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是一例献血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初次参加无偿献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又目击了别人献血不良反应过程,产生错误认知引发严重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心理咨询师根据该献血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经过6次咨询,献血者的情绪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 献血;严重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369-02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广大公民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漫长过程,无偿献血意识在不断巩固和提高。但在献血过程中,特别是初次献血者,会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恐惧、不安全等心理因素,容易引发献血不良反应,会直接影响献血的质量和成为再次献血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心理问题。笔者就工作中一例献血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如下:
1.献血者资料
女,20岁,初中毕业,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庭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中,家里经济困难,自幼性格比较内向孤僻。
目前状况:感知觉、注意、思维正常,人格相对完整,焦虑情绪严重,情绪情感不稳定。经常出现头晕、双手发抖、心悸等症状。到医院做过相关检查,结果为阴性。3个月来食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不愿和人交往,影响部分社会功能。心理测验结果(见表):SCL_90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5类因子分分值高于常模。心理测验结果表明,献血者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症状明显。
2.心理问题发生及治疗过程
2.1 心理问题发生过程
献血者于3月前在献血车初次献血过程中,因为过度紧张发生了严重的献血不良反应,即中止献血和对症处理。但她在意识恢复初期,目睹了另一个献血者比较严重的献血不良反应过程,非常害怕会影响身体健康。她以后想到献血过程就紧张害怕,渐渐发展到看见献血证、献血车或者听到献血宣传内容就会出现会出现头晕、心悸、大汗淋漓等症状,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疲乏无力,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2.2 心理问题评估与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
2.2.1诊断依据:(1)根据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献血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内心感到痛苦,主动求医。(2)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经历献血不良反应痛苦又目睹别人献血不良反应过程,害怕献血影响身体健康的现实性刺激。(3)献血者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且痛苦情绪已泛化影响了社会功能,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的范畴。
2.2.2心理测验结果支持上述诊断。
2.3 制定心理咨询方案
2.3.1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患者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患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患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2.3.2心理咨询时间及次数: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咨询次数6次。
2.4 心理咨询过程
2.4.1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重建治疗方法
(1)用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引导该献血者对问题自我觉察和领悟。(2)帮助她挖掘内心对献血和献血反应的错误认知。(3)让她理解自己身体不适是因为献血后一段时间内,“三班倒”工作没有得到充足休息,自我负性心理暗示引起。(4)练习用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科学的“献血”知识来代替以前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
2.4.2系统脱敏治疗 (1)构建焦虑等级表,协助患者把能引起自己焦虑的事件或情绪排序、分级,共分六级,制定治疗计划。(2)给出献血者的献血证(第1级);观察其反应,实施放松技术予以对抗,直到能平静地面对。(3)给出有关“献血”的文字资料及宣传画(第2级);出现焦虑反应后,实施放松技术,再次观看画面,反复进行放松,直到能平静下来。(4)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同该献血者到离采血车10米远能较清楚地观看车上献血情景(第3级);到采血车前几米远处,(第4级);到献血车上,进入曾出现献血反应的情景中(第5级)。(5)布置作业:要求陪同熟人去献血,练习应用放松技术进行对抗,最少去两次。反馈结果:分别陪2个同事献血,第一次去上车后感到紧张,自己深呼吸、放松全身,慢慢平静下来;第二次仍有些紧张但比第一次轻,依然实施放松技术,能平静地观看献血过程。(6)陪该献血者到采血车上,观看他人献血,观察其紧张反应不明显。后留献血者独自观看献血过程,5分钟后了解到献血者一直在做放松练习,没有出现以前的症状;咨询结束。
2.5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2.5.1献血者的自我评价 对“献血很可怕影响了身体健康”的想法已经改变,慢慢地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喜欢和别人交往了。
2.5.2心理咨询师评价 心理测验各项分值均降至正常 SCL_90:躯体化1.5 焦虑1.4抑郁1.5恐怖1.4人际关系1.7,SAS 40,SDS 42,显示咨询效果达到了既定咨询目标。
3个月后回访,献血者症状消除,工作和生活恢复了正常。
3.讨论
一件平常的生活事件却引发了该献血者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经历有关,但无偿献血工作中人性化服务需求日趋重要,要求采血医护人员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还需要应用心理学知识,使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感受到安全及愉快3,尤其是针对首次献血者。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培训培训教程(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8,54-99.
[2] Gerald Corey.心理治疗与治疗经典案例.谭晨,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5,138-139.
[3]印良斌,刘燕,杨弋迪.心理学知识在无偿献血监护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913.
论文作者:李艳丽,李双琴,韩文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献血者论文; 心理问题论文; 焦虑论文; 认知论文; 无偿献血论文; 疗法论文; 过程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