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审美观的培养
郭慧智
摘要:美术欣赏,寓审美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欣赏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乃至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美术欣赏让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艺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空间中飞翔,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期人才。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陶冶幼儿情操、美化心灵,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上受到美的熏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审美;培养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那么, 在美术欣赏教学指导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观的培养呢?
一、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师充当主讲角色,一味注重知识量的输出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使课上起来就比较乏味、无趣。究其原因,主要问题是不明确谁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欣赏课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教师“一言堂”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限制,激发不起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对欣赏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考虑如何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与作品直接进行交流。成功与否要看欣赏者的情绪,情感投入的程度,欣赏主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收获。学生只有对作品的欣赏产生兴趣,才能对作品产生欣赏的欲望,从而才会主动的对作品进行接触与交流。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三、提供学习的交流平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 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欣赏,通过反复的赏与评,既能够解决一些欣赏中的问题,又能够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可以从感官感受到的层面开始,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进而讨论作品的技法特色、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探讨作品的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
课堂外是更广阔的交互式平台。在每一节美术欣赏课结束后,当学生们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他们欣赏的停止,他们仍然在继续回味,继续思考,继续用他们的眼睛观察身边所有关的事物。
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的眼睛得到了训练,心灵得到了净化,艺术修养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起人的自信心、崇高感,进而领悟人生真谛。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欣赏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艺术作品带给自己的美感力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第一小学 325400)
论文作者:郭慧智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学生论文; 作品论文; 美术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主体论文; 情绪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论文;