须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实绩作为判断干部、评价领导班子的主要依据。必须把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领导班子,坚持德与才的统一,防止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同时,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上形成梯次配备,实现整体优化,成为整体素质优良、成员优势互补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还要强化对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的考核、监督。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领导班子届中考核等制度,扎实有效地把制度落到实处。一方面,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一方面,要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

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是与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出发点。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就难以在新世纪里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难以实现党和国家既定的奋斗目标。”[16]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关键。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干部队伍现状,当前应把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江泽民强调:“要保证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保证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1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首要条件,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更加伟大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干部队伍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全面提高干部素质,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三)着眼于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工人阶级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给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工人阶级的新发展、新变化,并且适应这种新发展、新变化来不断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当前我国工人阶级正在发生哪些深刻的变化?江泽民在“七一”讲话等重要论述中作了深刻分析。一是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工人阶级的组成结构;二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批知识分子进入产业工人队伍,工人阶级的后代也受到了高等学历的教育,这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工人知识化、专业化素质;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阶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无产者正在变成有产者或已成为有产者,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四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工人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结合,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这些新发展、新变化表明,我国工人阶级仍然是与中国先进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先进的阶级,其先进性在不断发展。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密切适应工人阶级的新发展、新变化,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是新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方面,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党领导人民完成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和把握自己的阶级基础,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要害问题。因为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而否定其先进性,甚至怀疑和否定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错误的;不深刻认识和估量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依然用传统的产业工人的标准去判断新时期的工人阶级,去判断党的阶级基础,也是错误的。工人阶级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个历史变化的范畴。我们必须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和标准去认识新时期的工人阶级,着力发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使党的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着眼于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这些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变化的深刻分析和全新判断。根据这样一种新变化,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就要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历史经验证明,党要实现领导作用,一定要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否则就根本站不住。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变化所决定的。一是党的地位、任务和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二是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三是我国社会进入多元化发展过程,社会组织多样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需要重新调整。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不仅要从人心向背上解决好如何“得人心”的问题,而且要根据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不断解决好如何“多得人心”的问题。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组织建设,从来都是同党的中心任务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理论、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新形势,要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扩大党组织在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各个领域的覆盖面,巩固和壮大党的队伍,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18]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共同推进。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首先,从队伍结构上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面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党更应以博大的胸怀和强大的凝聚力把所有优秀分子团结在自己周围。党员成分不是影响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不能只看党员的阶级出身或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党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农民党员占多数,还有一些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党员,但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并且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因此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党的先进性也没有丧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正确把握党员标准,注意吸收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上所有优秀分子入党,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其次,从组织体系上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涌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0,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和国内资本跨国经营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党要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使党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重视在各种新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及驻外企业、办事机构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不断提高党的工作的影响力。同时,要坚持从严治党和实事求是原则相结合,勇于改革创新,根据社会经济多样化的实际,灵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再次,从思想文化上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须巩固和创新党的舆论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从思想文化上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根据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理论,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五)着眼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因此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成为确保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党要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的、与当代社会发展和进步潮流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作保证。尤其是加入WTO,对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行为提出严峻的挑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更成为党的建设中一个重大课题。江泽民在“5·31”讲话中强调:“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19]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通过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来体现。

着眼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科学处理好党执政与政府行政的关系。党执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政府的行政运作来体现。但是党不是政府,不能以党代政,执政与行政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政府服从于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良好运作,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前提。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他们通常叫做“新公共管理”。顾名思义,改革的对象不只是政府本身,而是整个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即其他类型的组织和政府一起参与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的市场化,即形成服务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政府行为的超脱化,变过去的“划桨”为“掌舵”;等等。改革的目的,是要达到一种良好的治理(“善治”)。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国家来说,行政改革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要继续完成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体制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过渡的任务;另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推进现代治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必须适应这样一种改革大趋势。

着眼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不断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创新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同时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我国现阶段,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探索如何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党和国家。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充分享有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和决策层次,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改变过去那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以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领导方式,使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由微观转向宏观,把主要精力用在制定政策方针、引导发展规划、搞好协调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另一方面,如何将市场经济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任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首先要把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机制规范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的法制经济体系,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保证党对经济工作发挥总揽全局、整体推进的核心领导作用。

三、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的几个特点

(一)用制度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全局

以制度建设作为主线,把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贯穿起来,深刻揭示出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这是江泽民建党理论的重要特色。在这方面,他有过许多论述,在“5·31”讲话中,他再一次明确强调:“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20]把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地位,通过健全的制度建设促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建设,是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的一大鲜明特色。

在党的各项建设中,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健全,可以有力地促进和保证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制度不健全,甚至存在严重弊端,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则无从谈起,甚至破坏殆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的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党的制度建设,什么时候党内生活就正常,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忽视了党的制度建设,个人意志凌驾于党之上,党内生活就不正常,党的建设及党所领导的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挫折。尤其是成为执政党后,党的制度建设成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最重要环节。建国以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等党的一系列制度,从而有力地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了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这些好的制度在实践中没有能够很好地坚持下来。五十年代后期直至“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个人意志凌驾于党的制度之上,企图通过发动群众、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党遭受重大挫折,党的建设走了许多弯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突出强调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和途径,引导全党逐步走上制度建党的正确道路。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措施。江泽民指出: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从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角度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新特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各项制度建设。在党内民主生活、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法规和制度规定,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其中,1992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在改革和建设中的战斗力的意见》;1993年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条例》;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1997年印发了《关于重申和建立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实施办法》;1998年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发布了《关于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1999年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00年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2002年7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这些制度规范,保证了我们党的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党的组织建设,尤其需要通过健全的制度建设来推进,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组织建设也就是制度建设。离开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党的组织建设就无从谈起。首先,用制度建设统领全局,重在把制度具体落实到党的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其次,用制度建设统领全局,关键是搞好秩序机制的具体设置。再次,用制度建设统领全局,要害是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江泽民指出:“党内监督要有效,监督工作水平要提高,有赖于党内制度建设的加强。”[21]最后,用制度建设统领全局,目的是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是江泽民党的组织建设理论的又一重要特色。江泽民反复指出:“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用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22]用改革的精神建设党,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命题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同时也适应了解决党自身存在突出问题的要求。

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寻求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办法,使党的建设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体现在党的组织建设上,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改革的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决党的组织建设方面的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改革,靠在改革中推进制度的完善。二是按照“三个代表”的标准,检验和检查党的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是不是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通过改革兴利除弊。三是敢于创新,努力拓展加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新思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已经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感觉,这就说明时代发展了,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以及各方面的制度,都要及时跟上形势的需要。新办法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在探索中、在改革中创造。改革的精神就是创新的精神。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解决党内存在突出问题的办法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党的组织建设的思路才能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体制、制度才能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走在时代前列。如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样,用改革的精冲解决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我们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决不是要改掉党的基本组织制度,而是要使这些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只有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改革、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制度推进党的建设的作用。

我们党是领导中国人民进步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党只有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的事业发展才有坚强的保障。党的事业的改革与党的建设的改革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具有改革的精神,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23]其中包括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上要达到一个新水平。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自觉推进党的组织自身现代化,是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实践的迫切呼唤,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对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一个历史性课题。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推进党的组织建设需要改革的新精神。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历程中,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善于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用。进入新世纪,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继续以改革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坚强有力。要以更高的标准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保持党的健康肌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不断提高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提高按经济规律办事、依法办事和科学办事的能力。要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创新基层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载体和活动方式。探索新的工作路子,特别是要切实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的建设,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建设面临的崭新课题是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和经济市场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江泽民对此作了深刻分析,提醒人们必须重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挑战,努力探索全球化和市场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途径。

江泽民2002年5月10日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第25届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有利于亚洲各国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内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的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全球化不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而且还会给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作为中国政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的组织建设,也不可避免地要与全球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毫无疑问,党的组织建设必然要以全球化为背景,必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江泽民高度重视并反复分析了市场经济给党的组织建设带来的新课题。他指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与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24]怎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多方面的。第一,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党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给党员管理、教育带来十分复杂的问题。党的事业能否在全球化时代巩固和发展下去,关键看能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对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党的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领导制度、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善于将党的主张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并顺应全球化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又不要被西化、分化,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保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是严峻的考验。第三,党的民主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是大势所趋。党内民主化的基础,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党章的规定,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党内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势必带来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个人追求趋利化、人群活动分散化等许多新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某些老观念、老办法、老手段就可能难以完全适用了,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研究能够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的新办法和新手段。要继续深化对民主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并且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第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纽带,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桥梁。基层组织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声誉,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这样的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工作方法、活动内容,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诸多不适应。在这种情形下,党的组织建设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不断发展。同样,党的组织建设和党的事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诚然,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但在飞速前进的时代面前,在无限发展的历史进程面前,党的组织建设没有任何停顿或停步的理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党的组织建设。

标签:;  ;  ;  ;  ;  ;  ;  ;  ;  ;  ;  ;  

江泽民组织建设理论探析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