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的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_胜任力论文

基于社会责任的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体系论文,高校教师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0)02-0031-06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实践领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其劳动成果与社会的密切程度更高、影响更大;高校教师的劳动内容(科研、教学)和劳动时空有较大的自由度。基于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高校教师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大,所以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教师社会责任的弱化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缺乏教育公正心;缺乏爱岗敬业、进取创新之心;对教学敷衍了事,缺乏育人的使命感,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造成一些的学生,因为缺乏指引而做出极端行为,为害社会。这些行为是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源于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由于高校教师教育活动的自由度大,为了保证教师更好的履行教师职责,有必要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加以规范。由此,将社会责任引入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指标的选取

1、一级指标的选取

本文认为:教师胜任力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能将高绩效表现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潜在特征和显现特征。本文以最早的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的研究为基础,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结合高校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将一级指标确定为4个,分别为: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动机,并将其由内而外分为三个层面: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中间层是态度,最核心的层面是个性动机。

2、二级指标的选取

(1)知识

苏格拉底在《美诺篇》里把知识看作“对普遍必然性的本质的把握”。然而,在中国古之先贤的论述中,“知”的主要意思是“晓得”、“知道”,“识”主要是指人们在“知”的过程中,对于外界事物(信息)能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思考、省悟、建构等。知识是高校教师进行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离不开知识。

(2)技能

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手段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技能涵盖了6个二级指标,它们是:语言表达能力、操作现代教育手段能力、教学启发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3)态度

作为高校教师,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是永恒的主题。依照西方古典大学的传统,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上的先驱,更应是道德的模范。在中国,相对于学术影响,更加注重高校教师在德行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在1918年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他希望通过“进德会”这样组织,促使北大教师和学生能首先成为“混浊之世的清流”,以此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因此,从态度上来看,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热爱教学、治学严谨、诚实正直、尊重他人。

(4)个性动机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必然要承担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高校教师在大学中属于最基本的角色群体,大学承担责任的核心途径就是通过高校教师的工作来履行对社会的责任。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做到求真、求实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这些活动的结果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即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高校教师应将社会责任作为自觉的职业操守,如果放弃教育的社会责任,只会导致教育与社会的完全分离,生产一批对社会有害而无益的身心不健康的学生,这有悖于教育的社会目的。高校教师应当关注社会,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之外,还要积极投身到现实社会的变革与实践中去,运用掌握的知识主动地参与社会决策,用知识为社会和民众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高校教师个性动机的评价二级指标可分为:自信心、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归纳如下: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框架,因此选择层次分析法将有利于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即AHP(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迪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于决策和规划处理具有复杂因素在内的经济、管理和技术问题的一种新方法,[1]其分析过程与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分解、判断、综合)相一致。

层次分析法的运算过程如下:

首先,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这一步中,先要求将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把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并将它们按照最高层——若干中间层—最低层(属性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其次,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同一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实际运用中,我们常采用简便的近似求解法,其步骤如下:

2、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确定各指标权重时,要对各指标相对所属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以及确定重要程度标度值。由于在排序和确定重要程度标度值的过程中主观性比较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并根据一些专家的观点建议,确定了各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和标度值。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一级指标的权重时,首先考虑的是四个一级指标对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并对重要性进行排序。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个性动机,都是构成高校教师胜任力重要指标,而它们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影响程度是递增的,即它们的重要程度是递增的。因此,在比较四个一级指标相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德重要性时,可以得到判断矩阵:

3、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知识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一级指标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高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项,其次是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相比较而言,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程度最低。因此,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三个二级指标构建的判断矩阵如下:

(2)技能二级指标的确定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操作现代教育手段能力、教学启发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高校教师而言,科研工作是其不可忽视的重点,因此这六项技能中最重要的是科研创新能力。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教学启发能力紧接其后,最后才是操作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所以,判断矩阵可构建如下:

一致性检验过程略。

因此,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技能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分布如下表:

(3)态度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态度共包含4个二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喜爱教学、治学严谨、诚实正直、尊重他人。作为高校教师,要把人类千百年来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因而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比较4个二级指标,其重要性按从大到小排列为:治学严谨、热爱教学、诚实正直、尊重他人。判断矩阵可构建如下:

(4)个性动机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高校教师个性动机的评价二级指标有4个,分别为:自信心、成就动机、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随着大学承担的社会使命和责任越来越大。高校教师作为大学中最基本的角色群体,其通过社会服务大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进行评价,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应该是一项重要指标。对高校教师个性动机评价的4个二级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后,按重要性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社会责任感、成就动机、奉献精神、自信心。判断矩阵构建如下: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结果确定

上级、同事、自己以及所教授的学生,与被评价者工作发生联系的人都是高校教师胜任力的评价者,来对高校教师进行多源、多侧面的评价。比较上级、同事、自己以及所教授的学生四者与被评价者胜任力评价联系的紧密程度,可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社会责任的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承担方式都是不同的,在今天的建设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应承担起培养适应社会转型需要的,有道德、有专业、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时代精英,有挫折意识和风险意识,可以正视困难、直面问题,不逃避问题也不冒险盲目的时代骄子;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悉国内外形势,既有感性也有理性的管理者和开拓者,在做好平凡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将教育紧紧地与时代同行,实现教育社会功能的最大化。同时,评价体系并非一成不变,每一个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或者是每项指标的权重进行适度调整。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标签:;  ;  ;  ;  

基于社会责任的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_胜任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