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市人民医院 4106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急诊护理并比较急诊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结果:急诊护理前150例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总均分(1.48±0.32)分,与急诊护理前(1.65±0.30)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护理前后机体代谢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的急诊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及早期心理干预将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机体代谢,为其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急诊;突发事件;应对;处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内容,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是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一系列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1]。急诊科是我国卫生医疗机构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样、抢救及管理任务最终的科室之一,也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必经之路[2]。近些年来因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因素影响,各类群体中毒或群体创伤事件屡有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通常情况下此类患者会被第一时间送至急诊科,此时急诊科应对及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急诊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展开分析,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66例;年龄24岁~64岁,平均年龄(41.28±1.32)岁;病症类型:食物中毒62例、创伤88例;病程时间15min~2h,平均病程(0.35±0.10)h。纳入标准:(1)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2)意识清醒,无深度昏迷者。排除标准:(1)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
1.2方法
在所有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均对其实施急诊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及处理小组。按照既往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及处理预案迅速组织急诊科主任、护士长、护士组成突发事件应对及处理小组,由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整个急诊护理工作,护士长及护士具体负责急诊护理内容。依据预案内容划定每个组员的工作及责任范围,促使每个急救护理的每个环节实现无缝连接。(2)执行上报制度。在患者被送至医院急诊科后按照国家、医院相关规定严格落实上报制度,将本次突发事件及时上报至护理部、医务科,密切沟通并构成多学科协作模式[3]。(3)执行筛查登记。由突发事件应对及处理小组具有丰富急诊护理经验的2名~3名护士开展分诊工作。首先由1名急诊科护士协助急诊科主治医师对患者实施全面、科学而系统的健康评估及筛查工作,并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采用不同颜色标识粘贴于患者醒目位置,促使其他小组成员如实掌握患者风险等级,例如红色代表高危、黄色代表中度风险、绿色代表低风险[4]。对于高位风险者应及时由其他护士完成初步登记后迅速转至急救室进行抢救工作。对于中低度风险的患者则由另外1名或2名护士开展登记工作,着重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姓名、病症类型、致病原因、既往病史等内容并引导其通过绿色通道完成各项检查工作。(4)分级急诊护理。红色标识患者应在护士协助下迅速转移至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患者个人信息,随后针对性开展急救工作,如:查明活动性出血点后及时予以加压包扎止血,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进行补液,及时予以吸氧处理以保证机体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数值,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实施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常规准备除颤仪、心肺复苏仪等急救设备,食物中毒且毒物不明的情况下应予以洗胃或清吐处理,如有必要可实施导尿[5]。黄色标示患者在完成常规检查,明确其血常规、凝血酶原等数据信息后由急诊科专家展开多方会诊,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将其安置于距离护士站较近的场所,便于急诊科护士对其开展病情观察、静脉输液、吸氧等处理[6]。绿色标识患者则将其安置于候诊区,因患者病情较轻,可将其集中于一处以便于开展集中检查和治疗工作。在患者经过急诊护理,生命体征指标基本稳定后由急诊科护士将其分别送至监护室或普通病房,在护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各种管路通畅[7]。(5)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护理。突发事件发生后患者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亲身经历势必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继而影响后续治疗、康复工作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恐惧、焦虑和抑郁、过度的警惕性升高。急诊科护士应予以专业性的应急心理护理干预,利用体贴、安慰性语言来安抚患者,当发现其躁动不安或者是缺乏安全感时护士握住患者双手给予其言语上的鼓励以及肢体上的安慰,增强其安全感[8]。如果患者心理波动尤为明显,则应及时予以镇静药物处理,促使其能够安然入眠。对于无法通过语言交流的患者可利用写字板与其开展交流,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急诊护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今后需要采取的治疗方案、取得的预后等内容全面告知后者,并积极探寻患者合理的诉求,尽量予以满足以提高其依从性。另外,积极与患者家属展开沟通交流,将突发事件处置的预期结果如实告知,促使其能够对此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并在病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其探视患者,在护理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患者,促使其感受到源自于家庭的温暖,提高其社会支持度。
1.3观察指标
选取SCL-90总均分、肝功能、肾功能、酶类、离子作为观察指标,其中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性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测定;肝肾功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肾功能包括尿素氮、肌酐、尿酸;酶类指标包括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离子指标包括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9]。上述机体代谢指标均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急诊护理前后SCL-90总均分比较
急诊护理后150例患者SCL-90总均分(1.48±0.32)分,与护理前(1.65±0.30)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急诊护理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与急诊护理前相比较,150例患者急诊后肝肾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急诊护理前后酶类、离子指标比较
急诊护理前后150例患者酶类指标、离子指标相比较,差异明显,具体比对结果见表3。
3 讨论
近些年来突发事件频发,使得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数量激增,进一步加重其工作面临的形势,特别是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患者数量及病种多、病情复杂等特点,使得急诊护理工作内容越发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一旦未能够及时处置,势必会给科室社会形象及公共秩序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强化急诊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摆在了急诊科面前。
本次研究证实,通过完善的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及处理小组、执行上报制度、执行筛查登记、分级急诊护理、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护理等举措,150例患者SCL-90总均分由急诊护理前的(1.65±0.30)分降低至(1.48±0.32)分。而在机体代谢指标比较上,肝肾功能、酶类、离子指标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结果可知,上述急诊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及处理流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患者下一阶段的治疗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分析其原因在于多元化的就诊护理措施使得患者全程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尤其是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护理的实施更是有助于降低心理应激反应给患者身心以及后续治疗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既往将患者转运即意味着急诊护理的结束,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随之提升,尤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下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强弱将会对机体造成直接的影响亦或是损害。例如适应性反应为心理应激的关键环节,而此方面恰恰是急诊护理所护士的内容[10]。当机体长时间在应激源刺激下无法适应应激状态,则势必会导致应激反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无法消除,继而影响到机体代谢功能的正常运转,使得生化指标发生明显的异常改变[11]。特别是在心理应激反应下患者交感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容易给其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12]。所以在今后急诊护理中消除心理应激反应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今后前行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完善的急诊突发事件应对预案及早期心理干预将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机体代谢,为其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宝胜,席淑华,卢根娣.上海市9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成批伤事件特点及救护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5,10(02):201-204.
[2]陈伟,陈洁,孟颖慧.用急诊抢救关键环节要素标准规范急诊抢救记录[J].中华护理杂志,2015,14(03):325-327.
[3]陈水红,金静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成批重度烧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22(08):959-962.
[4]胡安华,王琴,曾宪春,等.突发外伤患者心理应急及早期干预的护理研究[J].重庆医学,2016,25(17):2442-2444.
[5]郑敏,龚静,毕科,等.急诊6大病种情景演练培训模式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6,27(20):2763-2764.
[6]陶蓉,甘秀妮,戢芳.《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分诊标准在临床急诊工作中的应用实践[J].重庆医学,2016,11(19):2629-2631.
[7]张燕,幸奠国.重庆市2007~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和处置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3,22(11):1259-1262.
[8]李秀丽.突发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的院内组织抢救与应急管理措施实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07):260-261.
[9]陈国枢,陈立,王涛,等.急诊车祸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6,14(07):1016-1018.
[10]马牧野,王歌今,丁素云,等.博山地区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1077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17,11(10):90-92.
[11]刘力勇,王力,青于兰.创伤暴露青少年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4(04):600-603.
[12]吕淑云,徐向东,夏叶玲,等.突发性群体事件伤员安全感与心理状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10(01):40-42.
论文作者:高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突发事件论文; 心理论文; 急诊科论文; 护士论文; 指标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