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的生存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存权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智慧,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智慧哲学”。
市场经济对人的个性的呼唤,实质上是对真哲学的呼唤,是对主体哲学的呼唤。
哲学面向市场和社会,真正进入大众的心灵,就能生存和发展。
衡量哲学的价值标准是时代精神,凡是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哲学,就必将获得其生存权。
一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热潮奔涌,而哲学却“节节败退”,以致于“救救哲学”的呼声日益强烈。人们不禁要问:哲学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其实,冷静地思考,哲学在当今中国备受冷落,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追求利益的诸多机会,穷怕了的中国人便以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投入搏利大战,从而形成“短期行为症”:在市场中物质之“利”的诱惑远比哲学强,图眼前之利立竿见影;作为文化、智慧的哲学之“利”(精神利益)则是短期内难以预期和收益的。因此在社会制度支撑系统不健全时,让人们二者择其一时,人们无疑会选择前者。因而哲学受冷落也就不足为怪了。二、经济体制转变使然。我们说当今中国哲学受冷落,显然是与此前的“火热”相比较的。但仔细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建国后中国哲学的“繁荣”是以计划体制为支撑的。全民学哲学之热潮是一种靠计划和政府行政命令扶持起来的虚假繁荣,其背后却潜伏着哲学的危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和形象的被贬损。因此,当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时,这一潜在的危机便表面化,显现为人们对哲学的普遍厌恶和不屑一顾的情绪。三、哲学名不符实,担不起时代的重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文化和计划体制的影响下,中国的哲学往往只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注释政策的机器,因而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和政策的变动不居使得哲学飘忽不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却几十年一贯制,从宣传、教学到实际应用都未充分体现其精神实质,也未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却被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窒息。四、缺乏对人的真正尊重和关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主体性日益突现,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和发挥更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们过去的哲学却从根本上漠视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缺乏对人的真正关心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受不到哲学存在之必要,觉得于己无“价值”。既如此,这种哲学不该冷落又如何?
二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遭冷落的状况并不说明我们的时代不需要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时代不需要哲学,而是时代需要真正适合自身需要、紧扣自身脉搏的哲学。其一,哲学与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共存说明哲学在人类社会中有其存在价值。哲学的历史同人类文明自身的历史一样悠远久长。在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类又在追求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哲学则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结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需要。我认为,哲学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智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容不断变化发展,因而哲学也就呈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形态:本体论哲学表达的是人的初级自我实现需要的意识:人虽意识到自己为人,却还不能从人自身固有的本性去理解人、把握人。所以它就不能不诉诸身外根源,试图从某种先定本质规定现成地演绎出人的规定;现代哲学则把人从虚妄、遥远的世界拉回现实生活中,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处境、前途和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把人的生存、解放问题提到了核心地位,并且找到了人返回现实世界,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把人加以具体化的现实基础和道路,从而为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更高的智慧。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征程中,哲学的发展道路虽曲曲折折,但人类对哲学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如今,人类已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社会对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更为迫切,作为大智慧的哲学更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因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时代不会抛弃真哲学,只会抛弃那些不适合人类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哲学。
其二,市场经济对人的个性的呼唤实质上是对哲学的呼唤。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神性到人性再到个性是这一过程的逻辑展开。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人,市场经济的运动发展实质上是人的运动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利益独立、关系平等、权力自立等特点,因而它要求作为其主体的人必须是具有个性和独立性的人,是脱离“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和“狭隘人群附属物”的个人。那么这种有个性的人如何产生?按一般理解,独立性和依赖性是相对立的,要独立,似乎就得摆脱依赖。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完全摆脱这种依赖关系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个人,重要的不是摆脱对他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缩小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而是要进一步升华和扩大这种联系。那么如何升华社会联系呢?现代哲学提供的就是这种智慧的工具。由于现代哲学立足于现实的独立的个人,因而它对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便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现代哲学就是还人以本来面目的哲学,它最本质的意义就是要把人在社会关系中失落的本质归还于人,即从抽象的人回到现实的人、从超人的彼岸世界回到人的现实世界。现代哲学关注人的现实存在、现实生活和现实活动,突出物对人的价值意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决性,重视发挥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等。这种哲学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正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市场经济对其主体的要求。因此,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不仅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抛弃,反而是市场经济更为迫切需要的。
三
既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有其存在的必要,那么它又如何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呢?
首先,要消除人们对哲学的“情感误区”。哲学从其诞生之始便以“爱智慧”而为人们所敬仰。最初的哲学家也都几乎是全能的。后几经发展,哲学逐渐被赋予自己真正的使命,退出了自己不该占领的领地,即从“科学之科学”转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然而,当哲学家开始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时,人们对哲学功能的认识却未完全转变。我觉得要解决中国哲学目前的生存问题,首要的是要还哲学以本来面目,调整人们对哲学的期望值。哲学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入骨髓的。因此,期望学哲学而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这一“期望值”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摆正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从而使人以平静的心境对待哲学,以哲学智慧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次,哲学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真正进入大众的心灵。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化、市场化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能否为社会承认从而进入市场是商品生命力的标志。以此审视当今中国哲学的发展,不难看出,在计划体制下我们的哲学创作出的基本上是标准化、程式化的产品:哲学工作者在政府统一组织计划下去完成“哲学任务”,而生产出的“哲学产品”由政府集中以指令方式销售。然而,市场经济打破了这一僵化程式,市场竞争的无情性不仅摆在物质生产者面前,同时也向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提出了挑战,高尚的精神产品不去占领市场,低级庸俗的便会乘虚而入。因而面向市场是每一位振兴中国哲学的有志之士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哲学的本性看,它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而与计划体制不相容。毕竟,哲学不同于一项具体工程,哲学的发展决不是仅仅靠组织一批哲学工作者或理论班子专题攻关就能完成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富有个性的精品,哲学创作较其他科学如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更需灌注哲学工作者的个性。哲学是概括天地人之学问,而对天地人的概括,需要富有个性的哲学家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领悟、比照。纵观世界哲学发展史,大凡杰出的哲学家都是把“自己的东西”带到人类精神世界中来,并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世界的人。可以说,个性化是哲学生命力的标志,也是哲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而市场经济就是高度个性化的经济,它塑造着有个性的人并发展着有个性的哲学。面向市场,其实质是面向时代,这是哲学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现实基础,也是哲学存在的根据。
当代中国哲学要面向市场,第一,哲学工作者要有市场意识、时代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哲学工作者具有市场意识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也必然有一个走向社会,在交换中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如果哲学产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不能进入大众的精神世界,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实现。为此,我们的哲学研究者必须胸怀市场,胸怀世界,深切关注社会热点,研究时代课题,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充分发挥哲学的社会实践功能。哲学要面向市场而生存,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功能。当然,哲学不是具体科学,它的功能不是去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对整个世界和时代作一鸟瞰,提出一种动态的、全面的和权衡各种因素的大战略。哲学的特点就是批判和超越。哲学的功能是参与社会、指导社会,指导人们发现知识、驾驭知识,从而有效地改造世界。这种功用正是哲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在几千年的哲学发展中,哲学的功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知识的哲学愈来愈失去自己的领地,而作为智慧的哲学正生机勃发。知识是一种可确定的、有一定具体内容和功能的认识成果,智慧则是一种文化素养,是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创造、接受、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总称。充分发挥哲学的社会实践功能就是要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转化为人们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当这种能力转化实现并显效时,哲学便显示出自身存在的巨大价值,人们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哲学何用”的疑问也会逐渐消除。
哲学要面向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必须克服一种偏向,即完全以“市场需求”为标准衡量哲学的发展,并以此作为制定哲学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哲学思维成果作为文化产品,是凝结、体现并发展着真善美价值的东西。对哲学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它与物质需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如果简单地宣传“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哲学发展的目标、内容和动力”,是容易导致混乱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衡量包括哲学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真正价值,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阶段,“票房价值”或是否畅销似乎成为不少人判定文化产品的标准。这种标准真的能成立吗?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却让我们难以相信这一主张。仔细分析我们也可看到,像哲学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时,它们的交换价值(表现为“票房价值”或是否畅销),也未必真实地反映它们满足人民大众的内在精神文化需要的程度。
那么,哲学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它满足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欲求。而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只能是时代精神,即反映由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时代潮流。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时代精神需要,对时代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哲学作品便是优秀的哲学作品。如此看来,哲学的“市场需求”应该是最广泛的,因为哲学是人的哲学,它以满足、发展和实现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为根本内容。哲学市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十分广阔的。宣称时代抛弃了哲学,这是完会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